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徐杰:《安塞腰鼓》教学实录(附课例评点)

2023/9/12 14:28:38  阅读:32 发布者:

徐杰: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精致语文”首倡者

徐杰:《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雄浑壮阔的场景。

上课开始,我请同学们齐读《安塞腰鼓》。大家读得很流畅,也很高亢,我当即表扬了他们,同时,请他们对自己的朗读中处理得不好的地方进行自我评说。

周亦欣同学说:“有一个词读错了,‘颤栗’应该读zhàn而不是读chàn。”

范逸涵同学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一句,应该读得柔婉,我们一律用激昂的语气读下去,不妥当的。”

乔瑞琪同学说:“结尾三个小节应该读的轻一些,尤其是‘渺远的鸡啼’不仅语气要读得轻,而且节奏要读得缓。”

我为同学们的自我朗读评价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的评价,说明他们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课文动静结合的语言艺术。

接着,我请同学们自由谈阅读感受,话题是:“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        的安塞腰鼓。”我喊了一个小组的同学,按从前往后的次序,谈阅读感受。

“壮阔豪放的安塞腰鼓。”

“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

“具有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的安塞腰鼓。”

我插话:“你前面的同学都自觉运用了四字短语,你也试试?”这位同学用了“恢弘铿锵”来回答,我微笑示意他坐下来。

该小组最后两位同学分别回答了“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壮怀激烈的安塞腰鼓”,我都给予了肯定,并进行了小结且顺势过渡:“忘情的奔放,狂野的宣泄,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磅礴雄伟的力量和气势,带给我们痛快淋漓的生命和活力。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相同的句子来反复赞美安塞腰鼓,同学们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同学们开始浏览课文,寻找句子,片刻,有一位同学举手:“是‘愈捶愈烈!’,这个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我知道他找错了,但是,我没有立刻纠正他,示意他坐下继续思考,然后,请其他同学回答。

“老师,是‘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句。”我把询问的眼光落到其他同学脸上,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于是,我请他们把这个句子找出来,划上横线,一齐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13节)

好一个安塞腰鼓!(17节)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22节)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24节)

读完了,我说:“同学们,这些句子反复出现,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还点示了课文的层次,使得课文结构清晰,请自由朗读课文724节,用//划分层次,并且在每一个层次中,寻找一个词语,作为这个层次描写的主要内容。”

大家开始自由读课文,划层次,并且圈点词语。

刘烨超同学找到的词语是:“脚步、响声、搏击、舞姿。”

包玲玉同学找到的词语是:“风姿、响声、躯体、舞姿。”

我说:“这两位同学对第二层第四层寻找的词语,是意见一致的,咱们看看,第一层第三层究竟应该找哪个词语?说说你的理由看。”

于越同学说:“风姿、脚步,都是第7节中排比句子里的词语,它们是并列的,哪一个都不能用来代替整个层次的内容,我觉得应该是‘舞蹈’。”

我表示赞同:“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其实都是对舞蹈场面中镜头的捕捉,‘舞蹈’,概括得好。”

陈咏杰同学说:“第三层用‘搏击’是不对的,它是动词,我觉得应该用名字,‘躯体’这个词语是可以的。”

我觉得“躯体”这个词语确实是可以的,但是,它毕竟不是最佳答案,于是,我说:“‘躯体’这个词语,它不带感情色彩,本层次中,有一个词语,似乎更妥当,作者把拥有能量与活力的躯体叫……”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

“后生”同学们一齐回答,迅速拿笔把这个词语划下来。

我说:“同学们,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层次,有感情朗读,并分别用一个修饰语,来形容这四个词语。”说着,我把这四个词语写到黑板上,并在每个词语前面划上了空格线。我想,这个朗读活动,可以把学生更深一步带进文本,训练概括提炼的能力。

同学们纷纷读书、思考,我巡视,并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去,将他们的答案写到空格上。他们写的是:“火烈、沉重、元气淋漓、充满力量”,我知道这样的阅读提炼,答案不会唯一,也不能强求统一,于是,我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且对别人提炼的词语加以品评,有争执不下的,举手,我参与讨论。

讨论结束的时候,我抛了一个问题:“许多同学修饰响声,都用了‘沉重’这个词语,你觉得合适吗?”

李定辉说:“我们一般用沉重来表示心情的不愉快。”

李品反驳他:“迈着沉重的脚步,受到沉重的打击,这里的‘沉重’可不是修饰心情的。”

我请大家拿出工具书,查“沉重”这个词语,不一会,大家都查到了,发现有两个义项,一个表示分量大,程度深;另一个是心情忧郁,不愉快。我让同学们说说,课文里这个‘沉重’,选哪个义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分量大,程度深。我告诉他们:“在这里,‘沉’、‘重’修饰鼓声,表现了安塞腰鼓声音是沉雄厚重的,是充满壮美力量的。所以,我们在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接着,我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25--27节,这个部分既是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高潮,也是作者抒发情感的高潮。读完,我问大家:“在这三个小节中,为了再现安塞腰鼓那雄浑壮阔的场面,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

同学们有的回答“排比”,有的回答“反复”,我把答案板书在黑板上,并告诉他们,在本文,排比和反复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接着,我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分别找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有感情自由朗读。

同学们找相关文字,朗读。

我又请他们在小组内朗读,围绕两点进行自主评价:一、是不是排比或者排比反复结合的文字?二、读得语气语调对不对?

在他们活动结束的时候,我问:“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章纯屿同学说:“使文章的语言很有气势。”

张小靖同学说:“短语或者句子的排比,使得文章很有节奏感。”

我提示了一下:“在抒情效果上看看呢?”

范颖频同学说:“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了,更有感染力了。”

我于是在黑板上板书:气势充沛  节奏鲜明  感情强烈

我说:“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确实在气势、节奏和情感表达上,起到了显著的效果,这些也是与本文的描写对象——安塞腰鼓的特点相匹配的。”

我告诉他们,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个演读活动,要求读出气势,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我给同学们发了一份演读稿讲义,这份演读稿是我师傅余映潮先生亲自设计的,我觉得可以巧妙的“拿来”。大家推荐男领由于越同学担任,女领由单昕哲同学担任,同学们花三分钟左右熟悉了各自角色需要演读的内容。

演读开始:

(男领)看!——

(女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男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女合)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男合)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女合)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众合)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男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女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众合)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女合)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男合)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众合)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男女领)好一个黄土高原!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演读结束了,教室里也是出奇的安静,同学们被自己声情并茂的演读震住了!片刻,爆发出掌声,这个掌声,是他们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下课了,我离开教室,耳旁,还回荡着同学们高亢激扬的朗读声……

 

时间:200731

地点:江苏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

背景:“精致语文”专题研讨

 

语言活动: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徐杰老师执教《安塞腰鼓》课例评点

 

严华银

 

严华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首批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师培中心副主任,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出版《严华银讲语文》、《让语言亮起来.议论文》、《高二作文,老师来示范》等专著。

 

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阅读教学课。从整个教学过程看,老师引领同学在较多地亲近文本、亲近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深度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从而深度认识文章描写的对象。可以说,老师的教学意图肯定是得到了比较好的实现的。我以为,值得一说的有下列几点:

一是学生的自主阅读得到了比较好的重视,学生的阅读意见和观点得到了比较好的尊重。

本课中,学生的个体性活动是比较多的,相对而言是比较充分的,无论是交流阅读感受和交流感受之前的自主阅读,还是按照老师要求阅读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分析概括它们的内容,同学可以有比较多的独立阅读时间,学生有比较多的发表和交流自己的观点的时间,而且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同学的意见都被作为一种意见、一种观点,“堂而皇之”地进入所有的教学视野,进行郑重其事的讨论,尽管有些意见和观点不尽正确甚至还是错误的。这体现了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并让它从我们的口头转化而为我们的教学行为并在具体的教学特别是随堂的教学中落实到位,这是我们当前教育最要达成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在现实的教学中迟迟解决不好,已成为课程改革面对的最大尴尬之一,这也是我国的教育教学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之间主要的差异所在。

就具体到本课而言,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就是要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时间,让他自己充分地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是让他充分地发表;就是要认真地看待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并且进行认真而细致的研讨。如是,你根本无需高喊任何“尊重”的口号,而赢得的必然是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和学习能力的爆炸式的增长。

二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非常具体,十分正确且明确。

阅读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培养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语言当然需要感受、体会语言,感悟语言路径多多,除了正常的浏览式的默读,也还有精致性的朗读。本课中。老师自始至终都是围绕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遵循本课编者的意图,尊重学生阅读的现状和实际,确定目标并在目标确定之后,沿着既定的策划、设计和轨道,一以贯之,努力实施教学并争取实施到位。这是阅读课堂最应该做到而恰恰是很多人最难做到的,甚至还有不少人假以所谓的“动态生成”之名而否定教学目标的确定性和实施的坚定性。

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自对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本身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来自教者对教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独立研读教材、个性而又科学地把握教材,进而在把握教学对象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本课老师做得十分成功。

三是整个教学流程十分清晰,也十分连贯。

全课似乎可以分成三个板块。始于“感受”,继以“分析”和“理解”,终于进一步的体会而且是朗读体会。每一板块之间体现出层次的递进,有比较好的逻辑联系,其中重点在第二板块,高潮在第三板块。应该说设计是精心的,实施过程是实现了设计意图的。

徐杰老师的课,因为机缘两次听到并且都做过现场点评。直到第二次听完课——那是一个省级评优课的现场,那一次他获得了一等奖,才有短暂的交流。整体感觉这是一个十分刻苦和用心的年轻教师,后来听他的同龄人说起,竟然还远拜余映潮老师——我很佩服的一位理想追寻者和实践探索者——为师且很虔诚,我又为他的谦虚和执着所感动。正因为如此,不久前当我正要长时出访之际,他发来此课堂实录,很认真地要求我说几句话,而且不惜延时候我,——他错把我当做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了,尽管如此,我不忍拂其美意以及其拳拳向上之心,还是努力地阅读他的教学实录,希望能读懂他的教学意图和理想,也因此有了上面这段文字。下面则是我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提出供今后的教学参考。

一是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时间,是否能够更多一些,尤其是学生独立阅读、感受、分析、理解的时间是否可以更长一些。至于究竟多少多长,我的观点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充分”,所有的“充分”——比如充分交流、分析和研讨等,如果没有独立阅读的“充分”,其他的“充分”,还不都是子虚乌有。这样说的另一层意思是,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习”“指导教学”这两项主要功能的发挥,其时间还是应该降下来,甚至是大量地降下来,学生“画龙”,老师“点睛”,“点睛”之神妙,绝不在于画画占去的时间、空间,也不在于所画眼睛的面积之大小,而是在于这一笔点出的灵动、生气和精神。

二是与文本的亲近度还应有所提高。本课最后一个环节,朗读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描写和抒情文字,可能是教学时安排的一个想要出彩的节目,实施效果也不算不好;但问题是,在一个十分有限的时空里,学生对教材文本本身的感受也还不完全,理解和分析还不很深透,就是从朗读训练而言,对于文本,也贴近不多,如此,急于跳出文外,哪怕这文外之文有天高地大的“优越”,也会给学生以生分和漠然的感觉,或者带来许多误会和误导,终是有点得不偿失。基于文本,紧扣文本,全面完成教材设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拓展”开去,可能是最好的时机、最好的安排,也才有最好的效果。

个人感受和意见,仅供参考。

来源:胡子与麦子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