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名师是如何做课题研究的?┃科研经验

2024/1/29 15:56:54  阅读:35 发布者:

名师是如何做课题研究的?

程红兵

上海金茂学校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

作者简介:程红兵,上海金茂学校创始校长,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创校校长,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原院长。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程红兵.话说名师的课题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3):1.

过去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意义上出产的名师,总是在学科教学方面出类拔萃,或者颇有人格魅力,课上得特别棒,让听课的学生如痴如醉;或者教学质量非常好,所教学生成绩优异,高出他人一大截。自从有了名师培养工程之后,开始科学化地批量培养名师,于是需要打造,方式之一就是做课题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提升专业水平,扩大名师影响力。

优秀的学科教师,应该学会研究,进而养成良好的研究意识和习惯。研究使人进步,通过研究推动我们对相关学科课程与教学的深入理解,推动我们掌握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路径。当然做课题只是研究的一种方式而已,不用课题的方式进行研究也是可以的,比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他是中国当代史学界的大家,他第一次做课题的时候就嫌弃这种方式太繁琐、太程式化、太机械,以后他就不大做课题;他不做课题不妨碍他的学术研究取得很多的成果,不妨碍他在史学界的学术地位。做课题的好处是帮助你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学会用一种规范的形式进行研究;做课题的弊端就是它本身有许多规范的要求,已经形成一种框框,搞得不好,有些研究也是一种“新的八股”。但是作为初步踏入研究领域的教师而言,应该先学习这种规范的研究方式,进而掌握研究的规则与规律,至于以后个性化地进行相关研究,也是正常的。我的观点是:在没有规范的时候,掌握规范是第一要义;在已经掌握规范的时候,超越规范是第一要义。

课题立项之后,开题大概要经过这样几个过程,先是广泛地占有材料,要看大量的著作,接触一大堆的专业术语、核心概念、相关材料,这是需要下苦功夫的。其次是居高临下审视以往的研究,要知道别人做了什么,还要看出别人做的不足在哪里,从而找出自己课题的生长点。第三是融会贯通,把大量的材料和相关的理论与自己的看法、观点融会贯通起来,形成自己一系列的看法和佐证材料。第四是聚焦,梳理自己的看法,明确我的发现是什么,我的最主要的创新点是什么,什么是我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把课题目标具体化。第五是形成思路,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有不少教师的课题恰恰是这一步没有梳理清楚、没有聚焦,到底本课题研究什么,不够清晰、具体,因此就没有具体的研究思路,让人觉得宏观的东西大致有了——几个时尚的大概念,微观的东西也好像有了——几堂研究课,但中观的东西好像没有,到底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创新点、前提假设以及研究的具体思路是什么,不清晰。比如课题研究的题目就需要进一步斟酌,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课题研究一般来说都会在标题上下功夫,标题一般比较长,有很多的限制语,其目的就是使课题研究对象更加具体清晰,揭示研究的内涵,达到聚焦的效果。

初做课题的教师常常喜欢用一种二分法进行概念切割,比如:说理与做事,逻辑结构与行为结构,互动与使动,都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切割概念,斩钉截铁,貌似概念间关系清晰,但其实不然,有些概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比如行为结构也必须符合逻辑结构。做研究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清楚切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但是教育实践的研究常常与现实密切关联,如果完全切割,又与事实不符,一不小心容易走向机械、刻板。所以一线教师研究现实的教育教学,当然需要对概念做清晰的界定,但一定要考虑现实的因素,因为说到底,一线教师的研究是为了促进教育现实的改变,是为了推进现实教学的质量提升,所以研究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避免走向过于机械。

本文来源: 基础教育论坛 2021,(23),1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