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三个面向”赋能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统一”

2023/9/12 17:48:43  阅读:34 发布者:

编者按:2023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十周年。《中国教育学刊》在20239期推出“纪念‘三个面向’题词40周年研究专题”。专题包括四篇文章,简要梳理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以及教育在面向世界的40年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温“三个面向”的重要意义及其价值依归,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赋能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我们更好地聚焦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任务,以更扎实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推动我国教育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提供借鉴,敬请关注。

作者信息

张斌平/北京景山学校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本文摘要

“三个面向”题词诞生40年来,深刻地影响了教育,也广泛影响了全社会,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文化动力。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教育强国建设的统一,中小学校要把面向现代化的目标导向、面向世界的格局导向与面向未来的需求导向相结合,将全面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为“五个统一”: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的统一,学生快乐与成长的统一,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的统一,教师专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以及家庭学校社会育人的统一。

“三个面向”题词诞生40年来,深刻地影响了教育,也广泛影响了全社会,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文化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表述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表述的延续,彰显了“三个面向”在新时代的定位和价值。

文化是教育之母,教育服务于文化建设、文明创造。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教育强国建设的统一,中小学校要把面向现代化的目标导向、面向世界的格局导向与面向未来的需求导向相结合,将全面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为“五个统一”: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的统一,学生快乐与成长的统一,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的统一,教师专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以及家庭学校社会育人的统一。

一、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统一

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导向,是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点。

作为国家层面推动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北京景山学校一直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宗旨。景山学校的创始人、中宣部原秘书长童大林说:景山精神的精髓就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献身教改的革命精神”。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景山学校的改革目标很明确,起点很高,在创办之初就瞄准培养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不是偶然的,是非常契合景山学校的实际的。景山学校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时候,仍然坚持素质教育不动摇,坚定不移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就是景山的精神。可见,“三个面向”赋能基础教育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深刻地揭示了“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统一关系。当前中小学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统一的着力点在于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一)稳妥推进以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为代表的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在中小学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小学治理结构的重大调整,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机制保障。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2022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要求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

此项改革政策把握难度大、涉及面广、触及利益多。2020年,景山学校被确定为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校。依据学校的试点经验,推进此项改革要处理好文本、校本、人本的关系,确保改革不走样、出实效。

首先,深入研究文本,广泛学习动员,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抓住主题学习教育契机,从“党史百年”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改革工作始终,引导干部教师牢固确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教育发展的目标,在全体党员教工中宣传、动员,理解改革的目标任务,鼓励干部教师作新时代教改的排头兵,增强勇于教改的动力。

其次,理清学校发展脉络,研讨校本改革思路,形成校本改革步骤稳妥推进。在主题学习教育过程中发现影响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追根溯源梳理学校发展历史,提炼学校党建精神内核,紧紧围绕“三个面向”与“攀峰精神”弘扬学校文化。在充分思想动员、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以把握好“党组织领导”与“校长负责制”关系为重点,健全学校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领导体制、治理机制改革为主线,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抓手,打造“攀峰党建”品牌,全面整合资源,结合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制特点,跨校区、全学段,以学科组或行政岗位为基础设置十个二级党支部,加强党支部促进学制贯通的基层堡垒作用,凝聚长链条育人合力,为教改探索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最后,以人为本,加强情感管理,调动各方积极性。改革的成效取决于人,改革的关键在于人。加强对“人”的情感管理是“党组织领导”区别于“行政领导”的显著特点。党组织班子成员都是身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干部。要强化每位行政干部的党建意识,履行党建责任。针对每个行政干部的个性特点、工作作风,赋予党组织内不同分工,在干部内部实现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其中党组织班子内书记与校长的人本合作关系起着龙头作用,直接影响改革的成效。著名教育管理专家、景山学校首任党支部书记贺鸿琛生前深情地回忆说:“值得倡导珍惜的是,在半个世纪的教改实践中,不论是实行哪一种领导管理体制,景山学校的党政领导同心团结,坚持分工不分家,为了实现以教改为历史使命的共同目标,各司其职,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和为贵,以教改为重,团结合作,坚持走教改之路,真是难能可贵。”他经历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和1988年之后实行的校长负责制两种领导管理体制,他的体会是把文本改革、校本改革和人本合作融为一体,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二)建设“大思政”育人格局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统一的关键一招

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必须建设“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在纵向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包括党建-团建-队建一体化、德育一体化、思政课一体化等;在横向上促进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融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家校社教育融合等;在流程上强化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课程、教材、教研、课堂、家庭、社会,着力思政教育入教材、入课堂、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并且外化于行。

在党组织领导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要强化校本问题导向,推进“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校本组织体系。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统筹横向联动、纵向破壁、强化薄弱环节。对一贯制学校来说,要充分发挥长链条育人优势,打破学段壁垒,打开学科藩篱,从学校层面成立小初高贯通思政课教学领导小组,成立党团队一体化领导小组,设置义务教育少先队总辅导员;适当安排小初高师资在学段衔接年级流动,形成跨学段教师任教;组织由各学科组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研究小组,在全学科德育的基础上,强化课程思政;适时成立家校社教育协同中心,引导家庭教育;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促进师生在社会实践中、真实情境中开展思政教育。

二、追求学生快乐与成长的统一

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他们的情绪引导,自觉培育其情绪价值,促进学生快乐与成长的统一,这是高质量教育的起点,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一)倡导学生快乐成长高于一切

当前中小学生太苦太累是普遍性的问题。学业负担重、被动学习让孩子成长的快乐日益减少。“快乐”与“成长”的矛盾似乎不可调和,“为了成才可以牺牲快乐”的教育功利观念根深蒂固。这既有现实教育焦虑的诱因,也有流传久远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等观念的作祟,不断加剧青少年成长的内卷。近代以来,域外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观念影响了中国基础教育,“快乐教育”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新时代如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平衡“快乐与成长”的关系是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难题。

快乐意味着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一个心灵自由、精神舒展的状态;成长意味着生成、拔节、蜕变,意味着未成年人接受成人世界的认知、规则,是认知冲突、情感波动的过程。传统教育重视了学生成长,忽视了孩子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舒展,安全感和归属感薄弱;重视了学生成绩提高,忽视了他们的情绪冲浪及情感生存问题。尊重孩子成长需求和培育孩子的情绪价值,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发育是高质量教育的根基。教育的关键是不妨碍孩子的天性发育,不限制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解放孩子。这是爱孩子的起点,也是高质量教育的起点。

学校要营造和谐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学生爱上学,让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爱上学,让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也爱上学。让学生在校园没有说心里话的恐惧,让学生在校园有改正错误的机会,经常体会到被关注,经常有成就感。

教师要善于运用挫折教育的理念方法,让挫折教育成为联结学生“快乐”与“成长”的桥梁,让挫折教育成为磨炼意志的磨刀石。学校减少以片面“安全”为理由追求“无风险”教育,“无风险”的活动往往也是无成长的活动。避免以“规避”风险为原因放弃挑战性的教育活动,具有挑战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往往是学生快乐成长的重要机会。

已故教育家陶西平说:在景山学校,我们看到尊重,看到快乐,看到敬业,看到创造,看到和谐,景山学校的教育实验不仅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也对全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领导的长期示范和学校文化积淀,让校园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干群之间到处洋溢着尊重和关爱。在这里爱的教育与孩子们形影不离。

(二)落实“双减”,促进五育协调

促进学生快乐与成长的统一,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贯彻“双减”政策,促进校内提质增效。从切实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开始,关键在于促进五育并举,避免畸形发展。基于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补短板、提弱项、做“加法”。德育重在提升实效性,智育重在改善思维品质,体育重在提升健康水平,美育重在修养气质,劳动教育重在强化实践,五育协调发展是健康成长的保障。落实“双减”需要持续发力,进一步疏解教育焦虑,努力打破教育功利短视化的价值观,走出分数越高越好、成绩越好越优秀的误区,让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既有共识更有力量。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统筹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统筹课内、课后两个时段,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安排。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以作业为突破口,统筹各学科作业数量和时间,丰富作业类型,多样化作业完成方式。以作业高质量为引擎促进课堂提质增效;以作业丰富多样充实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渠道,提出“攀峰”课堂建设目标;以深化推进教师交流轮岗为重点,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

三、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的统一

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人力资源高质量支撑现代化的关键。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关键。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是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遵循教育规律的重要表现。

当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辩证统一,学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精神,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创设条件,给予学校一定课程教学探索权,激发办学活力,扎实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

(一)把握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学校长期把“全面发展打基础、培养个性育人才”作为办学理念。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既要注重特长培养,也要注重全面发展。

有观点认为,全面发展是基础,培育人人必备的素养,应该先打基础;个性发展是提升,是人才的特色,应该后发展。这样似乎正确的观念却割裂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内在联系。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往往变成全科发展,或者只有主科学好了,才能学习“小学科”,才能发展课外兴趣和业余爱好……结果以“合格达标”为目标的测试也变成让各门功课都要好的竞争舞台,让学生受困于总分优势的竞争中,摔倒在全科重负的冰面上,制约了孩子的成长。

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本质是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挖掘五育元素,落实全学科育人、全过程育人。因此全面发展并不等于什么都要学,并不等于各科成绩都要好。注重通过培养学生个性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打基础。因为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会极大带动全面发展。对很多孩子来说,常常是从个别事物的兴趣爱好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获得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广泛的兴趣爱好也必须经过聚焦,在聚焦中深度探索,在探究中获得更多新知,才会有更高的追求,形成自律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的自觉。学习的广度增加学习的深度,学习的深度拓展学习的广度。局部的成就感、荣誉感成为引领全面发展的动力,这是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

AI技术步步逼近的背景下,以人为工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难免最终被工具取代。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孵化每个孩子的兴趣,让每个孩子在生活的成就感中增加成长的动力,成为培育创新型人格的必由之路,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景山学生培养十项特色的启发

“三个面向”的指引下,景山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学生培养从素质和能力上应具备的特色,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至今,形成了从素质和能力上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十项特色:

胸怀宽广,志向高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勤奋、刻苦,具有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品质;

积极思考,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视野开阔,具有国际交流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能用外语进行日常会话;

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能有一两项艺术特长;

有一两项各自的特长或爱好,能掌握一两项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体育项目;

文笔通顺,有一定的文采;

能写一笔好字。

特色的表述非常朴实,形式也不算美观,却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事求是反映了学校的育人特色。40年来,学校对学生培养特色的表达文字几经变化,但不变的是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面向未来,遵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要继续优化学生培养目标,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辩证统一的实践策略,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

(三)长链条培养课程体系探索

课程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相统一的重要载体。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是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丰富的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路径。一贯制长链条培养的课程体系是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作为小初高学段完备的一贯制学校,一直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频共振,致力于探索基础教育阶段三级课程联动的课程体系。近年来,结合“特色高中”的建设,提出了“具有攀峰精神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课程群”建设为中心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小初高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成果。

四、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主力军,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高素质教师进行的教育。

当下以学科教学为主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需求,当下教师的社会发展能力普遍薄弱。教师的社会性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高质量的教育亟须提升教师社会发展能力,应该注重专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建校以来,从景山学校走出大批的优秀干部教师。比如,著名学者、教育家敢峰,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特级教师马淑珍、郑俊选、方碧辉,以及舒鸿锦、毛桂芬、徐伟念等名师。他们具有高度的专业水平、渊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教学方法等。同时,他们具备健全人格、良好人际关系、强大的社会实践能力。优秀的教师、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家型的教师都是专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

教师的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情感体验丰富而不是苍白、社会认知公正而不是偏颇、社会实践能力强而不“社恐”等。只有社会发展能力强的教师才能更好理解党在新时代的教育方针,才能带领学生更好地完成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实践性强的教学任务。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把自己的课堂打造成学生与现实世界联通的桥梁,打造成知识的天堂、成长的热土。

目前,教师入职主要来源渠道是应届大学生,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成长阅历。因此教师的社会发展更加依赖职后培养。

(一)提升青年教师以协作、沟通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能力

提升教师的社会发展能力重点是提升青年教师以协作、沟通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能力。学校党组织要勇于承担培养责任,聚焦人才建设,以管理能力提升为重点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突出学科业务和管理水平的双提升,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干部、教师队伍: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动态培养与管理的原则,选拔青年骨干教师,组建青年后备人才成长营;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邀请党委班子成员为青年学员担任实践导师,以完成“十四五”发展规划任务清单为抓手,鼓励学员在跟岗培训过程中主动思考、主动作为;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推荐、课题研究、学术评价等工作;打造学校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梯队;加快推进学校教育人才孵化器建设,支持教师在学校成长为教育名师或教育家。

(二)打造教科研支撑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学校搭建课程开发与教科研平台,培养出课程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和科研能力的教师群体。

强化教育科研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构建“三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服务体系”。聚焦学校“十四五”期间改革发展的重点,科学设计学校的教改项目,以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一体化长链条育人体系构建、“双减”背景下的教学质量提升等统领学校发展的总课题为龙头,引领市级、区级、校级课题,形成多级多维、相互支撑的课题群。学校以科研课题的方式推进教育改革落地生根,积极组织、帮助、引导教师们申报国家、市、区各级各类课题。实施更高质量、更有实效、更具活力的教育科学研究,真正实现科研引领、更新观念、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十四五”规划启动以来,成功立项中国教育学会课题3项,市教工委课题1项,市规划课题1项,市党建课题1项,市教育学会课题27项,区规划课题7项,都完成开题论证。20223月隆重举行中国教育学会课题开题会,20233月举办“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全国教育论坛,对课题进展进行一次集中的汇报展示。

(三)推进全职交流轮岗是促进教师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干部教师跨校交流轮岗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按照上级要求,学校通过集团化办学、校际结对等方式开展干部教师全职交流轮岗。在近三年的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坚持干部教师自愿的前提下,做好相关保障,交流轮岗对各级各类教师的发展都有显著的提升,尤其对发展教师的社会能力效果显著。

参加全职交流轮岗的青年教师杨旭说:“轮岗的这一年是幸福的,充分感受到了来自两所学校的关爱,也把自己的关爱给予了每一名所教的学生;轮岗的这一年是充实的,体验到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校园文化,我收集身边同事身上的闪光点,每天都在学习和提升。”

具有30年教龄的语文特级教师周群在2021年进行为期一年的全职交流轮岗,期间她写下了24万字的《轮岗日记》。通过日记,能感受到一位优秀教师的心路历程。即便是她这样经验丰富的教师,从接到轮岗任务到结束轮岗,也曾经历了困惑、迷茫和压力,甚至是情感上的负担。通过交流轮岗,她意识到“轮岗老师应该跳出学校视角的局限,去关注区域的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去思考自己能为公平教育做什么”。

(四)适当引进社会各行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随着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不断增强,学校应该重视吸收符合条件的非教师编制的行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这些人才自带社会各行业的经验和社会阅历,以各种形式深度参与到学生培养和教师教研之中,可以给校园带来鲜活的行业知识和多样的人生体验,与编制内的教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有效促进教师队伍的社会发展能力。当然这些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不仅要符合国家政策、具有执教资格,还要具有教育情怀和育人能力,更要注重入职把关和职后培训,确保教育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

五、坚定推动家庭学校社会育人的统一

推动“家校社”育人的统一既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认识基础教育推动“家校社”育人统一的重要意义。目前“家校社”育人统一的困难不在于理论,而在于实践。实践进展依然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家庭、社会参与度不高,学校发挥作用有限。

因此学校要主动作为,自觉发挥引导作用,努力建设“家校社”共育中心。因为多数国家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以学校为基础,增加家长、社会参与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那么学校教育如何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张志勇教授认为:一是要发挥引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二要发挥统筹协调校内外教育的重要作用;三是要积极探索,向校外教育、线上教育适度开放,把校外的、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公共服务方式引入学校教育。

当前学校发挥引领作用首先应当聚焦依法依规办学治校方面,认识自身的教育职责和权限。依法依规办学治校的本质是明确学校在社会系统中的教育职责和地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等法规政策为基本遵循,不断引导广大干部教师深刻认识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家庭、学校在教育责任划界不断清晰的基础上凝聚教育共识,为教师与家长在妥善处理学生成长中各种问题提供底线思维,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设合作平台,为激发学生潜能培育个性特长凝聚教育合力。

作为区域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学校,景山学校明确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依托,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完善和谐育人制度,秉持“民主开放合作”的原则,以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作为家校共育基本制度,以“协议合作”作为学校与社会各行业协同育人的基本方式。建立和谐育人关系,学校通过“蓝天博览”课,走进社会大课堂、参加外出研学、志愿服务活动等与社会、家庭形成普遍的稳定的育人实践。搭建和谐育人平台,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开设“云上”亲子心灵驿站,帮助亲子构建和谐关系;与中央广电总台协议合作,为师生发展创设宽广平台;以德育为主阵地,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家校社”和谐育人研究。

多年的实践表明,促进基础教育“家校社”育人的有机统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桥梁枢纽,最容易实践操作,需要巩固成果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目标,起步早,研究成果相对丰富,需要在实效性方面下功夫;创新型人格培养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任务,认识薄弱,依然处于自发状态,需要进一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022年秋季,景山学校新承办的通州分校开学。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改革背景下,通州分校围绕“学生爱上学、教师爱教育、家长爱学校”的办学定位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把“家校社”育人的统一提升到新高度,得到师生、家长的认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通州分校的建设是我们对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实践探索。

实现“五个统一”的本质是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中继续遵循教育规律。努力实现“五个统一”既是以往教改实践的反思,也是面向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

本文刊登于《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9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ID:zgjyxk)"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