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李镇西】如何摆脱嫉妒?

2022/12/27 14:13:57  阅读:175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镇西茶馆 ,作者李镇西1

时不时有年轻老师问我:“李老师,你被人嫉妒过吗?”

稍微回忆一下,我好像没有感觉到被人嫉妒过——注意,我说的是“没有感觉到”,也许有过,只是我浑然不觉。当然,也可能还真没有人嫉妒过我。

和我共事过的人都可以证明,我不是那种孜孜以求“往上爬”的人,我不对任何有“上进心”的人构成威胁。所以,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我真的很少很少感觉到被嫉妒。

这可能和我“不争”的处事风格有关。我年轻时就很清楚自己的特点、优势、短板——至少我是不擅长当官的,或者换一个词——叫做“搞管理”。我的性格、能力和智慧,实在是不适合当主任或校长。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就没有想过“进入管理层”。所以,我从来就不是别人眼中的“竞争对手”。

对评优选先也是如此。当然,我远远没有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如果别人选我当先进,我还是很开心的,毕竟这也是一种自身素质和价值的体现,如果自己的工作成绩不被承认——当上先进是被承认的方式之一,我也会有点惆怅。但要我煞费苦心去追逐“先进”“劳模”之类的荣誉,我觉得太累。若“心为形役”,心灵就不自由了。因此,对评优选先之类的,我一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

对名利不争,从根本上说是源于我内心的一个信念:对教育,我只取“职业幸福”“心灵自由”这两点。其他的“好处”,有没有都无所谓。得之欣然,失之泰然。

因为从教之初,学生和课堂给予我的快乐,已经足以让我幸福了。对此,我的《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教育的100种可能》等书已经有太多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

虽然我对嫉妒感受不深,但我对“嫉妒”也有一些思考,这里简单谈谈,供年轻老师们参考。

有人感觉到被嫉妒,是因为听到了“反对”或“指责”的声音。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冷静地反思,理智地判断:那些“反对”和“指责”有没有道理?是不是说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我的意思是,千万不要把所有对自己“不利”的言论,都视为“出于嫉妒”。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而被人指出甚至批评,我们虚心接受并努力改正就是了。但如果你把所有的逆耳之言,都视为对自己才华的嫉妒,对自己的打压,这就相当于自己把自己的眼睛蒙了起来,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便会妨碍自己的进步。因此,有时候“被嫉妒”的错觉会遮蔽我们的问题,使我们失去克服自身缺点的意识,对别人的愤怒取代了对自己的反思。这显然是不利于自己进步的,并会招致更多人的看不起或反感。

但嫉妒这种现象是存在的,我们不少有理想有才华的年轻人,因为遭人嫉妒而被打压,被挫伤,这这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进取心,也妨碍了他们才干的施展和抱负的实现。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嫉妒呢?

第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这话是我大学时代从朱光潜先生的书中读到的。当时就被震撼了。我理解这话的意思,就是尽量排除内心对世俗名利的杂念,以一颗纯净而平常的心对待人生;正因为摆脱了世俗的名利杂念,我们才能全身心地专注于我们真正热爱的事业,不知疲倦、不计得失甚至不顾后果地去探索、去实践。也正因为你不再和谁争什么,也不再和谁夺什么,自己把自己边缘化了,没人会把你当做对手,或阻力,谁还会嫉妒你呢?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也要养家糊口,也要有体面的物质生活,因此我们该有的权利也不应放弃,所以有时候绩效啊职称啊等等,也不是你想摆脱就能摆脱的,自己的权利该维护还得维护。但维权不等于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地去争、去抢、去闹。

按照老庄学说,当你失去的时候,已经得到;而当你得到的时候,已经失去。

我以前在武侯实验中学工作时,有一个叫袁伟的同事,他的计算机水平那是一流的,敬业精神让所有人感动。其实,说起“敬业”好像也没什么感天动地的“事迹”,无非就是默默无闻加班加点,不计报酬任劳任怨,谈不上“可歌可泣”,更扯不上“伟大”。但袁伟经常这样,而且心甘情愿,于是平凡中便显出了伟大。生活中的袁伟,性格内敛,朴实木讷,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是个沉默的倾听者,谁讲了一句话,他偶尔附和着大家憨憨地笑笑。他和谁都不争,特别是对名利更是看得非常淡,他却因此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敬。几年过去了,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地,他也获得了这样或那样虽然不多却很货真价实的“证书”,也成了别人眼中的“专家”。袁伟让我想起老子的一句话:“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之“争”,才是最有效的“争”。当然,这取决于你的格局,也取决于你的与众不同。

第二,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嫉妒往往出现于两人接近的地方。比如,同一教研组,同一办公室,年龄相当,专业相同。

很少有年轻人嫉妒比自己年长的人。你见过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嫉妒自己办公室的老教师吗?老教师嫉妒年轻教师的也不多见。恰恰是同为年轻人,或同为中年人,甚至同为资深教师,彼此容易互相嫉妒。

我们也很难去嫉妒自己专业以外的人。比如,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体育教师、生物教师……彼此很少互相嫉妒——不是绝对没有,而是很少。为什么呢?因为他有的你没有,嫉妒也没用。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是摆脱嫉妒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的确,有时候恰恰和某人同教一个年级,又都教相同的专业,别人嫉妒自己,怎么办?那你就练就自己的绝招,让他无法在那一点上超过你。当他感到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超过你的时候,除了发自内心地佩服你,很难再生嫉妒心。

比如,你俩都教同一学科,都有出色而且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艺术——这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技能,但你不止于此,你还有教学以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技之长:教数学的,不妨在课余研究一点数学“猜想”;教物理的,最好同时又是一个科技制作的能工巧匠;教政治的,能不时发表一些经济学小论文;教语文的,可能又是一位楚词研究者……当然,这些“一技之长”也不一定都和学科有关,“跨界”也无妨甚至更好:教化学的,你居然还能够写一手漂亮的书法;教地理的,你居然是一个超级军迷;教历史的,你居然是一个摇滚音乐的发烧友……教学艺术和业余特长,不但能够使你在学生眼中有一种源于学识与技能的人格魅力,而且也让你的同事对你佩服不已,大大减少你被嫉妒的可能。因为你有的绝活儿他没有也不可能有,连嫉妒的资本都没有!

我以前在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书的时候,语文组有一个同事非常有才华,而且他毫不掩饰——不是他爱显摆,而是横溢的才华怎么掩饰都会耀眼。按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没人嫉妒他。因为他不但语文课上得好,而且还擅长音乐,会弹吉他,会写词作曲搞创作……这就厉害了。看着他常常背着把吉他走进课堂,讲着讲着就弹唱了起来;有时候还和学生一起围坐在草地上,大家边弹边唱……如此与众不同,谁有本事嫉妒他?

十多年以后,这位年轻人因为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大赛”擂主的身份,成了网红教师。他的名字叫“夏昆”。

第三,在人格与专业上与嫉妒者拉开距离。

我前面说过了,嫉妒往往产生于相同层次的人之间——关键是“相同层次”。人格相近,专业相近,都容易产生嫉妒。

那如果一个人在人格与专业上都与周围的人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会招致更多更大的嫉妒吗?

不,恰恰相反,彼此的“距离”越远,嫉妒产生的可能性越小,甚至没有。

想想,如果鲁迅在你学校教语文,和你同一办公室,你会嫉妒他吗?不会,肯定不会。不但不会,反而可能会向别人嘚瑟:“鲁迅,你知道吗?就是那个写《狂人日记》的,就是我同事哎!”如果徐悲鸿在你学校教美术,如果钱学森在你学校教物理,如果谷建芬在你学校教音乐……我可以说,绝对不会有任何同事嫉妒他们,相反,都会为有这样的同事而感到自豪。

前面我说过,我没感觉到被嫉妒过。但仔细想想,我也遇到过被人冷嘲热讽和使绊子的时候,比如,曾有一个比我早几年分到学校的同事,也教语文,也当班主任,他时不时会对我说一些风凉话,连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他都会挖苦几句:“没想到我们语文组还有一个青年作家呢!”有一次评先进,我票数比较多,可以说是稳操胜券,可他跑到校长那里说我打过学生。他说的是事实,我两年前曾经打过在校园欺负我班学生的高年级学生。因为他的举报,我没评上先进。

不知这算不算被嫉妒。当时我也有些郁闷,不可能不郁闷,眼看先进称号就要到手了,“煮熟的鸭子”却“飞了”,我怎能没有失落之感呢?但很快我也就释然了:我是打过学生嘛!他也没冤枉我。不就是没评上先进吗?不评就是了。不当先进也许会影响我将来“提干”,但不影响我教语文、当班主任啊!

后来我调离了那所学校,继续以纯粹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身份专注于课堂研究和班主任探索,一边做一边读一边写,还一边发表文章。我的文章见诸越来越多的报刊,再后来,我的书也一本本地出版,并获奖。十多年后,我应邀回那所学校去给老师们“作报告”。课间休息的时候,当年与我很不和谐的那个“他”,走过来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一边不停地摇动,一边热情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会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早晚会名扬全国的。”过了一会儿,一位年轻老师悄悄地对我说:“每当他看到杂志上有您的文章,就会翻着那一页上您的名字自豪地对我们说,这个李镇西,原来就和我一个办公室,我俩的办公桌都是挨着的。”

所以,与世无争,展示绝活,拉开距离,这是摆脱嫉妒的三个要点。

稻盛和夫有一段话,在网上被不断转发——

我站在一楼,有人骂我,我听见了很生气。我站在十楼,有人骂我,我听不太清楚,还以为他是在和我打招呼。我站在一百楼,有人骂我,我根本看不见,也听不见。一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缺乏高度,高度不够看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会不可思议。

说实话,对这段话我不完全认可——以后有机会我再写文章说说。但有一点我是赞同稻盛和夫的,就是格局和胸襟,决定了你的专业高度、事业高度和人生高度。

是的,视野决定事业。而当你在事业上成就卓著而耀眼于世时,谁还会、还能嫉妒你呢?

2022122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