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整体设计+个性呈现,教师如何走出一条特色教学之路?

2024/1/29 15:44:15  阅读:44 发布者:

面对全国范围内教学大纲、教材甚至考试的统一性,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各显神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挑战,也是众多一线教师的追求。

对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整体设计,从个性呈现的角度出发,探索一条适合当前教育环境的道路。本文将通过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语文组的实践案例,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实质,并尝试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找到教学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平衡点?

※ 如何在统一的教学纲领下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

教育部教材局原一级巡视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指出,教学存在“统一规范与自主灵活”之间的矛盾,也是当前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统一的大纲、教材和考试标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评估标准。但这种统一规范的模式也可能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性和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全国各地的教师水平、地域文化和学生学习习惯都有所不同,教学环境和条件更是不尽相同。如果仅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可能会使教学和思维方式过于僵化,扼杀教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面对这样的挑战,如何实现真正的自主灵活?如何在统一规范与自主灵活之间找到平衡,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于这一问题,我提出“整体设计,个性呈现”的思考方案。我们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教学条件和需求,允许个性化教学的存在和展现。在整体出发,对教育进行全面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教师的特长以及学生的需求,制定出更加贴合实际、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简而言之,统一规范为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指导,而自主灵活则为教学注入了活力和特色。只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有效性。

整体设计 建构一体化教学

我校教学的整体设计在宏观层面上注重校本课程的打造,特别是我们语文组在一体化备课体系的建构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语文组的教师们分成了四个小组分别进行不同模块的尝试。

大单元设计重构。大单元设计重构又分为四个角度的尝试。

 

1.大单元教学重构:重新构建大单元的教学模式,从整个大单元的角度俯瞰,梳理三年的教材,使其形成一个知识链条的提升。

2.基于单元主题的“单篇互补式”教学重构:在掌握单元主题和大概念的基础上,对每个单篇的功能和承担的任务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互补的教学单元,以节省时间并突出重点。

3.课内外互补式的教学重构:跳出教材的局限,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情,让学生在课内外形成互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应用知识。

4.语文课程群建构:对语文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课程群,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四个角度的大单元教学重构,可以实现教学的整体设计和个性化实施,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

第二,设置教学真情境。如何设置“真情境”?什么才是“真情境”?如何理解“真情境”?其实,学生的思维在动,这是一种真实;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关联,这是一种真实;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自己产生的“真问题”,而非教师所以为的问题,这是一种真实。围绕着这些“真实”而去解决的课堂教学,我个人理解就是“真情境”的表现。

第三,整本书阅读规划。整本书阅读对于语文课程教学是个挑战,因为它既不能占用太多课堂时间,我们还要在课外把大部头的作品解决掉,这是需要我们当成一个专题去研究的。

第四,校本作业开发。校本作业的开发实际上不止是作业,还要体现我们的课堂设计。例如说在每一个板块,教师给学生一种怎样的教学支架。比如“景物描写”,学生知道景物描写什么叫好,什么叫差,此处需要给他一个评价量表,让学生知道好、中、差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写作,对于写作结果的好、中、差给出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让学生知道景物描写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最后按照这些要素进行自我评审、小组评审、教师评审,在一层层的螺旋式上升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板块的核心要素有哪些。然后再进行迁移应用。

“打造一体化备课体系”为例。

第一步是组织教师整体研读课标、宏观分析教材。整体梳理、比较相关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把握联系和进阶;纵向把握学习任务要求,明确教材中单元的功能属性。

第二步是宏观分析初高中学生思维特点,确定进阶式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了解其思维特点;从“温故”“知新”“进阶”三维度确定宏观和微观的教学目标。

第三步是锁定大单元备课,设计进阶式任务。基础性理解阅读、个性化鉴赏阅读、个性化写作迁移,这是每一次任务解决中必须解决的三个板块。

第四步是建设序列化实施方案,提供一体化教学支架。细化实施手段,建设序列化方案;打造与教学任务的推进共生的教学评价体系。

接下来可以从实施环节来看,无论如何备课,最后都要落实到必要环节的一个固定模式上。

例如备课环节讲究主题引领与素材重组,形成任务群。

在实施过程中讲究情境与问题的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主与合作,目前很多教师在追求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时,会存在实施监控的问题,有时实施监控的过程一放松,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可能就不是理想状态,换言之,小组阅读、小组完成任务的实施中,可能最后是勤奋的学生反复在练习,而部分较懒惰的学生则永远躲在后面。

那么我们在推进任务驱动时如何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让每个孩子都在任务群的推进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尽己所能完成他可以完成的任务,这些需要教师在任务推进中进行很好的设计。一节课也好,一个单元也好,一定是要总结与反思,这些都是帮助学生总结,也是教师自己总结教学的过程。

最后当然还有应用与迁移,每一个板块都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或者是题型的迁移,或者是思维的迁移,来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我们曾经集全组之力统筹设计初一拓展课程——胡同深处访名人,每周四下午两节课,教师会带领学生探访名人故居。

课程总体目标:

引领学生用脚步丈量城市的积淀;

品味大师的伟大人格和精神灵魂

定位思考:

1.名人和故居有怎样的关系?

2.走访名人故居的意义?

核心素养:探讨文化名人、瞻仰者和故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程内容及思路:

1-3课时:走访老舍纪念馆并完成相关阅读与表达交流

4-6课时:走访鲁迅纪念馆并完成相关阅读与表达交流

7-9课时:走访冰心纪念馆并完成相关阅读与表达交流

10-12课时:走访现代文学纪念馆并完成相关阅读与表达交流

13-15课时:走访曹雪芹纪念馆并完成相关阅读与表达交流

个性呈现 打造多种课型

每位教师的最高理想不是成为一个平庸的教师,而是成为一个有自己个性风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我认为年轻教师尤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教学的个性化呈现是我们鼓励每位教师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开发自己的课程。

首先,基础+1”课的个性化呈现是每位教师都可以尝试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时事、学生兴趣等因素,开发出富有创意的“+1”课程。

例如我们教学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民俗风情”,涉及的教材内容有四课——《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大单元主题是——“要求了解民俗风情”。

时值北京在召开冬奥会,于是我就开发了一个微课,叫做《冬奥里的中国风》,作为每节课前5-10分钟的基础“+1”课,带领学生一起探秘“东奥”里的中国元素。

其次,拓展课的个性化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

例如,针对《红楼梦》这部大部头作品,教师可以开发初中拓展课程——《初识大观园》,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纸、研读文章等方式,为高中学习做铺垫。

在高中阶段,教师则可以开设《神话之旅》拓展课,通过让学生分组绘制思维导图、讲解神话故事、进行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在讲授中国神话时,先在网络上找到中国神话体系的文字资料,将其打印下来发给孩子们,要求学生分成五个小组,阅读材料,把中国神话的脉系用思维导图画出来。

接下来还需要小组轮番上阵,将画出来的思维导图再讲解一遍。过去是教师讲一遍,现在是每个学生讲一遍,学生听五遍,再自己做一遍,自然也就印象深刻了。

最终我们想把知识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必须是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然后再要求学生每人找一个神话任务进行专题汇报,将神话人物从名字变为生动的小故事,让孩子们自己展现出来。

这些都还是感性认知,我们还要上升到理性认知,要求每个小组从“中国神话与绘画”“中国神话与文学”“中国神话与音乐”“中国神话与建筑”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做一个小课题的研究,最后汇报给教师和其他学生。

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学生梳理文本、筛选信息、绘制思维导图、口头表达、课题研究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现个人特色。每位教师在开发设计自己的个性课程中,展现自己的个人特色时都应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而不是拘泥于我们的教材对我们形成的框架。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将自由灵活性和规范性进行相融合,让语文课堂更加多姿多彩。个性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需要每位教师不断探索、尝试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创造力的人才。

作者 | 董雪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