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基于大单元学习任务设计的《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2024/1/10 16:58:06  阅读:23 发布者:

解读/李竹平  设计/杨瑞霞

一、文本教学解读

梁容若的《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精巧的散文。“形散神聚”是人们总结出来的散文的一般特点。这篇散文也不例外。

形散是散文最突出的特点,神聚是几乎所有文体的共同特点。正因为散文“形散”,抓其“神”更为重要。“神”是作者的表达意图,是文章的灵魂、主题和线索。抓住散文之“神”,不仅能读懂文章要表达什么,还能读懂文章思路,明白作者是如何进行文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语料语汇的运用的。抓住了“神”,形之“散”也就不觉得散了,而是有内在的逻辑思路,是活泼泼的完整生命体。

结合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来理解,“神”指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夏天里的成长》的神——中心意思很明确,就是开头的一句话:“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万物迅速生长”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条线。这条线串起的,就是后面的内容:各种各样事物在夏天成长的状态和表现。

一篇好的散文,线索串起来的内容,是有先后顺序的,这先后顺序并非可以随意调换,往往有讲究,有层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远及近,或者相反,总是有一定的构思安排和行文理由。

学生找到这篇散文的中心句,是很容易的事;而要梳理明白“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并非按顺序罗列一下后面内容那么简单。从表面的内容中发现隐含其中的组织思路,体会这种安排的匠心,才算真正读懂了作者的行文构思,并且可以进一步发现,作者其实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第一句的表面意思。

反复读每一段话,就会发现,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是作者有意识的安排。第二自然段,围绕第一句话,写了不同“生物”在夏天的迅速成长;第三自然段从眼前的“生物”放眼开去,写了“山”“地”“水”,甚至“铁轨”“柏油路”的“成长”;第四自然段,写到了人的成长——这,也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无论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人始终是最本质的主题。

从常见的“生物”之生长,到没有生命却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成长”,再到人的成长,这样顺序是不可以随意调换的。说到“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接下来很自然会想到身边常见的“生物”之成长。想到常见生物的成长,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从常见的生物,想到“山、地、水”的“成长”,需要慧心和慧眼;进而发现“铁轨、柏油路”的“成长”,就需要灵心灵眼了。最后写到人,是中心主题的升华,是散文意义价值的突围。

课堂上,不能只让学生罗列出围绕中心意思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发现“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可以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作者写的哪些事物的“成长”是自己没有想到的,文章为什么最后写到人,而不是先写人的成长。缺少这样的追问和思辨,学习和思维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什么意思和意义。

再说“围绕中心意思写”的第二个维度:语料语汇的选择和运用。“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关键词是“迅速”。怎样才能表现出“迅速”呢?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就会发现,语料语汇的选择和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自然段,每写一种植物或动物,作者都精心运用了表示时间跨度短的词语,如“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等。阅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些词,针对性的字词句运用的学习,才能落到实处,才会有生长的价值。

教师怎样才能做出这样深入浅出的文本教学解读呢?无他,一是反复地,读上五遍十遍,一些表达的秘妙就显现出来了;二是结合单元阅读和表达训练要素来读,联系课后思考题来读,与课堂学习紧密相关的内容、方法等就慢慢清晰起来了。

解读,也有叫做“读解”的——先读,反复地读,有思考地读,有目的地读,然后才有“解”。这是最朴素的道理。

二、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明确学习重点,初步把握内容

1.联系导语页,根据单元学习目标,明确本课重点学习“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2.回顾已有经验,交流“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学习经验,把这一学习经验迁移运用到《夏天里的成长》的学习中。

1)默读课文,找到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联系课题“夏天里的成长”,画出中心句中的关键词“夏天”“迅速生长”。

2)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中心意思都写了什么,用思维导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是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把已有经验迁移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能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章结构,凸显中心句的中心地位,强调“以立意为宗”的学习重点。】

板块二 品读具体语句,梳理表达方法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围绕中心句,具体写了哪些事物,在文中画出关键词。

1)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在文中圈画出“瓜藤”“竹子林、高粱地”“包蕾”“小猫小狗小鸡小鸭”,把这些词句进行归类,总结归纳出“生物”。

2)借助思维导图,思考第2自然段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2.自主阅读,迁移学法,体会表达方法。

1)自主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到中心句,思考交流:第3自然段是怎么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概括为:非生物也在“长”。

围绕中心意思,作者写了山、地、河、铁轨、柏油路......

山上的草木生长,让山显得“丰满”......

地上的庄家生长,让地显得“高起来”......

水位变化,让河“变宽变长”......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上述信息。

2)自读自悟课文第4自然,发现中心句“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意在梳理脉络。这个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发现构段形式,即每个自然段都围绕着一个意思来写;能帮助学生发现具体描写方法,圈画所描写的事物,如,瓜藤、竹节、苞蕾等;品味它们的生长特点,如“几寸、半节”等。总言之,思维导图使得思维可视化,以直观、有效、有用的信息帮助学生学会“立意”,体会表达方法。】

板块三 联系“交流平台”,领悟表达方式

1.自主阅读“交流平台”,围绕“中心意思确定后,怎样才能把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这一单元核心问题,结合《夏天里的成长》的具体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

1)组织学生讨论:第2-4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2)组织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

2.迁移运用表达方法,自主完成“初试身手”第1题,对自己的认知进行监测和判断。

1)自主阅读第1题的题目要求,找到题目中的中心词“戏迷”。

2)围绕“戏迷”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在相应材料后面打“√”。

3)组织交流,用列提纲的方式呈现“戏迷爷爷”的写作大纲。

【设计意图:“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被安排在精读课文之后,意在以精读课文为例,梳理、归纳“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尝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初步掌握构思选材的方法,联系“交流平台”,结合精读课文的具体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化对“以立意为宗”的认识,借助“初试身手”第1题,趁热打铁,帮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和领悟表达方法。】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