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在研讨中共同成长:记一次室区联动会课

2023/12/25 15:00:36  阅读:30 发布者:

116日,按计划开始策划去开发区枚乘中学的会课活动。与彭丽君老师商量放在11月中旬的周三下午。了解到初二进度是1516课,初三进度1213课。

原计划我自己上一节课,邀请开发区开明中学赴徐杨中学交流的杨阳老师再上一节,同课异构或者上不同的课,聚焦大单元视角。后来发现考虑不周,明明在枚乘中学上课,却没有安排枚乘中学的老师上课,于是调整为:杨阳老师和枚乘中学的彭丽君(也是本次活动发起者之一)同课异构,我改成开设一节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讲座。

后来确定推迟一周到1122日,课题也按照实际进度确定为初三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18日,活动草案拟定好,及时向开发区相关部门请示协调,明确可以如期举办。

119日,我初步拟定一个日程表:1112日前初稿在线研讨;1119日前二次研讨,1122日上午到枚乘中学做最后试讲,下午活动正式开放,确保开课质量。

因为本次活动是围绕王亮老师和我联合主持的《大概念在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展的,也邀请王亮老师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

1112日,首次在线研讨。我对两位老师的课件分别提出修改意见,有整体有细节。比如给杨阳老师的修改建议有:①保持课件每一帧标题与内容的一致性,有时标题可以后呈现;②对与研讨的问题,可以给一些角度提示,如前两场运动的比较,可以从背景,内容,领导阶级,斗争对象,性质,结果等方面进行;③视频可以剪更干净一些,遮台标,无关信息也要剪掉;④课件文字量偏大,要精简;⑤时刻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内部联系,并加以揭示;⑥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⑦课后作业指向深度思考,让学生感兴趣,肯思考,有一定挑战性;⑧注重内部联系的挖掘与梳理,加强整体性,结构化,找到相互联系,发现隐藏的联系与规律。⑨充分用教材,地图册,填图册。    

在研讨中关注到新课标要求概括三场运动的特点,但现行教材并未涉及;查阅高中课本,也没有明确指出。考虑教学过程中可以弱化处理。

关于彭老师的课件,建议基于现行教材。研讨中提出如下建议:

①阅读课本P.52正文和“相关史事”,研读材料,说一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及领导人。比较笼统。可否细化一点提问;②课件中的学生活动大多表述为“说一说”,没有具体化,建议有所变化,或者更加精准地明确要求;③给了学生较多的思考时间,是否要考虑更明确的材料研读要求?指向越明确,学生思考越聚焦。

因为近期事务性工作较多,原计划19日的研讨没有进行,但两位老师都在抓紧时间打磨、试讲。

1121日,再次确定22日上午4位老师齐聚枚乘中学,13节试讲,24节打磨。

这次磨课聚焦点不再是课件,而更多指向用足用好课本素材和建立联系。

关于52页“相关史事”,经过讨论修改,杨老师最后呈现的问题如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2页相关史事思考:

1.一战期间,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对英国持什么态度?(他们支持英国,同英国合作)

2.他们想实现什么目的?(换取战后印度自治)    

3.目的在战后实现了吗?(英国不但没有给予印度自治,反而加强了对印度的管制。)

教学中,杨老师也提醒学生民族主义这原来对英国态度(反对),这样就能梳理出印度民族主义者对英国的态度变化过程:反对→支持→失望→反对。

关于甘地为何选择非暴力的方式,一开始两位老师都没有关注教材中关于甘地的“人物扫描”。我建议应该加以关注,整合到教学环节中,甘地的成长、求学、工作经历肯定也是他非暴力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    

教材中出现了两张甘地照片,如何更好的利用,还可以琢磨更多细节。

          

研讨中,还注意到关于甘地领导的两次运动,杨老师第一次活动是设计“主语”填充:

“主语”填充,关注的是印度各个阶层如何与英国殖民当局“不合作”,不合作并非主动攻击,设想一下,如果这场活动没有走向暴力,甘地也没有叫停,一直进行下去,会出现什么场景?甘地希望这场运动达到什么目的?——通过这些追问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第二场运动,杨老师设计的填充关键词是“殖民政府”,甘地的国大党直接向殖民当局提出了要求,从“不合作”走向了“不服从”。——从不合作到不服从,是有所退步还是更进一步?如何理解?    

彭老师在上午试讲时组织学生讨论经济与政治的相关作用。我建议直接点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让步在简单解释的同时“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你家谁管钱?谁说了算?(或者是谁收入更高一些,谁决定权大一些)而关于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不同贡献,我建议删除。因为和前者想必,这并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问题,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秉持这样的一个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内容(环节)”。

彭老师最终在课堂上总结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而且处理得比较从容,这是让人欣喜的收获:

杨老师在小结时也特别提到,从彭老师的课堂中看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方向。不要停留于知识点的落实与梳理,而是在“加工”和“运用”中加深理解。

在联系中教与学,在教与学中揭示联系。这样的结构化教学,学生看到的有机联系的历史,而非孤立的历史知识点。

转自:“赵俊初中历史教研团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