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术前沿】郑逸农丨反思、反拨、反超:“非指示性”教育的现实价值——以语文学科为例

2023/9/12 14:33:26  阅读:38 发布者:

【摘 要】“非指示性”教育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的纠正。倡导并运用“非指示性”教育具有现实价值:一是可在观察中反思现在的教学问题,找到高耗低效的病根;二是可在设计中反拨现在的教学误区,建立新的教案样态;三是可在实施中反超现在的教学效果,实现新的突破。

【关键词】“非指示性”;现实价值;反思;反拨;反超

“非指示性”教育是对长期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育的纠正,重视学生的自主成长,突出人文性;也是对近年出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的纠正,重视教师的科学引导,突出科学性。

“非指示性”作为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把人当人,让学生自主成长。即把学生当作平等的、独立的、积极的生命体,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纠正,从而自主成长。其中,把人当人是前提(以此反拨把人当物),自主成长是目的(以此反拨被动成长)。[1]与该理念相应的实施策略是:教师科学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其中,教师的科学引导是自主成长的保障,可避免自主成长成为本能成长和低位成长;学生的自主实践是自主成长的途径,可防止自主成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该策略包含五个要义:第一,教师的引导必须科学(不管是学生自主实践前的引导、自主实践时的引导,还是自主实践后的引导);第二,学生的实践必须自主(包括自主尝试、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纠正);第三,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各自的、不可相互替代的;第四,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交互的、不可彼此分割的;第五,教师和学生的作用都指向学生的自主成长。[2

“非指示性”是笔者的设名,“指示性”也是笔者的设名,“非指导性”则是坦恩鲍姆博士为其导师罗杰斯的改革所取的名称[3],笔者借用它来统称这一类的教育(但罗杰斯的用意更高位)。2000年,笔者发表了“非指示性”教育的第一篇文章[4],此后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现已在国内形成一定影响,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超星发现平台收录的相关文章都在100篇以上,总引频次都在600次以上。

“非指示性”教育(以前大多从课堂的角度称为“非指示性”教学)提出后的二十多年,正值我国课程改革大踏步向前,各个学段的课程标准都已先后颁发了至少两版,新教材也已至少更换了两代,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项目化学习、群文阅读、大单元教学等新形态。但总体而言,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很大,教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倡导“非指示性”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一是可在观察中反思现在的教学问题,找到高耗低效的病根;二是可在设计中反拨现在的教学误区,建立新的教案样态;三是可在实施中反超现在的教学效果,实现新的突破。

“非指示性”教育具有跨越学科的普适性,下面以语文学科为例,依次展开阐述。

一、可在观察中反思现在的教学问题,找到高耗低效的病根

如前所述,“非指示性”教育是对“指示性”教育和“非指导性”教育的纠正,既重视学生的自主成长,也重视教师的科学引导。运用“非指示性”理念去观察中小学课堂,可以发现一些典型的问题。

1. 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育,忽视学生的自主成长

这些“师本”课堂,依然延续新课标实施前的习惯性做法,教学大多是封闭的。一是教师指示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学什么,都由教师说了算,学生既没有决定的权利,也没有选择的自由。至于为什么要学这些,学生并不清楚,教师也不解释,可能也解释不清楚,缺少民主性,也缺少科学性。二是教师控制教学过程。整个教学都由教师单向预设,缺少生成性和应变性,即使与学生的现场学习不对接,也只是埋怨学生笨和差,继续按照预定程序走,教师走在前面,学生跟在后面。三是教师主宰教学话语。课堂上总是充斥着教师的声音,满堂灌输,滔滔讲说,教师忙碌,学生空闲。实践性很强的课堂变成了一人说、众人听的“百家讲坛”,变成了“我的讲台我做主”。四是教师任由教学终止。每个教学环节结束时没有反馈,教师不主动了解学生的获得情况,也不主动了解没过关学生的学习疑问。整节课结束时大多没有总结,更不会先让学生自主总结、自主反思。因此,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育,教师是主动者、控制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学生的自主实践常常被忽视,自主成长往往被忽略。

2. 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忽视教师的科学引导

这些“生本”课堂,大多出现在新课改之后,但教学大多是本能的,教师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一是教师放任学生学习。由原来的教师满堂灌变为学生满堂说——个人说、小组说、班级说,不断变换说的花样。而且不管怎么说,都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甚至还要让全体学生一起鼓掌,制造热闹气氛。二是教师弱化自身作用。由原来的课堂全封闭、教师全指示变为课堂全开放、教师无指导,学生的学习处在“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的初始状态。课堂上学生忙碌,教师空闲。有位教研员听到的一节冠以“生本高效”的语文课是这样的:“语文教师竟然没有上讲台,而是找了个凳子坐在教室后面,让学生如走马灯般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节课教师就是说了一声‘上课’和‘下课’,除此之外,就无任何言语了。”[5]有专家回忆说:“初期《语文课程标准》不止一个版本,不但回避教师的主导性,而且回避教师的主体性。”[6]但后来颁布时纠正了这一错误,肯定了教师的应有作用,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7

以上两个走极端的教育,不管是“指示性”教育,还是“非指导性”教育,都是高耗低效的。其中前一种是教师在高耗,后一种是学生在高耗,而学习结果都是低效。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自主成长,学习自然是低效的;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的科学引导,学习也必然是低效的。因此,立足“非指示性”教育去观察课堂教学,就能找到高耗低效的病根,就会对缺少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课堂有更深刻的反思,从而对教学的本质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

二、可在设计中反拨现在的教学误区,建立新的教案样态

改变教学,要从改变课前的教案开始。“非指示性”教案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可在设计中反拨现在的一些教学误区。

1. 教学方案重原创

“指示性”教育下的教案,或者基本不成形,只把教师准备单向指示的内容和直接灌输的答案简要写在教材上(这样做的教师不少,他们最怕学校检查教案);或者基本成形,写在备课纸上,依次列出指示的内容和灌输的答案(这样做的教师不多,他们最怕课堂发生意外)。但不管哪种类型,都以搬用和拼凑为主,并不以原创为起点,因为“指示性”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切都由教师说了算。“非指导性”教育则没有教案,课堂已“还给”学生,只有体现“生本”课堂的所谓“预习单”,但大多也是教师预先搬用和拼凑的练习题。“非指示性”教育,要求教师科学引导学生自主成长。而要做到科学引导,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进行原创性的设计,既要设计出精妙的流程来渐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又要设计出精巧的提问来相机深化学生的学习,还要设计出精准的理解来顺势提升学生的学习。而原本只供教师备课专用的“教参”等也可向学生开放(笔者当年在中学任教时曾和同事一起把“教参”发给学生),主动倒逼自己原创备课。只有教师先在原创备课中自主成长,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成长。

2. 教学内容重自主

“指示性”教育下的教案,教学内容由教师单向预设,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配合的义务。“非指导性”教育下的“预习单”,内容也是由教师单向预设的,学生同样缺少自主性和选择性,已对源自国外的“非指导性”教育打了折扣。“非指示性”教育则“重视学生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培养”[8],在探索的初期就提出了标志性的“两不”“四自”口号,其中之一就是“不指示学习目标”,即“教师不单向指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而让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和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9]。为此设计了三种通用类的“非指示性”教案样式:完整型、简约型和灵活型。近年又设计了“非指示性”教案三级模型:共选型、分选型和自选型。其中后者的第一级为共选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等要点,展开共选式学习;第二级为共选学习重点等要点、自选学习难点等要点,展开共选与自选相结合的学习;第三级为自选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等要点,展开自选式学习。三级设计相连,运用在每个单元,学生的自主能力就能实现逐级向上提升。

3. 教学过程重渐进

“指示性”教育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立足教师的教,运用演绎法,结论先行,起步最高,先解释题目,介绍作者,交代背景,揭示主旨,然后让学生边学习边代入和验证。“非指导性”教育则放弃了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容易在同一个平面上滑行和打转。

“非指示性”教育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立足学生的学,运用归纳法,结论后行,起步最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低到高地学习,边学习边发现和探索,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最终走近作者,感知背景,水到渠成地领悟主旨。学生经历了先个性化学习后还原性学习的渐进过程。如前面提及的通用类“非指示性”教案中的灵活型,就典型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渐进性:初读,说感受;再读,说内容;三读,说精彩;四读,说疑问;五读,说作者;六读,说积累。而“非指示性”教案三级模型运用于每个单元,则体现了整个单元教学过程的渐进开放和渐进提升。

4. 教学意图重公开

“指示性”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不会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后面设计教学意图,教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非指导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放弃了教师的指导,自然也不会有教学意图的设计。“非指示性”教育则要体现“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理念,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都要设计教学意图,增强课堂的民主性,也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如在“初读,说感受”的环节结束后,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意图:刚才让各位同学初读课文,说一说感受,是要培养大家纤细的感受力,这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标志之一;读一篇文章,要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且要真诚、细腻、个性化,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在“再读,说内容”的环节结束后,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意图:刚才让各位同学再读课文,说说内容,是要培养大家整体的感知力,这也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标志之一;读一篇文章,要能用一句话说出内容,并且简洁、准确、全面,不啰唆,不偏离,不缺失。在“三读,说精彩”的环节结束后,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意图:刚才让各位同学说说课文的精彩,是要培养大家敏锐的判断力,这也是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标志之一;读一篇文章,要能说出其中的精彩,尤其要能说出语言的精彩,欣赏语用的精妙,这是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的本质区别。这样设计教学意图,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以上“四重”特点,能在反拨教学误区的同时,建立具有变革意义的“非指示性”教案新样态。

三、可在实施中反超现在的教学效果,实现新的突破

教学实施,直接体现教学效果。“非指示性”教育以学生自主成长为目标,把学生的自主实践作为实现自主成长的途径,把教师的科学引导作为实现自主成长的保障,既有别于重教轻学忽视学生自主实践的“指示性”教育,也有别于重学轻教忽视教师科学引导的“非指导性”教育,可在课堂实施中实现教学效果的反超。

1. 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

“非指示性”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且自主实践是全过程的,多形态的。全过程的自主实践包括自主尝试、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纠正四个环节。第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尝试。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开始,先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自主尝试,后在依次进行的学习内容的探究上自主尝试,让学生在自主尝试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方法和能力。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育,忽视甚至剥夺了学生自主尝试的权利,大多都始于教师的教,终于教师的教,因而课堂效果差。第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判断、自主反思和自主纠正。自主尝试只是起点,还要在自主尝试后自主判断,发现自主尝试的正与误、高与低;自主判断后自主反思,肯定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问题;自主反思后又自主纠正,自我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也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但由于教师的作用缺失,自主实践大多停留在自主尝试阶段,缺少自主尝试后的自主判断、自主反思和自主纠正,课堂效果也较差。

多形态的自主实践包括外显的多形态,也包括方式的多形态。第一,重视外显的多形态。“非指示性”课堂上都有学习用纸,要求学生边独立学习边自主书写,细化各自的学习;在书写的基础上再参与小组和班级的口头交流,深化已有的学习。笔写和口说并用,与一般课堂上学生只是口说(甚至连口说都没有)的单一形态相比,学习效果更好。第二,重视方式的多形态。“非指示性”课堂上要让学生在不同的环节经历不同方式的学习,如前所述的灵活型的“六步学习法”,就有六种方式:初读课文后,自主表达感受;再读课文后,自主概括内容;三读课文后,自主赏析精彩;四读课文后,自主探究疑问;五读课文后,自主梳理特色;六读课文后,自主积累和运用。学生在多种方式的学习中获得多样化的学习效果。

2. 重视教师的科学引导

“非指示性”教育也重视教师的科学引导,且科学引导是全方位的、多层级的。

全方位的引导在独立的单节课教学中,引导贯穿学生每个自主实践的前、中、后三个时段。第一,在学生自主实践前,教师的引导体现为主动说明,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防止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中的任务明确、可操作,要求科学、有层级,时间合理、稍紧凑。例如在“初读,说感受”环节的自主实践前,教师先主动说明:请每人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初读感受;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时间3分钟左右。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育,教师心里其实也有大致的要求,只是不够清晰或不太科学,更没有主动说出来。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放弃了教师的指导,自然也不会主动说明,民主有余,科学不足。第二,在学生自主实践时,教师的引导体现为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到当前的活动中去。不管是独立学习、小组交流还是班级交流,都不让学生成为旁观者甚至无关者。就独立学习来说,组织每人都参与学习,且将内隐学习外显化,行为可观察,效果可评价;就小组交流来说,组织每人参与小组交流并形成本组最佳答案;就班级交流来说,或让每个小组依次介绍本组的最佳答案,或随机抽取几个小组向全班介绍,在自评和互评中形成班级的最佳共识。第三,在学生自主实践后,教师的引导体现为及时促进,实现学生的学习继续向上。促进方式有评价、介绍、反馈和检测等。就评价来说,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立学习、小组交流和班级交流作出总体评价,让学生对学习结果有较清晰的认识;就介绍来说,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基本理解,并在介绍后让学生点评,在平等交流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就反馈来说,教师要让学生按照达到的学习层级举手示意,由此了解全班的过关情况;就检测来说,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的提问,让学生口头说出或书面写出,或书面写出后再口头说出,了解学生的真实过关情况。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育,大多有评价,少介绍,更不会让学生对自己的介绍“评头论足”;教师往往缺乏反馈和检测,认为这样做太机械,与要追求的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艺术相违背。而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大多以过分的鼓励代替评价和介绍,教师也大多缺乏反馈和检测,认为这样做太封闭,不符合课堂的开放性原则。

多层级的引导在单元的多节课教学中,分为“牵手”“松手”和“放手”三个逐级提升的阶段。第一,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单元前三分之一的课文由教师牵手,引导学生共性选择;中间三分之一的课文为教师松手,引导学生共性选择和个性选择,增强开放性和自主性;后三分之一的课文则教师放手,引导学生个性选择,让教学更开放,学生更自主。第二,在设置学习三要素时,牵手阶段由教师设置,松手阶段由师生共同设置,放手阶段则由学生独立设置。三步相连,“教师的科学引导越来越高位,学生的自主成长越来越灵活”[10]。“非指示性”教学实施,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也重视教师的科学引导,且自主实践是全过程的、多形态的,科学引导是全方位的、多层级的。这样就能使课堂更高效,从而实现新的突破。

在观察中反思,在设计中反拨,在实施中反超,这就是“非指示性”教育的现实价值。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都有其出现的历史合理性,但都已落后于时代。对二者进行纠正的“非指示性”教育,“以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为起点,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长力为终点”[11],并在实施中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教师的科学引导,使教学既有人文性,也有科学性,因而就有了教育的时代性。

参考文献:

1]郑逸农.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实习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9.

2][8][11]郑逸农. 二十年后再谈“非指示性”教育[J. 中学语文,202011.

3]张奇. 学习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35.

4]郑逸农. “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探[J. 语文学习,20007.

5]陈鲁峰. 教与不教有什么不同[N. 中国教育报,2014-6-18.

6]孙绍振. 钱梦龙的原创性:把学生自发主体提升到自觉层次[J. 语文学习,2015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

9]郑逸农. “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7.

10]郑逸农. 牵手、松手、放手:“非指示性”教学实施三部曲[J. 中学语文教学,20209.

(郑逸农: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38(上半月)]

转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