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红梅 | 初中语文课程色彩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2023/9/11 18:24:31  阅读:45 发布者:

色彩审美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因此,初中语文色彩审美教育应将色彩审美的培养聚焦到创造力层面,包括文学作品色彩意象解析、色彩象征意义概括、色彩审美风格体验、色彩写作实践的创造力,这样就能逐渐激发初中生对艺术的兴趣,使学生具备以色彩为视角阐释语文教材篇章的审美创造力以及色彩素养。

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课程目标的美育聚焦不集中、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活动单一的问题,未能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未能更有效地培养色彩审美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目标结构体系与课程内容的重构

色彩是最能让人产生审美愉悦感的形式要素之一,它不仅是绘画最重要的审美元素,而且是文学作品绘制视觉图景、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氛围、隐喻主题的重要介质。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132篇、文学名著36篇、现代散文34篇,将色彩学引入初中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具体的色彩美育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课程目标的美育聚焦不明确,色彩审美的目标指向性不明晰的问题,这导致教学内容集中于对课文的显性以及浅层次教学,未有效执行对色彩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上述两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终点,对语文教学起到引领性作用。除了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之外,语文课程主要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但是,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建构课程目标,会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将教学目标推到了整体性与宏大性的维度,这会导致落实教学目标时产生将思想政治性与语文自身学科独特性割裂为“两张皮”现象。语文课程总目标注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很多教师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构成是语言文字以及文学作品,只有感受语言文字以及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才会生发出对祖国的热爱,才会逐步建立文化自信。以往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实施,忽略对语文学科自身属性的关注,忽略对审美教育的关注,色彩审美也就无从谈起。

其二,很多教师面对中考指挥棒,会把语文教材以及教参列出的教学目标奉为圭臬,没有根据学情、校情以及地区发展状况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也没有依据教学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对美育促进学生发展以及综合素养形成的价值重视不够,更没有深入分析色彩审美素养对语文审美教育的推动作用。

为了解决课程目标的美育聚焦不明确的问题,应该以培养“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旨归,以“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原则,以发挥语文学科特性为基础,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高尚的人格以及审美创造力于一体的结构化课程目标体系,以梯度进阶的任务群重构课程内容,才能逐渐摆脱课程思政与语文学科“两张皮”、语文审美教育以及色彩素养被忽略的困局。将课程目标分为梯度进阶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语文课程的知识目标作为能力目标进阶的基础,知识目标——“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以能力目标作为知识目标的进阶,能力目标——“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能力目标实践的过程中,将其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第二个层次为形成形象思维能力。语文素养目标为“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重新构建语文课程目标的结构体系与课程内容核心任务的基础上,将色彩审美融入审美能力的培养中,运用色彩素养的经纬两条线索解决色彩审美的目标指向性不明晰的问题。根据结构化、体系化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创造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方面,改变学生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学习围着“中考转”的现状。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五个核心任务群凝练为三个核心任务群,四条纬线和三条经线。核心任务群分别为以审美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性阅读与表达、文学名著的跨时代以及跨文化阐释、文学的跨学科审美探究。

色彩素养的四条纬线包括色彩的审美阅读、色彩的审美表达、色彩学的名著解析以及色彩学与文学。色彩素养的经线将色彩审美贯穿于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过程中。新课标“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最早的提出者为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他说:“既然诗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具体来说:“形象思维是人的大脑自觉反映客观的具体形状或姿态,运用观念形象(意象)加工感性形象,从而能动地指导实践,创造物化形态的思维活动。”色彩能够引发人产生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将色彩审美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并将形象思维能力运用于意象解析、色彩象征意义概括、色彩审美风格体验以及色彩写作实践的创造力。

“无边界学习”教学模式的推行

教学模式是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靶向定位。教学模式导向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规范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统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在解决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美育聚焦、色彩审美目标指向性的问题之后,就需要选择最恰切、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无边界学习”倡导以发散性思维扩展课堂教学,打破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以及学科的边界,重新构建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元素,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以及学习方式等,为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学习平台,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实践空间。

“无边界学习的实质是模糊边界、柔化边界,是学习内容、学习空间、学习计划的边界突破,有助于打破当前社会与学校、教师与学生、课程与生活、知识与经验等诸多相互对立的二元结构。”就课程教学而言,“‘无边界学习’就是建立完整的全学科理念,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培育之间的矛盾,推动环境重建、课程重组、课堂重构。”

语文课程的特点适合开展“无边界学习”。“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根据“无边界学习”的理论主张,初中语文学科重新构建语文学习新场域,重新整合语文课程,重新探索跨学科、开放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新模式。

首先,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需要打破语文学科教学的封闭性,真正彰显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摆脱语文教学只围绕本学科知识壁垒的局限,淡化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边界,探讨语文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路径,扩宽学生的知识架构,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聚焦色彩审美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教学运用“无边界学习模式”,引入色彩学学科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色彩学基本知识,在实践中进行中学语文的色彩学审美,以跨学科、跨媒介的视角探讨色彩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色彩素养,逐渐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聚焦色彩学素养的形成,要按“色彩学主题单元”的课程组织架构,把语文课程分为若干个单元,把色彩学因素浓厚的单元设置不同的色彩学主题,并就色彩学的学科内容加以探讨。

就文学与色彩学的横向联系而言,打破文学与色彩学范畴之间的割裂,有利于建立语文与色彩学相互整合的课程组织。就语文课程的纵向结构而言,色彩学主题单元依据递增的年级逐渐深化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在不同年级阶段接受同一色彩学主题不同层级的学习内容。在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可以在网络平台为学生建立色彩学的学习资料库,包括文学作品资料库、色彩学资料库、色彩学知识链接、色彩学知识讲座视频库、色彩学课程视频等等。

在文学与色彩学学科的内容融合方面,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其一,以色彩学知识为圆点的射线式融合。根据色彩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具有概括性、综合性与多维性的色彩学知识进行延伸,着重探讨色彩学与语文之间的融合。其二,以色彩学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性主题、问题、概念为议题,对两个学科进行聚焦式融合。

其次,培养色彩审美创造力不仅要将语文教学与色彩学相融合,而且要将语文教学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融合、与大自然相融合。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使学生的色彩学习延展到更为开阔的空间之中,并获得相关的色彩学资源。还可以不断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媒介,包括影视、网络、电子游戏、动画、自媒体等多种媒介,扩展学习的场域,整合多种媒介的色彩学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获得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再创作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语文与色彩学的融合性,还体现在学习形式的融合性。我们应该把语文课的学习从语文教材、习题集扩展到跨媒介创作中,推动中学生在可感可触的生活场景中理解色彩的情感象征、符号寓意以及文化内涵,重构语文色彩审美创造力培养的意义,深化对色彩元素的理解,提高语言运用以及文学的思考、表达、创造的能力。

再次,面向未来的语文色彩学教学应推行线上线下交互的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时代,尤其是近三年的疫情,推动了线上教学的普及。线上教学虽然达不到面授的效果,但也独具优势。在线教学具有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师生以及学生之间互动与协作、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的特点。

语文课色彩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方面,学校的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是互为补充与交融的,这既符合中学生生活、社交的日常方式,又能自由灵活地请色彩学专家前来授课。这既能有效开展线下课堂的语文教学,又能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大自然通过连线的方式交融到线上,有利于跨学科、跨地域、跨时间进行色彩学的教学。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背景、优秀的跨学科教师资源不足的难题,又能减轻语文教师自身的负担,实现线上线下双线的沟通指导,还能实现最优秀教师教学的共时性,可以在同一时段内给多个班级上课,达成优质教学资源的共融、共享,促进教师的共同进步。

色彩审美教学活动的组织

“色彩或许是艺术家们能自由运用的最强有力的表现工具。它不但能触动人们心中蛰伏的欲望,也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人们从喜悦到绝望的各种纤细的情感。色彩的表现形式或是细微,或是强烈,或是夺目,又或是激发灵感的。在更为大胆和自由应用色彩的今天——从清晰、鲜艳的色调到模糊、暗淡的混合色——色彩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视觉,而且已经成为所有艺术家们共享的领域。”

色彩不仅是艺术家们共享的领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载体。依据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征,语文课程目标审美创造力以及色彩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还需要完整、具体而又有效的教学活动来贯彻实施。好的教学活动一定是学生能够高度参与的学习活动,一定是学生能充分体验到学习获得感的利器,一定是学生思维被最大限度激活的有效方式。无论是“无边界学习”的教,还是“无边界学习”的学,都倾注力量打破“传授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区隔,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融构筑成学习共同体,不再受限于既定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不再凸显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权威性,不再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窠臼,而是追求一种平等、互助、互协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就是要以“无边界学习”的理念为指引,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统合教学活动,以“生活即教育,天地即课堂”的理想境界,打破课堂教学的壁垒,将教学活动延展到课下,将教学活动推广到中小学,将教学活动拓宽至社会,改变教学活动的传统定式。

具体来讲,从宏观上重新按照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搭建教学活动整体框架,以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体系化深度学习构建教学活动的梯度进阶模式,将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凝练为三个实践任务,包括语言文字作品的审美鉴赏、语言文字的审美再创作以及语言文字的社会审美实践活动,体现三重色彩审美活动的创造性联动。

第一,在课前以课文为基本审美对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所描述的色彩意象、色彩情境的审美感知能力,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教学的审美鉴赏活动奠定能力进阶的基础。针对初中生自控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弱的现状,发挥学习小组组长的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家长的监督力量,以教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学习,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前提条件。

第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灵活融入参与式教学、比较阅读、深度学习、对分课堂、探究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色彩审美鉴赏能力,为课后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积蓄创造力。通过课堂的小组汇报活动、互相质疑活动、互相评分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色彩描写的批判反思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逐步使学生形成审美创造力。

第三,课堂教学之外,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积极开展色彩美育系列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色彩审美创作能力。急剧而又呈弥散性的生理变化使得初中生独立和成熟的自我意识增强,然而教师以及家长的不习惯放手,通常会强化初中生的叛逆性。依据初中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要在课下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断适应初中生的自主意识,逐步提升初中生的自我认同感。色彩美育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争取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如开展图书推荐卡的制作,名著封面、插图或海报的设计,读书会、赏画会,设计比赛,以及宣传册、思维导图、书籍、期刊、PPT演示文稿、网页、短视频、文学的创作等色彩美育系列活动,在活动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审美的品位,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的色彩审美创作能力的目的。

第四,利用寒假、暑假以及周末等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色彩审美的鉴赏以及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色彩素养。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美育教育基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场馆、服装发布会、建筑、艺术展等,游览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城市花园以及绿地、乡村、名山大川等自然风光,将语文课程的色彩描写、色彩意象、色彩象征与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的色彩实例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进行色彩审美,在实践中创造色彩美,让学生的每一次经历以及每一次感悟都成为他们进行再创作的源泉。

不断提升学生的色彩素养,将色彩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纳入中学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改革之中,既符合文学作为艺术形式的创作规律,又符合语文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艺术领域中,色彩是表达各种情感、理念和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色彩的运用是无界限的!色彩对于艺术家来说就像音符对于音乐家、语言对于演说家一样重要:每一个音符或字符的自身用法,加上与其他音符或字符的关系,以及其特有的听众群,决定了它们自身所要表达的一切。”虽然色彩素养只是中学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要素之一,但以此为基点,能拓宽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改革的思路,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3/03「专题」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与参考文献等详情见纸刊。

/ 高红梅

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转自:“新课程评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