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任晟姝 李昕婕 | 文化安全与经典传承:“新课标”语境下影视教学的作品甄选与价值引导

2023/9/11 18:19:37  阅读:45 发布者:

2022421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旨在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其中,《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应运而生,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工作指明方向。

艺术“新课标”的出台,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多项围绕艺术课程的优化与改变备受关注。其中,影视教育作为艺术课程“新三门”之一正式成为艺术课教育核心构成,戏剧与影视学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被第一次显著提及。影视教育作为新时代美育的新形态,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艺术教育的实施者,中小学影视一线教师应如何认知与适应“新课标”?影视教育要实现何种价值引导?影视艺术的经典作品篇目如何甄选?影视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策略又是什么?本文试图针对性地回应以上问题,通过对艺术“新课标”的解读与分析,阐释影视教学应把握的教育要求,剖析影视教学中的选片理念,指向基础教育阶段影视艺术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新课标”语境下影视教育的现实要求与价值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艺术“新课标”的修订,是对当下教育现状的回应,是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保障。那么,如何把握教育需求,实现何种价值引领?

(一)“新课标”语境下影视教育的应有之义

“新课标”在修订过程中,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修订原则,其中目标导向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教育主题有机融入课程;问题导向提出要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减负提质,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创新导向则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体现时代性。在这样的要求之下,艺术“新课标”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

第一,课程方案变革。首先对培养目标进行完善,确立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条时代新人的具体培养要求。其次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在“双减”政策要求下,九年义务教育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改革艺术课程设置,小学及七年级依然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内容,八、九年级则分项分科开设,艺术课程设置中对影视教育的有效融入,是当前美育的现实要求,八、九年级的影视教学则进行了详细的课程规范。再次对实施要求进行细化,从教材编制、教育部门管理、教学评价、教研培训、学业监测与督导等方面细化要求,进行全过程的艺术教育实施规范。

第二,课程标准变化。首先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提出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次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艺术实践。再次研制学业质量标准,面向教师开展针对性指导。对艺术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进行具体指导。最后加强各学段衔接。从幼小衔接,到小学低年级的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到小升初的艺术连续性、进阶性,注重认知、情感、社会方面的发展,再到为高中阶段做好艺术学科学习服务。

综上可知,艺术“新课标”的最大变革不仅细化和丰富了艺术学习的学段,加强了舞蹈、戏剧、影视的具体课程指导,更注重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的提出。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理解是终极目标,是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融会贯通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

艺术教育的基本法则体现在综合性的人格培养和审美熏染上,它引领艺术课程标准超越单一的技能学习,转向综合性的艺术熏染式学习。在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的今天,影视艺术教育已成为“隐性美育”的重要手段。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教育更应确立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实现文化理解的核心目标,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影视教育应顺应艺术教育整体要求,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在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理解艺术,提升审美的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国家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价值引领和传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文化安全是指一国文化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它关乎国家稳固、民族团结、精神传承,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国家安全法也在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维护文化安全是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延续和发展的保障,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是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在2018年出台了《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旨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重点工作”第六条特别要求丰富国家安全教育资源。艺术“新课标”的修订,正是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试图调动影视视听元素等各种艺术手段,实现青少年的价值引领。艺术“新课标”中甄选出的经典影视作品,不仅可以构成国家安全教育案例库,还通过分级分类,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特点,实现影视作品以美育人的目的,增强了教育本身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如今影视媒介已充斥在人们生活方方面面,但对人生观、价值观未定型的青少年而言,面对未加筛选、复杂繁冗、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影视内容,极易受到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侵蚀。因此,影视教育应主动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职责,帮助青少年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并重在培育他们的东方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自觉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实现爱国主义教育、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等价值引领,最终促使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影片选择的“四维一体”设想

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影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遴选推荐优秀影片,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那么如何遴选优秀影片?

青少年影视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审美精神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办公厅、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室等自1997年以来,陆续印发了一批批面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优秀影片片目,对小学生、中学生等青少年群体分年龄段进行影片推荐,片种包括故事片、科教片、纪录片、动画片、电视剧集等多种类型。截至2021年,已推荐40批优秀影片片目。

如《第40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中推荐的影片包括《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我和我的家乡》(2020年),动画片《最可爱的人》(2020年),纪录片《鹭世界》(2020年),以及影片《忠爱无言2》(2019年)、《彩云深处》(2020年);同时,推荐高中生观看的影片包括战争片《金刚川》(2020年)、舞蹈史诗片《奋斗吧中华儿女》(2021年)等。

影视教师可从历年推荐的优秀影片片目中进行经典影片甄选,也可从儿童少年电影学会推荐的影片中进行影视资源的选取。以下“四维”选片理念可作为实际影视课堂教学的参考。

(一)深入学习“四史”、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学习“四史”做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其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无疑在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的价值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影视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是中小学阶段推动和深化“四史”教育的关键,也是实现“隐性教育”、以美育人的重要方式。因此,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影视教学与“‘四史’进课堂”进行结合,是未来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首要思路与原则。

围绕“四史”进行选片,可将电影史中的美学经典与“四史”中重要的历史节点相交叉,从审美出发,将红色文化、革命传统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一批影视教学代表影片。

如小学高年级可选择影片《小兵张嘎》(1963年),这部由崔巍与欧阳红樱导演的儿童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白洋淀的调皮少年嘎子,为了给奶奶复仇,最终成长为八路军小侦查员的故事。片中的主人公小嘎子活泼淘气又勇敢机智,不仅性格品质很容易引起同年龄段小学生的共鸣,并成为他们的少年英雄榜样,同时影片也将我国新中国成立前的抗日战争史进行直观的影像呈现。片中巧妙的运动长镜头是在当时技术条件异常简陋之际完成,教师可着重介绍拍摄技术,令学生了解影片的幕后制作,并尝试模仿实践,形成影视观念,培养影视兴趣。

初中阶段,可选择影片《英雄儿女》(1964年),该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兄妹志愿前线的故事。电影讴歌了英雄的伟大精神,哥哥王成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后壮烈牺牲,重现了语文课文中的片段,也成为片中最令人动容的瞬间。教师教学时,可对影片主题曲《英雄赞歌》着重分析,并对歌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进行感性解读,引导学生认真反思真正的英雄主义。

高中阶段影视教育则更注重影像故事和视听元素的分析读解,可选取电影《上甘岭》(1956年)、电视文献片《邓小平》(1997年)等,从英雄人物、伟人身上学习高尚人格,了解我国新中国成立后上甘岭战役革命历史,了解在伟人邓小平带领下我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伟大变革。

在影视教学中,应把握以美育浸润青少年心灵的宗旨,从美育出发,为智育与德育搭建一座桥梁,使青少年从小建立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艺术审美中塑造精神世界、完善人格修养,从历史中寻找人生价值,从历史中总结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史为鉴,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发挥影视的强大感染力。

(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不仅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心,也是艺术教育的核心。艺术教育应积极主动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自觉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我国民族风貌、特质,是民族历史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含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与人文精神。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选片,是增强文化理解、形成文化自信最为有利的抓手。

学校低年级选片应以生活形象、易于理解的动画片为主,如动画影片《大闹天宫》(1961年)。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取材《西游记》,由万氏兄弟作画。这部动画电影曾风靡亚洲,获我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是中国动画的经典代表,标志我国动画独特美学风格的形成。影视教师可从神话题材、齐天大圣人物形象、动画造型与色彩设计、配音等多个方面进行引导观摩,使低年级小学生了解我国文化瑰宝。

针对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则可选择动画电影《宝莲灯》(1999年),影片同样改编自我国古典神话故事,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资最大、篇幅最长的一部动画,获得包括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等在内的多项美术片大奖。故事讲述沉香为解救母亲,历尽千辛,拜师学艺,最终通过宝莲灯打败二郎神,成功救出三圣母的故事。影片不仅画风独特,故事更为动人,将母慈子孝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蕴含其中,并将磨难坎坷化为成长力量,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未来人生的苦难挫折,树立仁爱、宽厚、孝顺、坚韧、勇敢等优秀品质。

初中阶段的影视教育则可结合语文课文,选择电视剧《三国演义》、纪录片《千古唐诗》中的相关片段进行影像赏析,加强青少年对我国经典名著的感性学习和形象认知。有条件的学校,在初中阶段进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时,则可选择互联网动画互动作品《清明上河图》(2.0版,2010年)进行现场的体验、分析与读解,了解影视艺术与美术的结合,同时对时代发展变化中艺术与科技如何进行数字融合进行认知。

(三)全面影像化呈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书写中国故事,体现中国话语,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成为全社会的课题。影视教育在其中应当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出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

为此,中小学影视教育应注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彰显独特的文化自信。初中阶段八、九年级的学生,正是处于时代风潮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可结合思政、德育课程,选择《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中的多部影片。

如第38批推荐的传记影片《青年马克思》(2017年),讲述年轻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相识,并因共同理想信念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如何影响西方世界、影响该片导演及其创作;第39批推荐的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018年)的观摩,可引导学生主动比较西方大片,得出中国电影不仅可在视效制作中名列世界前茅,更因电影主题显现的中国式家国情怀与故土情思,显著区别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从而提升青少年人格品质;还有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片《烈火英雄》(2019年),讲述沿海油罐区火灾中,消防队员团结一致以生命捍卫国家与人民财产安全的故事,向学生展现真正的中国英雄;第40批推荐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以普通百姓视角见证我国70年来的发展,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皆得以彰显。

(四)倡导乡村振兴与宣传生态文明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强调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影视艺术用其直观、独特的方式,感性化地表现乡村振兴的要义,将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埋下一颗服务社会、贡献家乡的种子。从此维度进行影视作品的甄选,不仅可体现我国近年来乡村发展的全貌,更是用审美与情感体现创作者对未来富足家乡、美好生活的期许,歌咏甘愿支援贫困地区、放弃优渥城市生活的动人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未来理想与目标。

例如,《第40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中的《鹭世界》(2020年),用童话的笔调进行纪录片的书写,这部堪称可媲美BBC的国产纪录片,呈现了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并通过曲折故事,引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彩云深处》(2020年)展现一师范大学退休教师到山区义务支教,进行文化扶贫的故事;《我和我的家乡》(2020年)则更是一曲凡人与家乡的赞歌,用不同类型、不同导演共塑着我国大江南北一个个建设自我家乡的故事,通过农民发明家、乡村教师、回乡企业家、基层干部等形象,呈现出我国当下的乡村人情与农村风貌;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2018年)作为全国中小学生必看的纪录片,生动再现了我国在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医疗保障、国家安全体制等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用宏大主题展示微观情感,从方方面面呈现出我国的国情,用艰苦奋斗扶贫攻坚的决心,向全世界展现出我国今日的傲人成就与辉煌,形成一幅新时代的巨制鸿篇!

三、国家文化安全导向与文化自信塑造的基础教育阶段影视教育策略

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育人,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影视教育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观摩影视作品、参与影视艺术创作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最终实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目标,并在丰富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基础上,加深对民族与世界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国家文化安全。

基础教育学段包含第一阶段3~5岁的幼儿教育阶段,第二阶段6~15岁的义务教育阶段,第三阶段15~18岁的高中教育阶段。影视教育作为国家文化安全导向与文化自信塑造的重要策略,应覆盖一个人从幼儿到成年的全学段学习,但不同学段的具体影视教学策略又应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第一,幼儿教育阶段的天然兴趣引导。在5G与融媒体时代,幼儿接触影视相对较早,数字图书、点读笔、智能平板上琳琅满目的动画片和学前教育APP到处都是,幼儿对丰富的色彩和卡通形象有天然兴趣,此时的影视教育应遵循生理发展需要,避免时间过长、过度依赖,主要以引导故事兴趣、避免恐怖暴力,注重分清真实与虚构为主。

第二,义务教育阶段的影视欣赏实践教育。艺术“新课标”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将以往义务教育的三个学段扩展为四个学段:

第一学段是1~2年级,主要依托造型·美术即信息科技实施,学习任务包括“捕捉编号的光影”和“体验运动的时空”,通过欣赏感知,形成基础影视教育。

第二学段是3~6年级,依然依托美术及信息科技实施,学习任务包括“蒙太奇”和“接触多媒体”。学生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和艺术实践,形成初步影视认知和应用能力。

第三学段是7年级,围绕“初试影视技术”展开,尝试拍摄制作影视,拓展影视应用能力,其中的教学策略与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将以往分散在其他学科和课程的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整理,教学活动以互动方式,以欣赏和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第四学段是8~9年级,这是影视教育专项化的学习时期,也是重点进行影视人才引导与培育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分别是“记录生活”“重现历史”“编导故事”和“探索数字媒体艺术”。

其中“记录生活”通过欣赏纪实作品,尝试运用镜头记录生活,更好地认识、把握现实生活特征和规律,具体教学策略为发挥影视的纪实功能,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和开展丰富实践,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开阔视野,帮助其了解与认识社会;“重现历史”则通过欣赏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建党精神的作品,学习影评写作,开展影视实践活动,建立个人与历史的联系,具体教学策略应注意寓教于乐,避免生搬硬套地灌输,避免过度注重形式而忽视对内容的把握;“编导故事”提倡借助影视思维编导故事理念,掌握运用影视语言讲述故事的方法,其具体教学策略为进行叙事性影视作品赏析,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引导,提升学生审美与创作能力;“探索数字媒体艺术”通过欣赏优秀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掌握数字媒体技能,具体教学策略为运用经典作品引导,提升学生网络作品内容鉴别能力,关注现实问题,关注新兴技术与媒体传播方式,提升创意表现能力。

第三,高中教育阶段的影视鉴赏教育。高中阶段的影视教育是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感性的欣赏体验向理性的鉴赏分析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影视教育策略为模块化教学,应偏重分门别类地把握不同类别影视作品的欣赏原则,掌握风格、流派,掌握影视视听要素及功能,具备影视评论分析的基础写作方法,在以往影视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性分析能力,为未来从事影视专业打下基础。

贯穿在三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影视教育策略,均要以核心素养体现育人目标,聚焦艺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以任务驱动求真求善求美,不断回应和指向国家文化安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最终以实现文化自信为目标。

四、小结

艺术“新课标”语境下,一线的影视教师应在审美基础和价值引导上主动发力,基于以上四个维度的选片理念,进行顺应时代的影视教学。宏观上,把握影视教育是新时代的教育现实要求和国家政策要求;中观上,知晓影视教育在不同学段进行作品甄选的理念,倡议、遵循、设计“四位一体”选片标准;微观上,理解影视艺术是实现国家文化安全和价值引导的有效手段,发挥影视艺术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引领,确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和导向国家文化安全维护、实现经典作品传承的最终目标,从小培育青少年学子的文化自信。

1: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3/05「专题」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与参考文献等详情见纸刊。

/ 任晟姝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艺术学博士

/ 李昕婕

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研究生,安阳师范学院讲师

转自:“新课程评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