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陈江山专栏】陈江山 |《以<丁香结>为例谈肖培东教学主张的落实》

2023/9/12 10:43:33  阅读:43 发布者:

近来读《培东有约》,获益良多,书中提到的理论和方法在日常细碎的琢磨中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悟。培东先生在第一辑“语文浅教”的部分,花费了十五个章节,从文体、解读、文本、学生、语言、阅读、目标、资源、设计、提问、活动、对话等十多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主张做出了详细的阐述;而这十几个方面,如果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所需注意的备课点和反思点,它涵盖了从课前到课中及课后的全过程。接下来,我将择取肖先生所提到的几个备课点,借助《丁香结》这一具体的教学篇目,对肖先生的教学主张做出自己的教学阐释。

#

02

一、以“生”为本,量“体”裁衣

任何课堂设计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学情,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设计,学情总是“第一步”。很多时候,教师觉得司空见惯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大惑不解的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教读《丁香结》这样情感脉络并不明晰,语言表达相对委婉的文本,在正式讲授前必须做好学情预判,否则,一旦对起点的判断失误,整个课堂将会沿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学生索然无味,教师失去专业威信。因此,学情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明确学情起点后,第二步要确认的是教学落点。教学落点的选取是依据每篇文章的个性来抉择的,篇篇皆有特色。《丁香结》是一篇抒情散文,那么,对于这篇文本的教学,当是“量体裁衣”,教师应有对散文这一文体规定性的特别关注。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曾特别提到,散文教学的重点在于两点:一是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二是作者个人化的情感抒发。

因此,在备课的起始阶段,我对这一文本所做出的策略是从学情出发,依体定教,即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视角关照文本;再站在文体的规定情境里,以该文本独有的言语形式制定该课例的教学目标。

【课例实践·学情起点】

1、为什么把丁香和丁香结联系起来?为什么“似乎格外茂盛”?(田欣怡)

2、第一段为什么用“窥”而不用“看”?(17)为什么用“银妆”?(韦宝琪、范初晨6

3、第二段为什么说“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周子煜4周锦烨6)为什么用“幽雅”不用“优雅”?(任玉轩、范初晨6

4、第三段为什么把“丁香”比作“檐前积雪”?(韦宝琪、张家雷6)为什么说人变得“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张圣阳4张家雷6

5、第三段中的“莹白”可以用“纯白”代替吗?“参差的绿”是什么意思?(郑宇昊4

6、第三段中,为什么说花“不显得单薄”?(周锦烨6)为什么这些花“遮掩着我的窗”,却“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其中的“照耀”怎么理解?

7、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古人的诗句?

8、第四段中“印象派的画”是什么意思?(范恭硕4)为什么作者说“丁香”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渗”好在哪?(周锦烨6

9、第六段中,“丁香结”给了人什么样的想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10、“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要联系生活来写结尾?

综合上述学生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素读感知是符合基本的阅读认知规律的,学生问题集中的着眼点大都在对语辞的分析和对情感的体认上,且大都能够对文本所传达出的忧郁感伤的情绪有一点的模糊感知。鉴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对文体本身所具有的规定化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两点:

1.品味作者精准的语言,体认作者独特的情感。

2.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能够将生活中的感悟与眼前事物相结合。

03

二、资源牵引,多元感知

肖培东老师特别拿出一章篇幅来谈及语文教师的资源运用问题,他特别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下,语文教师获得了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源,在对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达到了以往未曾企及的高度。但这也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在课堂本就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资源下,教师是否可以引用准确合理的资源内容对课堂的教学内容作有效地补充。接下来,我尝试以《丁香结》一文的

资料引用为例,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文本细节】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在讲读这一段时,有21位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花“遮掩着我的窗”,却“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这一问题的提出,反映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他们敏感的抓住了这篇文章由具象的事物引申到抽象的精神的思考,而他们对文本的不理解,恰恰是他们对文本语言文字的表达缺乏想象的具体支撑,因此,我在课堂上以

的形式,将这幅具象的

(图1)呈现在学生面前,撬动他们的认知。

红、绿、白的色彩原给人一种清爽诗意的感觉,这是极富审美,极具艺术张力的画面。“照耀”一词,一语双关,既有现实层面的意思,又有精神层面的意思。在现实层面,“白丁香”的颜色本身带着“晶莹透亮”的感觉,足以“照耀”我的窗子,让我眼前一亮;在精神层面,这树富有生命力的“白丁香”为我营造了诗意的环境和氛围,有助于启迪我的文思,实现我文学上的梦想。

【文本细节】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 ‘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在讲读这一段文本时,学生提到的问题症结同前者是一致的,19位同学对“印象派的画”有疑问,我仍然如法炮制,插入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图2)加以阐释。

“印象派”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绘画艺术流派。注重光色变化和瞬间印象的表达,画作中的不同景物轮廓模糊,色彩交错渗透,给人以朦胧之感。而“雨水”天然的容易使人联想到“泪水”,水汽浓郁,微雨天正是水汽氤氲的,雨中的“愁绪”就沾上了“凄美”的感觉。如果说,“丁香结”自古以来就是“愁绪”的代名词,那么,这一点点“微雨”就让这种“愁绪”沾上了湿漉漉的感觉,也让“凄美”的画面彰显的更加淋漓尽致,这便是中国作家的美学意识。

以上是我对肖培东先生教学主张的一点不成熟的实践,仅以此见教于各位方家。

转自:“商杰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