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王军 |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落实

2024/1/22 10:53:38  阅读:55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教育视界编辑部 ,作者王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将“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其中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2022 年版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直指语文课程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通过“积累”和“梳理”,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提供支撑。本文试从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的角度,谈谈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落实。

从三个核心概念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基本内涵

(一)“语言文字”

1949 年,叶圣陶先生主持编写语文教材时,将小学“国语”和中学“国文”,统一修订为“语文”。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解释“语文”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汪潮教授对此进行了这样的解读和阐释:口头语是口头的语言运用,书面语是书面的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的属概念是“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是在这一属概念下根据“语言运用”的不同凭借方式区别开来的种概念。

从表面上看,“语言文字”兼备了“口头语”和“书面语”各自不同的特点,是合并构建而成的“汉语”“汉字”和“汉文”。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语言文字”的范畴并不简单地局限于语言、文字和篇章,而是以语言、文字、篇章为载体,呈现丰富的内涵意蕴。首先是语言材料,即“用什么”,指向与语言文字相关的一切素材与资源,包含但并不限于陌生的字词、生动形象的语言、具有新鲜感的语句、精妙的修辞手法、独特的构段方式等。其次是“语言经验”,即在积累语言、梳理语言、整合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中,获取基本方法和策略后,转换并内化成新的、个体的语言实践经验。最后是“语言规范”,主要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理应遵守的语音、书写、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是共性的语言运用规律。

(二)“积累”

“积累”,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接触语言材料,通过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方式,内化新语料、形成新经验的过程。因此,积累绝不是简单地背诵,更不是机械地记忆,而应该包含不同类型的语文实践过程。

感知语言文字。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组织学生不同程度地接触语言文字,包括不同形式的文本阅读、掌握音形义的识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在触摸和整体感知中,为语言文字的积累奠基。

理解语言文字。既包含对文本情节、内涵、主题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探究,也包含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式篇章的洞察,在言意共生中达成“积累”目标。

巩固语言文字。积累的价值,在于悦纳,而非输出性思维,是主体对语句感知理解、辨析品味之下的温习和巩固,旨在促进学生对语料信息的吸收、内化与悦纳。除了常规性的诵读、复述、背诵之外,还包括充分激活学生思维后的品析、鉴赏、评价,要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状态从“知道”转向“感受”,从“理解”走向“共鸣”,以达成积累的目的。

运用语言文字。贮存在记忆中的语料是死的,只有真正运用起来,才能变成活的。背诵的优美词句、典型句式再丰富,也需要通过“练笔”赋予其新的生机;习得的经验和蓄积的知识再多元,也需要语言运用寻求全新的用武之地。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更清晰地了解语料的性质、属性、适用范畴,是对积累的进一步扩展与深化。

(三)“梳理”

语言文字的积累是良好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文选式的教材编排方式使语料的积累相对零散,缺乏统一的规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言感知力、理解力和表达力的发展。这也是很多学生阅读量很大,但始终无法提升表达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梳理就显得势在必行。所谓“梳理”,就是将蓄积的零散知识和积累的语言材料结构化,将言语经验转化成为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回顾、辨析、整理和归类等思维活动中,经历由点到类、从散到整、由孤到联,继而从现象感知走向规律认知的过程。

首先,梳理语言文字的品质。梳理时,依照语言文字类型的不同、描述对象的不同、组织顺序的不同,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方法、遣词造句的思维密码以及形成的表达效果展开探究,通过前后统整、归类、重组,感知语言文字表达的完整性、条理性、准确性。

其次,梳理对语言文字的个人感受。阅读语言文字,是生命主体对语言文字进行心理映射的过程。语言文字的梳理,可以从语言文字描摹的具体画面入手,从探寻语言文字所渗透出来的丰富意蕴入手,从语言文字所散发出来的浓郁趣味和真挚情感入手,以“披文以入情”的“观者”视角,梳理“情动而辞发”的“缀文”构思,以真实的阅读感受作为梳理分类的重要依据。

最后,梳理语言文字的运用法则。语文教学倡导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方法、策略和经验,不应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而需要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依据感性经验梳理、提炼出理性的用词法则、造句法则、结篇法则。

把握 2022 年版课标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教学定位

2022 年版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一)指向“语言运用”

2022 年版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其中,“语言运用”既是基础,也是关键,是其他三大维度的归属和着力点。这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归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原因。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集中性地指向“语言运用”维度,两者之间蕴藏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语言运用”是该学习任务群努力达成的目标愿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下位概念,需要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加以落实。因此,“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是基础,其目标指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最终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助力。

“积累”“梳理”和“运用”这三者的关系来看,“积累”和“梳理”是为了“运用”,“积累”使“运用”有了基础性的素材支撑,而“梳理”则使“运用”有了更加明确而适用的策略、规则。反之,实践性的“运用”,使原本的“积累”完全“活”了起来,同时在“运用”中明晰了语料和经验积累的不足,为后续“梳理”指明了方向。因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直指“语言运用”,构建了一条从“积累”到“梳理”,直至“运用”的路径。

(二)奠定语文基础

作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最终的落点在于“奠定语文基础”,即语文学习需要的素材、经验、策略和规则,应通过本学习任务群来提供。2022 年版课标在相关阐述中,明确了本学习任务群“奠定语文基础”的达成路径:

其一,在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和深入“积累语言经验”的过程中,促进“良好语感”的形成。语感是“教不了”的,需要大量“语言材料”和丰富的“语言经验”的双重加持。“语言文字积累”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巩固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获取属于自己的“语言经验”,继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二,在“梳理”时,要在识字写字中“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要在品词析句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范”,在揣摩内在意蕴中“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而达成这一切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观察、分析、整理”。在“观察”中,明晰语言文字的具体构成,把握其特点,为后续梳理提供认知基础;在“分析”中,洞察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和彼此关联,明晰梳理时的共性抓手、类型特点以及类属关系;在“整理”中,通过思维模拟、动手实践,依循“分析”时的认知,对语言文字进行由点到类、从散到整、由孤到联的拓展关联,让积累的零散资源,融入原始的储备体系,归属到基本的类别坐标之中,以进一步明晰积累语料的本质属性以及适用类别与范畴。

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具体策略

2022 年版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提倡日积月累,不要贪多求快;提倡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汇总、梳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自己的创意语言资料库,并能学以致用”。这就意味着,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梳理需要渗透方法,指导学生在有效积累与梳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积累与梳理意识,形成基础的学习能力。统编教材选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学生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依托统编教材落实该学习任务群,教师要注意采取恰当的策略。

(一)在理解意义中积累,在发现关联中梳理

真正的积累绝不是机械记忆和生硬背诵,“未知其然”状态下的记忆与背诵,只能粗暴地将语料硬塞进学生的素材仓库,直接导致后期梳理没有抓手。真正的梳理也不是将不同的语言材料简单地放置在一起,而是需要学生发现语言材料之间的关联,而后才能加以梳理整合。只有经历“理解意义”和“发现关联”的过程,语言积累与梳理才能落到实处。

例如,《爬山虎的脚》第 2 自然段描写了“叶片”外形,其中“均匀”等词是积累的重点。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 2 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由此,学生初步感受到爬山虎叶片铺在墙上的状态,形成了整体的感性认知。这种认知中其实已经包含了对“均匀”等词的初步理解。而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段语境中所包含的众多信息,说说“均匀”究竟是怎样的。学生会发现词语间的关联:所有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叶片之间没有“重叠”的部分,也没有因为分离而露出“空隙”,这种状态就是“均匀”。原本散落在段落各处的四个生词,因为“均匀”一词的关联和吸附,在共同描写叶片特点的中心主题下,形成了表达的合力。接着,组织学生描述脑海中浮现出的“均匀”的样子。相关的词语就在无意识状态下,自然成了学生表达和运用的“积极语料”,教师便可组织反思和梳理:爬山虎叶片“均匀”的样子,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哪些词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需要理解和积累的语料,就不再“藏”于语段中,而是构建出一个指向集中、表达聚焦的意义体,牢牢地贮存在学生的意识中。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借助这些词语以及背景语段,猜测作者是怎样观察叶片的,从而还原作者对整墙叶片“整体远看”的观察方式。

教师首先将“理解”作为“积累”的前提,即通过“感知语言文字”和“理解语言文字”的方式,从整体入手,抓住“均匀”这一积累点,统整语境下不同角度的信息资源,形成多维理解的合力,在词语的彼此印证、相互补充中,准确理解了“均匀”的意义。其次,将“发现”作为“梳理”的推手。“理解”“积累”之余,“梳理”顺势而下,教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学习过程:一是发现“均匀”这一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联系,将学生对语料的认知从感性升级为理性,利用词串之间的联系,将多种信息集结成一个记忆组块,使得原本零散的语料以完整的意义体,融入自身语言体系之中;二是发现生动准确的语言与作者观察策略之间的联系,明白这一组词语的表达,是作者“整体远看”的成果。

(二)在分类中梳理,在运用中积累

“分类整理”是一种最简便易行的梳理方法。教师可先激活学生的梳理需要,再引导学生结合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分类整理。不过,这种梳理后,学生并不等于就完成了语言的积累。教师还需组织学生对梳理的语言材料进行实践运用,激活学生的原始认知,紧扣新旧信息的链接点,进一步明确所梳理的语言材料的定位,提升梳理与积累的整体效益。

例如,《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中出现了大量描写自然界声音的词语和短语,直接积累和梳理的语言材料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类型也很丰富,是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绝佳载体。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圈画描写声音的词句,后续交流时,整屏出示多而杂乱的语句,这样有序分类就成了学生的真实需要。这时,便可渗透不同的分类标准。比如,根据语言形式分类,可以梳理出直接描绘声音的拟声词和间接形容声音的短语。分类梳理之后,教师以点带面,紧扣最具代表性的拟声词和短语,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语言形式的特点和表达妙处,在触类旁通中彰显梳理的整体性价值。再如,根据语言指向分类,依照课文层次结构,将描写声音的语言文字归入风、水、动物这三种对象类别中,并利用分类梳理后的语言文字,感知语段中心句的作用,初步积累“总分”的构段方法。课文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尝试为课文中没有写到的“雷声”写一段话。这一创造性的练笔任务,既寄托于课文的原始情境,又延续了作者的表达思维。学生在运用词语中,便可进一步实现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领会,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完成积累。

(三)依循文本构思,积累与梳理相互融合

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梳理,需要敏锐捕捉语言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积累的着力点,拎出梳理的认知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字词走向语段、从语段走向篇章,依循文本创作的整体构思和行文思路,将语言材料根植于文本语境来积累与梳理,并将积累的过程融入对文本内容的探究中。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一文依照潮来之前、来之时、来之后的顺序,将钱塘江大潮壮观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句式整饬,独特的节奏下展现出强烈的表达气势。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围绕“奇观”二字,圈画出相关语句。在学生凭借原始经验和具体语境,大体理解了文本脉络和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后,组织学生根据潮水的不同阶段,选择对应的词语,借助词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顺序和特点。由此,将原本散落在课文中的词语,以逻辑化、整体化的序列聚合起来集中呈现。此外,除了从纵向的时间顺序入手,还从横向的角度衍生出“形态”和“声音”两个维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词语分别描写了大潮的哪些方面?作者是怎样展现大潮的雄伟壮观的?由词到段,继而扩展到篇章,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构思就形成了清晰的认识:纵向以潮水发展的阶段为线索,横向则以潮水声音和形态为抓手。

(四)前后贯通,从教材整体积累梳理

统编教材以整体性、序列性作为编排的基本原则。所谓序列性,就是将相同能力的指向,依照学生的认知能力科学地设置在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中,呈现出逐级上升的序列化特征。就“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而言,对于相同表达特质和类型的语言,就需要突破课文,甚至突破单元的局限性,在瞻前顾后中关注语言材料的内在逻辑,通过串接、勾连,用“积累”和“梳理”使原本处于分散状态的语料形成有机整体。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与“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相关。单元中的《四季之美》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的别样韵味。教学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积累和梳理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描写静态之景,却运用了许多动词,这是为什么呢?而后,引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观潮》片段,形成比照之势:同样写动态之景,《观潮》展现了潮水的汹涌澎湃、巨浪滔天,而《四季之美》中的动词,则进一步衬托了幽雅静谧之感。这篇课文是学习“动静结合”的首篇文章,后续学习本单元《鸟的天堂》《月迹》以及五年级下册中《威尼斯的小艇》等课文时,可以继续以此为抓手,将动静结合的语言材料进行积累和梳理,形成序列化、结构化的整体,在“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的同时,感受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目标。

总而言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精准把握本学习任务群的核心概念,明确其丰富内涵和教学定位,强化与教材、与生活的关联,创造性地开发和设置典型的主题任务,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始末,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品质和意识。

| 作者:王军,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 来源:《教育视界》教学版20239月刊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