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巧用“无图想图”法准确理解古诗词的情感

2024/1/20 17:18:35  阅读:50 发布者:

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一个关键突破点是如何准确理解情感。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请先看一道地理学科的试题:

19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建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

请依据材料,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

张之洞与汉阳钢铁厂

依据文字提供的信息确定两个地点:“汉阳”和“大冶”,然后在两地所在的湖北省的整体空间框架内比较汉阳和大冶两地的区位特征,最终归纳出汉阳的区位优势。

完成这个思维过程,需在头脑中建立一张这样的图:

值得注意的是,这张图并没有出现在题目材料中,而是需要答题者依据题目材料信息生成,进而将这张图作为准确答题的凭借和依据。这就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一种解题思想:“无图想图”。

天寒白屋贫

把这个思路迁移到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的备考中。以这首诗为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本诗写于作者漂泊湘楚两地时,时年七十岁。

上面这首诗的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要完成这两个问题,首先从最后两句入手:找出后两句以及注解中对答题有用的字词。后两句的字词为:“柴门”,“犬吠”,“风雪”,“夜”这四个词都属于写景,有景必有情,哪个字代表情感?显然集中在“归”这个字。接着看注解:“漂泊”,“七十”两个信息联系起来,作者晚年仍漂泊他乡。

至此,将诗句中写景抒情的字词与注解的两个信息关联起来,是否就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这首诗要表达的就是“年老在外的漂泊之苦”?

这个看似准确的答案恰恰就是问题所在:没有实现对诗词的具体精确化阅读,所以提炼出了空泛化的情感。采用“无图想图”的思路来化解这个思维困境。

第一步,将需要解答的核心问题关联诗词内部的关键信息。

得出“漂泊之苦”的主要依据是:“风雪”和“夜归人”两个词。由此建立这张思维结构图:

01

思维结构图

第二步,将诗词中的关键信息代换成画面。

诗中的“风雪”二字可以产生怎样的画面?注意,想象的画面一定要与诗词所传达的基本情感基调配合。诗中的“夜归人”可以联想到什么场景?如下图:

02

思维结构图

诗营造的情感氛围应是沉重悲伤的,所以“风雪”显然不是“瑞雪兆丰年”的风雪,而是漫天无边的大雪,让人感到世界一片迷茫,与诗人内心的压抑迷茫相呼应。“夜归人”也应当是顶着漫天大雪摸黑而归,所以是:在雪夜中归来。

由此,文字信息开始往画面转化。

第三步,对初步生成的画面展开追问,呼唤更精准的画面。

针对漫天无边大雪的画面可以追问:在风雪中行走的人是个怎样的人?针对“夜归”这一行为可以追问:此人为何夜归?两个问题源于诗,解答也要从诗中生成。

围绕这两个问题,将第二步的思维结构图右侧的文字继续转换成画面,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幅“风雪夜归图”:

03

思维结构图

完成右侧的画面转换后,我们不难看到“夜归人”是一个为了生活而辛苦奔忙的人。

至此,围绕要解答的中心问题,我们串联了诗词的相关信息,然后逐步将这些文字信息“退”成切合诗词情感基调的画面,完成了“无图想图”。

当第三步完成,就可以依据第三步所见到的图修正先前得出的空泛化模糊化的情感。

这道题的准确解答是:

这两句诗写了天气寒冷,诗人辗转难眠,忽然听到外面传来狗吠声,这是一位在雪夜中归家的人。诗人由夜归人冒雪冲寒,感慨自己为了生活奔忙,感叹世事艰难,生活不易。

我们可以看到:“天气寒冷,诗人辗转难眠,忽然听到外面传来狗吠声,这是一位在雪夜中归家的人”是对前文所述逐步转换出来的画面的文字素描。“感慨自己为了生活奔忙,感叹世事艰难,生活不易”则更切合诗中“风雪”“夜归”两个词,比“漂泊之苦”更具体化精确化地解释了作者的情感。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