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准备比赛时,特别管用的磨课技巧

2024/1/5 11:30:25  阅读:28 发布者:

磨课技巧

当我们观摩名师精彩的公开课时,无不被他们的创意教学与水乳交融的教学机智所折服。我们感叹名师们的才华,但哪一节经典的课堂,不是渗透名师们苦心孤诣的磨炼呢?

古人云:“好书不厌百回读”,今人说:“好文章改出来的。”同样的道理,好课更是源自于不断的磨课之中。只有经历了“千锤百炼”才思路明确,闪烁智慧光芒。

教师要在磨理念、磨学法、磨学情的前提下,反复斟酌,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说,磨课,是赋予课堂第二次生命。

那有哪些技巧是一线教师可以学习的,8位老师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通过录像来分析

“课例是否成功”“师生的教学处理是否合适”,对这些问题不确定、似是而非是磨课教师心情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教师对于他人给予的评价会心存疑惑的主要原因。由此,老师可以借助录像来分析,录像能真实地记录课堂的全部过程,方便教师随时回看,反复推敲。课堂教学视频不仅可供专家、磨课团队进行分析,也可为教师提供自省反思。

录像分析可依照不同维度来进行。

第一,从课的设计和处理来分析,如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是否合理;各个环节的教学实施与推进是否合理,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任务的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等。

第二,分析教师的课堂表现,如教师的提问是否准确,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是否适时、有效等。

第三,评判教师的个人素养,主要是教学基本功方面,如语速、音量、字音、声音是否适合;教师板书书写是否规范,画图是否使用尺子等;教师的仪容仪表是否得当等,如教师上课请学生回答时不用手指指学生,应改为五指并拢,整个手掌指向被邀请的学生等。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不容忽视。

——刘贤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学)

研课磨课的模式参考

1)跟进式研课磨课

采用“一人同课多轮”的方式, 借助团队的集体智慧对一名教师的课堂进行研磨改 进,促进个体快速成长。跟进式研磨可以用于公开课的打磨或是对青年教师的锻炼、培养。

2)交流式研课磨课

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在展现个体智慧的过程中共同总结提炼教学方法与策略, 实现团队教师共同成长。交流式磨课在教学水平比较高的团队中进行, 能体现教师对教材多元的解读、多形式的设计、多种教学风格的展现。

3)生成性研课磨课

采用“多人同课循环”的方式,在集体共备共研的过程中体现每一轮的提升。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是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研课磨课方式。

4)引领式研课磨课

邀请教研员、专家与老师们共同组成研磨团队,采用“一人同课多轮”或“多人同课循环”的方式改进教学设计,形成精品课例,在专家的引领下实现团队的快速成长。

——向守万(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第二中心小学)

凝练教学模式

磨课是精细打磨课堂的过程,上课结束并非是磨课的终结,需要教师回过头来反思设计思路,凝练出教与学的不同模式。

如尝试在错误中改造学生经验时,可以形成“埋错—试错—析错—纠错—防错”的模式;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时,可以形成“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观点凝练—代表发言—小组补充—全班完善”的模式;

展现学生思维时,可以形成“在挑起矛盾中发展学生思维,在观察比较中促进学生思维,在不断追问中激发学生思维,在修改假设中更新学生思维,在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比中严谨学生思维”的模式;

引导学生发言时,可以形成“我认为……,我的根据是……;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的理由是……;我想补充的是……,这样才完整;我的疑惑是……,谁能帮我解决”的模式等。

——孔令强(山东省肥城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王立同(山东省肥城市凤山学校)

好用的磨课小技巧

第一,备好课以后,磨课至少三遍,最好给自己全程录音录像,如果能够请到优秀老师听课,那是最好的。每次磨课后进行修改,环节是否流畅,前后要衔接好,过渡这里是否精炼优美或者有趣,结尾是否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或是让学生有所提高。特别注意要记录学生发言的内容,想好应对回应的话。

第二,用自己班上课的话,平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陌生班级上课的话,一定要提前准备好表扬鼓励的话。

第三,如果可以磨课五遍的话,那么从第三遍开始试着不看教案稿子。

第四,需要指导学生朗读的句子,教师自己一定要朗读好。

——@安安625

磨他人的课,开自己的花

最近的一次磨课我整整经历了5轮,有时站在授课者的角度思考,有时站在专家的角度思考,有时站在教材的角度思考,但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样的多向度思考后,就会发现磨别人的课,其实也能开自己的花。

“磨课”首先是磨人,磨执教者的品性、灵气、理念,我们都要坐在一起聆听专家的意见,没有专家我们就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了让自己学到更多,课堂的倾听和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专家的发言,也并非全盘接收,而是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可行的一面。轮到自己发言了,就一定是结合学科本质和学生情况去谈。

我认为,“磨课”也是在磨执教者能快而准确地寻找到教材、学生、老师三者之间契合度的能力。这个度每节课都是不同的。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地方,也许唯一不变的是教材的点,就是教学目标。但是教学目标也要随着学生的情况不同而发生变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明了学生会有哪些问题,会在哪些地方出彩,经过试讲后只能大体预设。当然也在磨老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巧。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怎样去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怎样将教学目标巧妙地和学生实际相融合、贯通、展开,才是我们实施“磨课”的真正目的。

——@七七

教师的课堂语言太重要了

教师课堂上的过渡语、引导语、评价语、介绍语等太重要了,尤其是审美类学科的课,老师的语言若具有美感,整个课堂质量明显上乘。如音乐课上,老师只会说:“接下来……”“好的”“真棒”“这段音乐表现了……”这样的课听下来就一点味道都没。

富有情境的作品,需要教师优美地去描述、描绘,优美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优美地表达对学生表现的感受,肢体动作美、语言美,再加上有效地呈现音乐美,整个美育过程才会有效,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兴趣投入学习中。

评价语也是如此,不是简单的“对与不对”“准与不准”“好与不好”。而是用上描绘性的语言去点评个别学生和集体表现,那么被点评的学生,情绪很容易被激发或保持或更高昂。

课堂上,老师的语言或启发或激发或肯定或指正,功能之多,如果老师总是寥寥几个字的表达,学生那头的情绪就上不来。整堂课兴许能够完整顺下来,但是不灵动。课堂的灵动,不是老师个人才艺如何高超,而是孩子呈现出思维的活跃、学习兴致的高昂,个人的绽放,这都需要通过老师的语言去开发出来。

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言辞,需要平时的积累,扩大阅读量,做个文字有心人,就不会总是感到词穷。但是,说到底这也只是“术”,言为心声,只有更高一层意识的提升,才会用心去言语。

——@花婆婆

个人磨课的技巧

个人的磨课可以和日常教学结合在一起。日常教学本身就是流水线工作一般,容不得就一节课进行反复琢磨,所以也就不太可能将个人磨课弄成鸿篇巨制,更多地是培养一种工作习惯,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审辨思维、敏锐思维,从而能快速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建议在个人磨课时做到以下几点:

1)教案必审读

作为自我磨课,审读教案的主要工作不是做文字校对工作,而是让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如果能追求亮点,就更不错了。

建议采用Checklist的方式自我审读。下面的Checklist,仅供参考,你可以修改和完善(下同):

体现“五育并举”中的1-2个要素

目标与教学材料的一致性

教学过程是否能落实各项教学目标

有没有会让学生感觉乏味的环节

环节过多或者过少

各个环节分别处理了什么知识和能力

各个环节培养了何种语言认知

各个环节面向什么思维

……

2)课件必审阅

标题页中是否包含了册别、单元标题、话题、环节、自拟标题等

每页文字量是否适中

配图是否能吸引学生

版面是否有美感

页面是否文字过多

有无知识性错误

有无文字错误

……

3)授课必观察

学生对什么表现出疑惑不解

学生哪些环节的语言输出在意料之外

哪些环节中学生输出不如预期

哪些环节中学生情绪不良(比如纪律涣散)

……

4)授毕必记录

可以在教案中设置好相应的“反思”板块,方便填写。

有哪一些结果是预料之外的,比如明显高于预设或低于预设的?

学生有什么典型错误?

有没有异常的个案?

……

5)当日必反思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预料之外的内容?

对于预料之外的和典型错误,有什么样的归因?

有没有提出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是否进行过自我认证?

如果经过论证,依据的是什么语言学或教育学的原理?

……

6)后续必改进

如果有普通班,那么可以当场试验改进后的方法。如果没有,那么在随后的课堂中,如果遇到相同性质的问题,可以进行新的尝试。

林林总总写了很多,但是真正要做起来,并不那么复杂,Checklist尽管比较全面,但是真正核对的时间也很短的,有一些可以直接略过。个人磨课常常也是基于问题的,所以,关键是要能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理性分析问题的实质和原因。

——凌应强

新老师磨课,这样做

Part1:文本解读快速磨

这是任何课堂磨课的起点,只有教师把文本解读透了,才有了把课上好的前提。但是文本解读的功夫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突破的地方,为此,在文本解读的环节,建议新老师直接采用导师讲授法、查阅文献法,让他们知道有这一个环节,并且明确这部分是以后日日年年都得下功夫的地方。

Part2:课堂流程重点磨

在处理流程的时候,可采用师徒双角色的辅导模式。一边由组长模拟上课的形式,先将课堂展示的细节讲一遍,一边由新教师跟着组长模仿一遍。于此同时,磨课团成员按照分工,同时记录课堂语言、指导PPT制作。像这样模仿流程、模仿语言,对新老师的成长是一个无比重要的学习过程。

张祖庆老师在《从课堂到课程》这本书中,就提到,他在刚开始从教的时候,会将名师的课堂实录一遍一遍抄下来,然后一遍一遍对照着去上课,上完之后,再比对着,看看自己哪里还有欠缺,再进行调整,继续模仿,这样一年二三十节模仿下来,自己的课堂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是名师的成长路径,也应当是每一位新老师的成长路径。学习,从模仿开始,而后才有自己的风格。

Part3:课堂语言建议磨

纵观名师课堂,教师课堂的语言往往都非常精炼,且掷地有声,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话,有目的的话。但是,新教师的课堂语言,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比如重复、口头禅等,这种无意识的根源,是来自于对课堂的不熟悉、不自由,更来自于对学生的不确定性。

如何实现这样的自由,我们从建议开始。

建议减少对学生说话的重复,比如,学生说“好香啊!”老师就不要接“好香”,可以说“是呢,我也感受到了这种香气”。还有“你好棒!”这样重复的夸赞语,也要警惕。

建议有意识地减少口头禅。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一只录音笔,将自己一个月的每一节课录下音来,识别出自己的口头禅,下一次有意识地去调整,改变就有了裂痕。

建议课堂评价语言的丰富。课堂评价语言的丰富,需要有一个练习的过程,在常态课中,抓住每一次和学生短兵相接的机会,练习将对学生的评价,变得更具体一点,更细致一点,抓住学生所说的每一个词去评价。

建议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可引导学生说一段完整的话,这样能建构学生语言表达思维和习惯。

有一句深受触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新教师的课堂打磨,有两条路径:一是锁定一个教学框架。比如借助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列举的备课框架,将自己的每一节常态课落实到教学要点上。二是锚定名师模仿语言。从一两个与自己风格相近的名师开始,去模仿,细致深入地去模仿、比对,死扣自己的语言。

——宋庆

来源 | 星教师

转自:“课改行”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