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说说清少纳言《四季之美》的三种译法——五年级学生会喜欢哪一种呢

2024/1/10 16:20:03  阅读:36 发布者:

清少纳言(约966-1025),生于日本平安时代,姓清,少纳言是官职名,具体名字不详,汉学修养深厚,是当时日本著名的歌人、作家,与当时的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三才媛”。《枕草子》是清少纳言留下的最著名的作品。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熟悉清少纳言,可能源自统编版教材在五年级上册选编了她的一篇短文《四季之美》。

《四季之美》是《枕草子》一卷中的第一段(也就是第一篇)。统编版教材中选编的文本是卞立强先生的译文。

《枕草子》的译本有很多,最著名的是周作人先生翻译的。台湾作家林文月也有一个译本。

挺有意思的是,三个人的译文,虽然大致意思差不多,但在语言风格和细节上,区别极其明显。

单就统编版教材选编的《四季之美》一文,从题目到每一句话的翻译,都各不相同。那么,到底哪种翻译更能还原清少纳言想要传达的情意和趣味,我没学过日语,实在不敢妄加判断。但是,放在一起比一比,每个人还是可以根据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喜好,做出自己的评价。

四季之美

【日】清少纳言  卞立强译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四时的情趣

【日】清少纳言 周作人译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的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这是不必说了,就是暗夜,有萤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的。那时候,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很辉煌的照着,到了很接近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便三只一起,四只或两只一起的飞着,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的飞去,随后变得看去很小了,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也都是有意思的。

冬天的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的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的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了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对的。

私以为,读卞立强先生的译文,能感觉出语言优美,同时也见出雕琢的痕迹,用词讲究。这样的文字,用来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可以算是不错的例子。但是,从总体意蕴表现上来看,瑕疵也很明显。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韵味应是一致的,生动、闲适、恬静,给人带来“慢”而“静”的、时光悠然的感觉。但是,译文在修饰性词语的运用上,有时过于雕琢。比如,“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急急匆匆”一词,用力就稍稍猛了些,以致于破坏了那份美好的意境。再比如,“落雪的早晨当然美,……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熊熊”一词,过于热烈了。

周作人先生的译文,真是朴素至极,无论是题目,还是每一段的语言节奏和意境,通篇没有一点违和感。周作人先生这篇译文的题目是《四时的情趣》。“情趣”一词,是染着诗意的,而“四季之美”,相较就显得淡然无味。

台湾林文月先生的译文,保留了不少文言词汇,无论是用词还是句子的节奏,仿佛都恰到好处,字字句句都渗透着古朴雅致的诗意。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解读。如果将这三种译文都带到课堂上,五年级学生会做出怎样的判断和评价呢?这一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