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冯渊丨基于高考命题新要求教好活动类单元

2023/8/16 11:43:09  阅读:37 发布者:

【摘 要】高考命题一直在呼应、检测和矫正教学,高考试题的微小变化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应被教师充分认识。统编教材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考也是对新教材使用效果的检测。目前教材三类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对活动类单元的重视普遍不够。本文讨论高考对活动类单元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从能力培养出发,提供活动类单元的具体教学建议,以期引发教师对活动类单元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高考命题;阅读能力;思辨写作;活动类单元;教学建议

2023年高考四套全国卷保持了命题的稳定性,同时,一些试题的变化与课程标准和教材变化相呼应,特别是对阅读中的辩证思考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词语梳理探究能力以及思辨写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要求与教材的活动类单元教学关系密切,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分析。

统编教材中的活动类单元共四个,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两个单元,即“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必修上册第八单元)、“逻辑的力量”(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家乡文化生活”(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对于活动类单元,教师受限于课时和教学经验,关注不多,或者关注方向出现偏差,这是当前教学中比较明显的问题。研读2023年高考全国卷可以发现,活动类单元的教学目标已经在试题里有鲜明的体现,分析这类试题与教学的关系,正确确定这类单元的教学目标,据此训练学生的相关能力,十分必要。

一、辩证思考能力考查与相应活动类单元教学建议

全国新课标Ⅰ卷社科文阅读选取了英国学者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现代文阅读Ⅰ选择的文本内容相当宽泛,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各门类内容。涉及某项内容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堂就要学习什么,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关键能力。

选文以媒体报道对玻利维亚和秘鲁藜麦种植的影响为例,揭示“竞争性真相”的内涵,与“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教学中的“辨识媒介信息”这一内容遥相呼应。

在传统观念中,新闻的基本要素就是真实。但是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滞留于简单的认知,必然对现实问题缺乏清晰的判断。高考命题和教学内容都在试图促进师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辩证思考。

1. 试题及分析

【试题】

4.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分析】

本文出现了一个考生陌生的概念“竞争性真相”,文末指出:“(人们)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在习惯认知里,不少人认为,新闻展示的就是事实真相,根本不熟悉什么是“竞争性真相”。实际上,“新闻传播真相”是应然状态,“竞争性真相”是实然状态。人们在描述事实时,都在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这对学生的单一认知是个冲击,也是进行辩证思考的起点。

4题要求考生概括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的“竞争性真相”。这些看似揭示“真相”的报道,其实都在暗中传播媒体自己的观点,而非事实本身。

如果报道呈现的“竞争性真相”不是事实真相,那要怎样证明这些报道是错误的呢?第5题在此基础上向考生追问。考生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令人信服的新的事实,来分析、揭示“竞争性真相”的错误。

【命题检测的能力】

甄别媒介信息的真伪是现代社会对人提出的新要求。即使信息真实,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导致信息失真:有时出现信息损耗和扭曲;有时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甚至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虚假的,传播者以讹传讹。

为何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会出现错误?这跟传播角度和传播立场有关。

信息传播者在发现、挖掘、表现事实时所选择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可能与信息报道完全一致;传播者看到、关注的往往是事实的某个因素或侧面,选择某个因素或者侧面,就是媒体的传播角度。

立场是信息传播者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信息报道指向利益目标人群,信息传播者的阶层背景、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等决定了传播者立场。

信息传播角度是基于客观事实而产生的,传播者的立场则是其主观意愿的体现。角度不准确,可能导致信息失实;立场有问题,可能误导公众。

了解信息传播的基本知识,对于识别媒介信息的真伪有很大帮助。

2. 活动单元教学设计:如何辨识媒介信息

我们讨论此题的命题思路,以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学习活动三“辨识媒介信息”为例,分析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应对高考提出的新要求。

信息爆炸时代,自媒体大量介入,各种立场、观点,不同视角、背景的媒体复制传播了无限量的信息。辨识媒介信息的真伪,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这是时代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课程标准设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材设置“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获取、甄别、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是传统阅读能力的延伸和拓展。

上面引用的高考题,文本显示了西方多家媒体对某一事件报道时传播的错误信息,要求考生指出这些信息的错误表现,并分析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新闻报道结论”有误。命题者希望考生面对众说纷纭的信息源,在一定学科知识的支持下,对信息源进行比对、辨认、思考,判断信息正误,形成理性的、辩证的思维习惯,不偏听偏信。为了训练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对本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参考下面的活动设计和建议。

1)提供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分析思考准备理论支撑

要让学生辨识媒介信息,必须提供相应资源。没有必备知识,不可能形成关键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入相关资源,为学生分析、判断信息提供理论支撑。教材中的活动类单元也采用了“活动+资源”的形式。但是,教材引入的资源毕竟有限,教师的课堂教学围绕“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展开,可链接的资源应是开放的、无限的。当然,针对具体活动,要精心选择资源。提供资源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课堂临时提供的知识去完成活动中的任务。

【弱者立场的新闻伦理】不平衡报道易使信息失实。在一些引起舆论热议的案例中,报道者站在弱者角度考虑问题,带有预设立场,偏信一方,不符合报道的平衡原则。偏向性报道易形成媒介审判。媒体以带有偏向性和煽动性的报道引导受众,看似是在维护正义,实则有利用舆论干预司法程序、影响司法审判之嫌。煽情报道易引发鼓吹暴力的舆情。在碰到弱者反杀一类的事件时,基于对弱者的同情,媒体常常会采用弱者无奈反抗的写作框架进行报道。无论事件真相如何,违法行为都不该被赞同,更不能被鼓励。鼓吹暴力的错误观点植根在受众心中,其后果不可忽视。[1

【后真相时代】人们不是依据事实作判断,而是选择他们想要的、倾向于让它发生的东西作为“事实”,然后说三道四。“后真相”时代让大众都来参与事实的“塑造”,在某种意义上是把对“事实”的解释权还给了每个人,“事实”不再是某个权威定于一尊的事情。但“后真相”肯定也不是让人满意的时代,因为它让获得准确信息的成本提高了,人们的信任也被一次次浪费,未来如果有人要弄清今天的事情,会发现一桩小小的社会新闻都被弄得像盲人触摸的大象一样,难以获得全面真实的信息,跟帖和评论也成为“事实”的一部分。[2

2)精选媒体传播案例,聚焦辩证思考,设计学习活动

活动一:阅读下面的新闻,判断其真假

【自然科学类】空气炸锅凭借“健康、少油、方便”的特性,颇受消费者青睐。2022524日,荔枝新闻称:专家不建议多用空气炸锅。视频中有对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的电话采访。

【社会生活类】从20205月份开始,南京某小区连续有外卖被偷。警方调查发现,偷外卖的是一个正在复习考研的大学生周某,他有据可查的偷外卖行为就达十多次。据了解,周某是某知名大学本科生,为了他的学业,家中三个兄妹都辍学了。目前,周某已被刑拘。

【政治外交类】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发表文章,称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厄瓜多尔科卡科多-辛克雷水电站等五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质量问题。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主动识别信息的真伪,养成辩证思考的习惯。

【学生讨论,分析甄别】参考上文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辨析。

对于自然科学类信息,既要凭借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判断,还要考虑信息来源是否真实。如空气炸锅具有“健康、少油、方便”的特性,为何“专家建议少用空气炸锅”呢?我们要追问:电话采访是原始录音吗,专家的理由可靠吗?还可以关注后续报道。果不其然,525日,朱毅就在微博发表声明说,自己从未接受过荔枝新闻的任何采访。

对于社会生活类信息,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大学生偷外卖,身份与行为的反差能制造新闻热点,这样的事可能存在。

政治外交类信息判断起来相对复杂一些。针对《华尔街日报》有倾向性的报道,我们可以关注新华社后续报道,“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国家带来巨大福祉,仅以辛克雷水电站为例,该水电站投入使用后,厄瓜多尔全国水电供应占总电力供应的比例升至93%,石化燃料用量和碳排放量大幅减少。

【辨识媒介信息的策略】

第一,看信息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浏览网页信息,要看网页的主办单位,查看主办者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是不是合法的社会机构,网页是否留有主办者的地址等。

对信息中的观点要学会追问:持有这个观点的人是谁?是无名小卒,还是专家权威?这个专家的研究方向与他讨论的问题是否属于同一领域?即使是该领域的专家,他当下传递这种观点的意图是什么?这些追问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审慎的思考习惯。

第二,看信息表达的是事实还是观点。即使信息提供了数据和资料,还是要追问,这些数据和资料可靠吗?这些数据、资料是如何支撑这条信息的,推论符合逻辑吗?是不是还可以得出不一样的论点?

第三,看信息是否准确、客观。信息能否从另外的渠道加以证实?信息完整吗?信息的表述有无语法错误或者错别字(文句不通往往意味着信息来源值得怀疑)?对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大众并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如果仅从主观情绪出发,很难判断信息真伪。要准确判断,就得主动了解信息背景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活动二:评价新闻事实,培养辩证思考能力

上文列举的大学生周某偷外卖,是一件真实的社会新闻。对新闻事实进行评判,也是训练学生辩证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人认为,外卖价值有限,大学生前途未可限量,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摧毁了大学生的前程;有人认为,德行为先,一个人再有学问,如果德行有亏,也很难指望他为社会作出贡献。还有人独辟蹊径:大学生因为饥饿沦为偷外卖者,难道不是社会的耻辱吗?你对此有何思考?

【设计目的】对信息进行准确、深刻的评价,是训练学生理性表达自己意见的最好路径。

【学生讨论评议】参考上文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辨析。我们可从下面的小问题入手。

偷外卖的大学生,是不是到了无钱吃饭的程度?

这种偷盗是初犯还是惯犯?偶尔一次,尚可原谅;如果经常如此,要考虑深层原因,是好逸恶劳还是有心理疾患?

如果经济困难,一个大学生,是否可以靠合法手段获取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如打零工、做家教,为何连饭都吃不上?

家境贫穷可以理解,值得关怀、同情。但贫穷是偷盗的理由吗?

贫困家庭供养大学生不容易,对这种行为应该怎样惩戒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评价信息的策略】

评价新闻事实,要着眼于事实本身,要避免“情绪化的意见大于事实”。学生讨论,可以得出一些具体策略(不限于下面的列举)。

第一,尊重事实,客观判断。新闻记载的是事实,允许读者(听/观众)发表个人见解,但不能偏离事实,不能只见一点不及其余,不能误导他人。评价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事实甚至知晓事实背景的基础上,对新闻的主要观点和情感倾向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二,从材料中发现观点。新闻的主要观点往往隐藏在材料中,基本倾向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中。因此,准确把握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才能进行准确评价。

第三,学会辩证思考。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理解新闻事实,而不能违背事实作无根据的“脑补”。不和稀泥模棱两可,不简单凭情绪站队。既考虑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又能用鲜明的价值观进行评判。

二、逻辑推理能力考查与相应活动类单元教学建议

我们仍以全国新课标Ⅰ卷社科文阅读为例。

1. 试题及分析

【试题】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 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 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 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分析】

第二段的观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下降,外界误以为是藜麦价格上涨导致他们吃不起。

备选项中,B以为富人爱藜麦抬高了藜麦的价格,让玻利维亚和秘鲁人吃不起藜麦,这是第①段的观点,是本段反对的观点;C“停止消费”藜麦,确实会伤害当地人种植藜麦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他们的生活;但这与本段观点无关,本段强调的是“藜麦消费量下降是因为当地人想换换口味”;D是观点,不是有针对性的论据。只有A指出“他们厌倦了藜麦”,与“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保持了一致。

【命题检测的能力】

本题要求评判材料与观点的一致性,这项能力与逻辑常识关系密切。有时候人们仅凭常识也能感知逻辑错误,但掌握了逻辑知识,获得“逻辑的力量”,有利于从学理层面揭示问题实质。如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判断(如本题选项A“厌倦了藜麦”与原文观点“想换换口味”意思一致),两个矛盾的判断必有一假不能同真(如本题选项B“富人爱吃藜麦抬高价格,穷人因而吃不起藜麦陷入绝境”与“藜麦贸易……让农民变富”矛盾,必有一假),等等。

另外,多份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都有关于“逻辑严密”的表述,如:“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主要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论,需要运用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逻辑规律等知识,限于篇幅,不展开讨论。

2. 活动单元教学设计:推理和论证方法举例——“隐含前提”与“虚拟论敌”

以上试题与教材“逻辑的力量”单元关系最为紧密,下面根据试题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1)提供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分析思考准备理论支撑

【隐含前提】在日常交际语境中评判某类事物或者现象时,总是会基于双方具有的共同知识背景,而在陈述中省略对某些信息的表达。这个被省略的信息就是隐含前提。隐含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

【虚拟论敌】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表达观点,重要的不是说给那些赞同自己观点的人听,而是说给对话者、质疑者和批判者听,后者才是写作中的“虚拟论敌”。好的说理文要考虑他人可能存在但尚未表达出来的异议,并针对异议有所回应,这种思维习惯能让观点阐释得更清楚、深入、有说服力。

2)精选错误推理案例,聚焦论证过程,设计学习活动

活动一:识别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推理

【例1】语文老师:高中生的作文是一届不如一届了。这届学生的作文没有我过去几届学生的作文写得好,今年我的学生每次作文写得都很差。

下面最不支持语文老师观点的一项是(   

A. 这位老师的学生不能作为全体高中生的代表。

B. 这位老师不是一个能准确评判写作能力的人。

C. 这位老师可能是一个糟糕的老师。

D. 这位老师为了强调观点故意隐瞒了反面证据。

【学生讨论,分析甄别】这位老师的观点是“高中生的作文是一届不如一届了”,这是对高中生整体写作现象的高度凝练的概括。仅凭他视野所及,无法得出这个结论,因为他的学生不能作为全体高中生的代表,所以A不能支持他的观点。如果这位老师说“我教的高中生的作文真的是一届不如一届了”,这个判断对不对呢?还有可能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可能就是BCD,这些选项提示学生,要对隐含的前提进行评判:这位老师是一个能准确评判写作能力的人吗?他是不是一个能力很差的老师?他有没有故意隐瞒反面证据?排除了隐含前提错误,才能保证结论正确。

【例2】【例3】限于篇幅,从略。

活动二:虚拟论敌,让论证更加有力

【观点】

一次性泡沫塑料杯含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应该用纸杯代替它。在生产这种泡沫塑料的过程中会产生苯乙烯,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致癌物。此外,泡沫塑料不易为大自然分解,会长久留在自然界。

这段话从塑料杯的生产过程和降解过程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破坏环境等角度,提出了用纸杯代替塑料杯的观点。单看这一观点,很容易相信并接受其主张。但是,如果有人提出相反的主张呢?

请以“虚拟论敌”的身份,对以上观点进行反驳。

【学生查阅资料后反驳】以上观点忽视了制造纸杯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生产纸杯要燃烧更多的石油,它所需要的电力是泡沫杯的36倍,并且需要12倍于泡沫杯的蒸汽和2倍于泡沫杯的冷却水。况且纸杯比泡沫杯重,运输业要消耗更多的能源,造纸厂会排出废水,当这些杯子腐烂时,还会产生对全球变暖有负面效应的甲烷,所以,不应用纸杯代替泡沫杯。

【总结】分析一种产品或商品对环境的影响,以上双方都考虑了生产过程和降解过程,反驳者在分析生产过程时还考虑了能源问题,并从运输成本的角度将两种杯子作了对比,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证据,因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果看了反驳者的观点和理由,就不会轻易赞同前面的主张了。由这个案例可知,要尽可能引入“虚拟论敌”,以使自己的结论更可靠。

“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策略】围绕“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取合理的论证方法”三个活动,提供必备的逻辑常识,从日常生活和阅读文本精选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在辨析逻辑错误中掌握逻辑知识,提高说理和论辩能力。

三、语言文字辨析能力考查与相应活动类单元教学建议

四套全国卷的“语言文字运用”分值均为20分,题型略有不同。命题越来越重视体味词语运用的精微奥妙,而不限于简单的改错。下面撮要分析。

1. 试题及分析

【试题】

【全国甲卷】“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   ),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

17. 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 干打雷不下雨    B. 又吃鱼又嫌腥

C. 前怕狼后怕虎    D. 首尾不能兼顾

17.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选项略)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新课标Ⅰ卷】20.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新课标Ⅱ卷】20.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分析】

全国甲卷中的“破釜沉舟”,强调的是决心和勇气。“干打雷不下雨”意思是“只有声势而没有实际行动”,“又吃鱼又嫌腥”比喻“又想得到好处,又怕损害名声”,“首尾不能兼顾”即“顾此失彼”,“前怕狼后怕虎”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与“决心”相反的是“顾虑太多”,与“勇气”相反的是“胆小怕事”,所以选C项。A项缺乏“行动”,B项有“犹豫”之意,D项有“顾虑不周全”之意;“破釜沉舟”是“行动”,是“果敢”,是“周全”的决断。三个错误选项与“破釜沉舟”在某个角度都有一点“反对”的关系,但都是偏颇的,这道题要求考生思维缜密、细腻、精准。由此可见,解答词语辨析题,需要在“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下足功夫。

全国乙卷语段中的“能”是“擅长”之意,被选项三个是“可以、能够,被允许”的意思,只有“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与语段中的“能”意思相同。新课标Ⅱ卷20题与此相似,“谁”有疑问代词“哪个人”的意思,也有“无论什么人”的意思。此类试题不难,检测的是词义推测能力,重在知识的迁移运用。

19题要求比较两种句式在表达上的差异,检测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敏感度。思辨类文本要求语言精确,推理严密;文学语言则追求个性化,包括作家有意的重复、模糊。新课标Ⅰ卷的20题与此异曲同工。这类能力需要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培养。

2. 活动单元教学设计:辨识语言的精微奥妙

以上试题与教材“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关系最为紧密,下面根据试题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1)提供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分析思考准备理论支撑

【词语选用如何“最恰当、最合适”】

词语形式必须与所要表达的内容相一致:语言必须准确地反映客观实在,语言描写必须合乎语法规范。

词语选用须符合作者当下的情感: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最恰当、最合适”是对语言运用的总体要求,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遵从作者内心情感的律动。

词语的组合也很重要。不是说符合客观真实就是最好的词语运用,也不是说符合情感真实就是最好的刻画;词语运用的最高境界是语言技法的圆熟。

前面两点讲的是词语运用的基本规则,这里讲的是如何打破规则,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王四海确实很“四海”。(汪曾祺《王四海的黄昏》)

【例2】武桃呢,还是喜欢坐在寝室门口吹箫。然而吹什么曲子,无论,都很忧郁。(何立伟《滋味》)

1中的“很四海”表面看是不通的。其实两个“四海”是形同义不同,后一个“四海”已成了“讲义气”的同义词。例2中,将“无论吹什么曲子”变成了“吹什么曲子,无论”,句式的断续、颠倒,正好表现了主人公心绪的烦乱。

2)精选语言运用精微奥妙范例,设计学习活动

活动:赏析词语运用之妙

【例1】咣的一声,黑夜就到来了。(王蒙《春之声》)

【例2】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穗。紫红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汪曾祺《受戒》)

【学生讨论】例1中的这句话看似违反语法和逻辑,黑夜的到来怎么还“咣的一声”?其实,“咣的一声”与“黑夜就到来了”之间,隐含着复杂的意义。闷罐子车的车门咣的一声关上了,车厢里突然漆黑一片,就像黑夜随之到来一样……作家将视觉和听觉带来的瞬间感受纠缠在一起,一股脑儿地托将出来,读者接受了全方位的语言刺激,获得了更丰富的感受。

2中的“紫红色”“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通红的”,这些都是充满活力的鲜润的颜色,都是饱满的生命状态。最有意思的是“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这是典型的名词叠加式意象描绘法,经典的案例还有“枯藤老树昏鸦”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相比而言,汪曾祺笔下的事物有无尽的活力,连蚊子、蜘蛛都是可爱的。最后一句“扑鲁鲁鲁”也值得玩味,一般来说,“扑鲁鲁”就够了,汪曾祺多用了一个“鲁”字,说明这只鸟动静特别大,特别有活力。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教学策略】本单元三项活动中,教师多注重“词语的积累”和“词义的理解”两项活动,将其与文言文教学紧密结合。本单元另一项活动“词语的选择”,可以结合文学作品鉴赏和思辨类文本用词分析展开教学,训练学生去选择最为恰当的词语。

总之,高考试题呼唤我们重视活动类单元的教学,因为活动类单元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面对纷繁错杂的生活,思考现实问题,提升思维品质,应对不确定的世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吴雨婷. 新闻报道中弱者立场的伦理问题探析[J. 传媒论坛,20233.

2]秦朔. 文明寻思录第三辑:触摸中国商业文明的时代脉搏[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68.

(冯渊: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37(上半月)]

转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