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静心行思】程浩平┃充满活性的场景 精彩纷呈的对话——评特级教师李仁甫的课例《春江花月夜》

2024/1/22 9:01:51  阅读:39 发布者:

生成课堂是特级教师李仁甫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范式,这种范式在他的课堂实践中已经日臻完善。静心品味李老师的典型课例《春江花月夜》,那一幕幕充满活性的场景,那一次次精彩纷呈的对话,无论是课堂上的激发引导、重难点突破,还是教学过程中的精彩客串、适时点拨,都引人入胜。

亮点一:随缘启疑,激发兴趣,直奔正题

李老师在这节课一开始,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板演字词后,师生共同纠正了课文重点字音、字词,简单理解了两个句子,了解了“吴中四士”这个文学常识。这个步骤看似传统,其实也很有新意:李老师没有掉入众多教者在教授古诗时死扣字句的泥潭,避免了“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起手不凡,用心良苦,体现出古诗教学回归诗歌本身的教学思想,一改许多教师肢解诗歌的弊端,显得格外高端大气。

接下来李老师以提问学生预习时“有没有什么问题”入手,随机激发学生发问。当一个学生提出“可怜楼上月徘徊”中“可怜”一词不懂时,李老师不急于回答,不像我们一般老师那样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以“你能否把注释读一下?”的商量口吻引导学生读注释。在学生读完注释后,再启发学生思考“思妇对月光什么态度?”。当这个学生回答出“厌烦”之后,又顺着这名同学的话,随机解读:“既然思妇厌烦月光,希望月光不要再徘徊了,那么你看看‘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说出“可惜”之意。这时,李老师趁热打铁,诱导同学们联系熟知的《阿房宫赋》中“可怜焦土”来印证,温故而知新。这种启疑,在无意中实现了有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此“顺流而下”,如同行云流水,学生自然兴趣盎然。这时,李老师仍以“可怜”为话题,巧妙设问:“请大家看看下面什么句子与‘可怜’一词相呼应?”当第二个学生答出“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后,李教师用通俗、生动、简练的语言演绎诗意,满含情趣。等待片刻后,他才道出本节课的核心任务——背诵全文。整个课堂开场,随缘启思,激发兴趣,直入主题,语言自然、真切、恰当、生动、简练。

亮点二:突破难点,由易到难,因势利导

众所周知,背诵往往是学生的老大难问题,何况《春江花月夜》这样有36句的长诗,学生有畏难情绪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有研究证明:背诵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信念。有信念才可能背下来,为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背下来的信心,李老师深谙鼓足士气之道。因此,当学生集体用“啊”表白背不下时,他巧妙地给学生设了一个美丽的“局”:先挑拨似的问“看来你们不喜欢这首诗了”,学生接下来的肯定回答使他们入套,暂时也唤回了他们的趣味;接着再设套——“把最喜欢的句子背出来”,学生齐声背了第一句;李老师机智委婉地批评学生对自己要求太低,批评入情入理,与此同时,鼓励学生不要小看自己,最后以商榷语气提出切合学生心理的背诵要求——争取用3分钟时间,“至少要连续背上6句”。这样的情感攻势,使学生折服了,学生就不得不继续走下去,进而心甘情愿地去背诵课文。这种由易到难的激发引导,有助于轻松自如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为了真正地突破这个难点,李老师重视对学生因势利导,极尽赞美之能事。当学生3背完8句后,李老师用“了不起”点赞。而对接下来学生齐声说的“不急不急”的冷场情况,他只以“风格蛮高”,风趣打诨,委婉批评,继续与学生3对话,试图打破这冷场。当这一连串对话结束后,李老师引导学生齐读诗歌的哲理句,然后主动出击,跑到学生4跟前,请他背,背后再分析,齐读显示意境的四句,最后总结前半部分,梳理后半部分,引导学生互相提示着背诵。整个背诵过程中,学生由一句到多句,由一人到多人,由易到难,教师循循善诱,表扬及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盘活了学生当堂背诵课文的“资源库”,轻松自如地完成了本节课背诵的这个繁难任务。

亮点三:回归文本,精彩客串,双向互动

实践证明,仅仅背下古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下古诗,才有可能实现诗歌学习的有效迁移,拿下高考,内化为文学素质,为人生奠基。而理解记忆本身就是我们要倍加珍视的。因此,在背诵始终,李老师总是在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强化理解记忆。在学生3主动背下8句后,他与该同学一问一答,由浅入深,参悟文本,寻觅诗歌的理趣。接着,当学生4背下开头6句后,李老师紧扣诗句,先后与另外四个学生对话,继续挖潜文本的哲理、意境之美。在整体把握下半部分的大意后,除集体回答外,李老师还注重以对话方式与9名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以期回归文本,领悟本诗的意境之美。

显而易见,回归文本时师生的这种双向互动是愉悦的,更是精彩、高效的。这种愉悦、精彩、高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老师的精彩客串。在关键环节,他总能以精彩客串来激发学生,积极推动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学生理解“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诗的哲理时,李老师精彩演绎了两大段落:一段是关于人类历史起源的生动叙述,一段是关于“月”的意象的拓展。这两段很能体现李老师过硬的语文素质和即兴生成的高超水平,这就是“板块漂移”的无穷魅力,尤其是第二段精彩演绎,老师与学生的心与心的激烈碰撞,撞击出的是诗歌潜在的璀璨而美丽的火花,从而引领学生走上了古诗鉴赏的康庄大道,也充分彰显了师生同为教学主体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亮点四:捕捉灵犀,适时点拨,收放自如

我认为,学生和老师都是教学的主体,这是生成课堂的灵魂。李老师这节课不管激发学生也好,突破难点也好,回归文本也好,都唱足了“双主体”这本大戏和好戏。这恐怕就是他执教《春江花月夜》这节课成功的原因吧!我觉得,这节课之所以如此精彩动人,还因为在师生这种双向交流中,李老师特别注意捕捉学生思考的灵感,善于适时点拨,做到了收放自如,从而使他的课堂教学生机无限、风光无限。

首先,在师生互动中捕捉灵感,适时点拨。李老师智慧地捕捉灵感,适时点拨。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不管回答得怎样,总是静心聆听,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无论学生背诵还是回答问题,只要有可以点赞的,总是予以积极赞扬,从不吝啬赞美。特别是对个别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更是极力赞许。他说的“你感悟得非常准确”“这一点补充得很好”“同学们欣赏趣味很高”这些话,就很有极尽赞美的意思。李老师也善于适时点拨。我们语文老师普遍“好为人师”,总是急于讲出答案,或者点拨语言啰里啰唆,很不精当。李老师的这节课,点拨及时、得当、简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另外,在师生互动中收放自如是这节课的一个显著特色。无论怎样的课堂,都应该有重点,都应当围绕一条主线进行教学。李老师巧妙地从文本中寻找作品的文脉线索,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来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他以诗歌中的写景句和哲理句为抓手,赏玩诗歌,品味其独有的艺术韵味。准确地说,这节课可以说是一篇绝好的“形散而神聚”的散文,教学过程好像很散乱,内容分析也似乎繁多庞杂,但仔细看,“神”很集中,一节课目标明确,尤其是整个教学围绕着一条主线,就是前半部分围绕背诵,体悟作品写景的特点,后半部分体味诗歌的哲理和情感,前后紧密关联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归结出作品的艺术特点——诗情、画意和哲理的完美融合。整个课堂思路清晰,收放自如,让人惊叹,玩味不已。读之、品之、思之,我们脑海中唤起的是多姿多彩的画面,是美丽迷人的风景,更是对生成课堂独特教学艺术的热切向往。

【作者简介】程浩平,陕西省岐山高级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2020年入选第二批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静心语文”的倡导者。示范课获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指导的学生作文有100多篇发表或获奖,原创并发表高考语文模拟题数套,所教学生夺得高考语文139分的优异成绩。主持完成省市级课题3项,多次荣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基础教育课程》等刊物发表教学文章近百篇,编写教辅书80多本。陕西省教师培训骨干专家,多次参加省级送教和评教活动,在省内外作教育教学讲座60多场次。2019年元月,参加了陕西省中小学骨干教师赴美高级研修活动。《陕西教育》《教师报》追踪报道了其教书育人的事迹。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