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信息类文本阅读指导六 用文章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024/1/29 14:48:48  阅读:31 发布者:

信息类文本阅读指导 用文章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看高考题

2021新高考Ⅱ卷

5.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案 (1)这种行为只讲技术不计后果,体现了“等效意识”“价值意识”“反身意识”等的缺失,没有做到平等待人和尊重他人,不符合网络行为规范的基准意识。(2)违反了“五不”底线要求中的“不伤害”“不浪费”要求,且已经触犯法律。(3)我认为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对违法行为应严惩并对青年人予以积极引导;另一方面作为青年人,我们自身也要引以为戒,坚持用“五不”和四个基准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传播健康的信息,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

答题思路

一、是什么,概括“这种现象”,指出其实质;这种现象是只讲技术不计后果的网络失范行为。

二、用文中的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文中观点有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底线思维,“五不”原则,这种现象违反其中两条,涉嫌违法,可能会收到法律制裁;肯定方面是基准意识,包括四种意识,这种现象反映了其中三种意识的缺失。

三、怎么做(立德树人的体现)

针对这种现象,从两方面采取措施,社会层面,惩戒与引导;个人层面,坚守底线与原则,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做合格网民。

巩固练习,用高考题的思路做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需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

2.“凡尔赛”“奥力给”“YYDS”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解题思路

首先,指出网络语言流行是什么。网络语言是语言变项,体现语言的发展。

其次,用文中观点解释评判。语言规范,文中有三个方面的观点,雅正观、选择观和语言生活观,分别对应进行分析。这种现象符合语言选择观,是语言丰富的体现,但是不符合语言雅正观,它们既不雅也不正,会冲击现代汉语的纯洁性;同时它们虽然是语言生活现实的反应,但也无法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必然会被淘汰。

第三,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梳理正确的语言规范观念,自觉抵制不规范的语言行为,为语言的规范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笔者拟写的这个答案,要比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好很多。

命题者的参考答案:①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具体表现,受语言规范约束。②a.语言规范反映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b.对网络语言做出匡正和选择,使语言有序发展。

再看高考题2021年高考Ⅰ卷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评分答案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解题思路:

题干的要求是用文中的观点解释嵇康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和顾恺之的观点,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第一步从是什么的角度明确观点,诗可以表现“目送”“手挥”这样的动作,而绘画表现“手挥”容易,表现“目送”则难。第二,用文中的观点解释为什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而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的“目送归鸿”则难以被绘画表现。

这里的关键是对文中观点的宏观把握和微观理解,否则就很难将文中观点与题干问题对应。

进一步作同类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心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字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帅)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主重要的是对冬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朗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把玻寓训练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六上·亻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当怀于斥”,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 )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有韵,萧绎则强调“文”之抒情且注重语言形式美,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而这些对中国文学又产生了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B.“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C.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见个人情性。

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3) ( )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

:_ _

5.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论述,从上述三篇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对文学自觉的体现。(6)

:_

参考答案

1. C[A.“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原文为“接近”。(曲解文意)B.“曹丕《典论·论文》……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由此可知,曹丕《典论·论文》不是文体辨析的开始。(张冠李戴)D.“导致”错误,“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与前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2. C(选项为“汉赋难见个人情性”,而原文为“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范围失当。)

3. 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不能体现文学自觉,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之列。故选D)来源:高三标答公众号

4.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5.(1)《短歌行》:

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短歌行》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以乐府旧题进行创作,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和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角度1分,指出手法1分,分析1)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等内容通过对宴会的歌唱,抒写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体现,情感内涵更个性化,在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角度 1分,分析2)

(2)《归去来兮辞并序》:

购酒品的《归》来兮辞并序》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作者大量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典型句子就是“三径就荒-丝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松”“菊”“云”“鸟”表现了作者傲岸高洁的操守和归隐田园的心愿。作者还追求语言的精美:请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角度1分,指出手法/句式特点:分,分析1)

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归去来年辞并序》或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是陶渊明自由意志、高尚精趣、独立、人格的充分体现。(角度1分,分析2)

(3)《兰亭集序》:

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义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是古代骈文的精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对偶工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促。作者大量运用了整散结合、对偶、借代、夸张等手法,使文章具有文学性,是序言文体的楷模。(角度1分,指出手法/句式特点1分,分析1)

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兰亭集序》感慨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是作者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的表现。(角度1分,分析2)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