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帮助“搭架子”,不如打开“话匣子”——习作教学摆脱匠气的浅思

2024/1/22 10:52:41  阅读:37 发布者:

帮助“搭架子”,不如打开“话匣子”

——习作教学摆脱匠气的胡思

匠者,重其器。

无器在手,似则不能立。

对于习作教学而言,老师们都非常关注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的教学。

原因也很简单,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小泡泡提示、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助学系统,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揭示了相关知识和方法。

依照固有经验,以追问的方式逼迫学生直接从单元课文的范本中提取方法,并视为珍宝,看似利器在手,教得精准实在,但关键在于:

这些知识和方法,是否真的是教学的必须?

学生是否真的认同这些方法且乐于接受?

学生是否真的在认同和共鸣之中,以顺应的方式悦纳这些知识和方法,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加以灵活性运用。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无疑,这一切就异化成为了机械告知和生硬灌输,习作教学就灌满了浓浓的匠气。

要想摆脱这种匠气,追求更加灵动的习作课堂,就要处理好写作知识和方法的教学。笔者以为:

在习作教学中,为学生不断“搭架子”,不如打开学生“话匣子”。

粮草先行“话匣子”,兵马再动“搭架子”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如果把习作教学看成是一场战争,很多教师把写作方法视为最核心的内容,往往一开始就剑拔弩张,短兵相接,将教学推向攻坚阶段。但真实的情况是,学生手拿的或许并非坚韧利器,一顿厮杀,效率偏低,甚至出现了负值的窘境;即便是利刃一把,拿不稳、握不紧,自然也是白费心机。

习作教学摆脱匠气,首先在“孕”,瓜熟蒂落后,再“育”出所谓的方法、经验或能力。

所以,在学生尚未拥有足够的感性经验时,而冒然地讲授知识、灌输方法,就是耍流氓,就是不顾学生感受,只图自己教学安心、教得痛快。

如此一来,“话匣子”的作用可见一斑。

兵马暂时不动,先聊起来。

用聊,拉近师生距离,消除教与学的隔离感,形成积极、平等的对话氛围;

用聊,引导学生不断逼近习作主题,深化主题认知,扩大选材范畴;

用聊,激活思维,组织语言,讲述素材,完成口头描述,铺设习作结构;

用聊,彼此分享,互通有无,形成辐射效应;

……

聊着聊着,学生思路打通了,思维唤醒了,原始经验浮上来了,“话匣子”自然就打开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所谓的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有或没有,对学生写出一篇优质的习作,影响并不很大。

关键是,基于打开的“话匣子”顺势奔涌而出的习作,真的没有任何知识和方法的介入吗?

当然不是。

学生打开自己“话匣子”的背后,是其表达思维自由、开放、多元的体现。某种程度上,写作知识和方法已经在不经意间或不自主的状态下悄然开启,而学生并未自知。

这岂不是习作教学的灵动之境吗?摆脱教学匠气,理应如此。

放飞自我“话匣子”,精准提炼“搭架子”

当然,倡导打开“话匣子”,并不是要排斥“搭架子”。

在学生真实经历、积极体验后,精准地提炼、明确知识和方法,也是习作教学的必须。只是这种知识和方法,不能无中生有,更不应该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兜售和介入。

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必须源自于“话匣子”。

这就要帮助学生打开“话匣子”后,鼓励他们放飞自我,紧扣习作主题,展开广阔的交流。教师通过或机智追问、或四两拨千斤、或相机点化,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渐入佳境,拓展交流广度、强化交流深度,提升交流效度。

这一过程,教师不要过度苛求所谓“一一对应”的匹配性:试图教什么方法,就希望学生在“话匣子”交流相应的内容。

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课堂果真如此,还需要老师作甚呢?

退一步讲,即便真的顺遂人意,教学则又被满满匠气所充斥。

所谓:广种薄收、厚积薄发,自古之道也。

鼓励放飞自我的选择资源、确定素材、积极交流,从其中相机选择最为适切的方法,作为后续尝试和实践的抓手展开训练。

不要怕浪费资源,学生交流但并未成为教学关注点,对于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意识的作用不可小觑,仍旧在不经意间,滋养着学生的生命质态。

浓墨重彩“话匣子”,轻描淡写“搭架子”

架子要搭,但要搭得精准,还要搭得省时省力。

煞有介事、耗费周章、大张旗鼓、重锤出击、郑重其事,都显得用力过猛,缺乏应有的灵动感,让“匠气”再次占据上峰。

所以,写作知识和方法的提炼、板贴,需要的是轻描淡写,四两拨千斤。

这种轻描淡写,并非不予重视,而是要讲究顺其自然,将更多的体悟交付在、浸润在“话匣子”中,在浓墨重彩中强化学生深入的理解和体悟。

所以,打开“话匣子”,在交流、聆听中,拓展搜罗的广度,丰富选材的空间;就需要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以体验方式再现自己真实的经历;就需要在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和追问下,逼向习作训练的重点,细化表达的内容……

就这样,习作教学看似还没有正式开始,但已经悄然结束,一切都在无意识状态下自然完成。

教师顺应着学生的交流,时而提炼,时而小结,时而揭示,写作知识和方法就如同在“话匣子”的交流中自然生长出来一般,水到渠成。

摆脱匠气的根本就是摈弃生硬告知和机械灌输,将更加广阔、自主的学习空间交还给学生,践行多元化、灵动化的课堂之旅。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