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观课议课时教师如何“照镜子”?如何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新?

2023/7/31 15:09:15  阅读:3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源创图书 ,作者陈大伟

【问】陈老师,我记得您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讲到,观课议课就像照镜子,它主要的功能是看看我们的扣子有没有扣错,而不是为了知道自己有多漂亮。现在,我们参与观课议课活动的确能感受到尊重,也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都不说授课教师的优点了,我们会缺乏一种被认同的感觉,能不能在议课之前先说一说好话?

【答】我个人认为,观课议课既不是说好话,也不是说坏话,说好话或坏话就是评课了。议课的目的是讨论课堂上的现象和故事。在课堂上,有些故事是美丽的、合理的,有些故事是有缺陷的。观课议课的目的不是批评这些有缺陷的故事和创造这些故事的教师与学生,而是讨论如何让未来的教学更合理。在议课时,我们不仅可以找存在问题的故事,也可以找一些很美好的故事,这也算说好话。

其实,我们已经尽可能让授课教师获得认同感了,比如,我常跟授课教师说:“如果你上出了让自己满意的课,你可以享受成就感;如果你的教学出现了问题,你可以享受贡献感,你的贡献是为参与者提供了讨论的话题。”

我将观课议课比喻为照镜子,是想说只有照见自己的丑,才能努力改进,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我认为,人的幸福感来源于自身力量的增强和自身力量的实现。自身力量的增强表现为不断改造自我,自身力量的实现表现为有能力改造外在世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一种幸福;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成效,看到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生活得更幸福、成长得更明显,这是另外一种幸福。我认为,以上两种幸福比虚荣心更有价值。

另外,所有教学都或多或少有问题。优秀的教师面对批评时内心十分坦然,因为他们预想过自己的教学选择和得失,他们认为批评是议课教师的真诚关心而不是“挑刺”。批评打开了我们认识世界、认识教学的另外一扇窗户,帮助我们看到新的教学风景。

【问】观课教师只能关注小部分学生,那么这小部分学生是否能代表全班学生的水平呢?用这样一小部分学生的表现来讨论整节课的教学是不是不太合理?

【答】我们必须承认,部分组成了整体,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体。在观课议课时,我们提倡要坐到学生的身边去,你观察一部分,我观察一部分,这样我们就能掌握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了。同时,我们又要尽可能研究自己看到的现象是否具有代表性,防止以偏概全。在观课实践中,观课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一定要提前进教室,在上课之前和身边的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比如,问一问“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儿”;还要对身边的学生进行调查,问一问“读书累不累”“能否看看你的作业”。调查的目的就是了解这位学生在班上属于什么水平,避免在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中以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代表整体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不仅要仔细观察身边的学生,还要尽可能多地观察其他学生。比如,我在一次活动中就近观察了两位学生,在学生读书的时候,我又起身观察了另外的十二位学生,我注意到这十二位学生中,有两位学生采取了指读的方式。观察的面要大一点儿,才有代表性。

第三,要判断教师的教学问题、学生学习中的现象是否具有讨论的价值。若授课教师有教学失误,我们不必大张旗鼓地证明他的教学存在问题,课后对他稍加提醒就行。对于有讨论价值、可以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先说现象、先讲故事,之后再听取授课教师的意见,并组织大家讨论。比如,我在观察到学生的指读现象后就一直在想: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指读是否还有价值?指读的好处是什么?指读的坏处是什么?什么时候帮助学生不指读更合适?于是,在议课时,我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问题。比如,指读习惯的意义、价值是什么,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引导,等等。这时讨论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两位学生的行为,而是我们可以研究的一个问题,这就是从分享现象走向研究与解决问题。

【问】观课议课提倡发挥教学想象力,创新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思维有时很狭隘。陈老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学目标的创新。比如,我们以往一般都是从字词的读音、写法等层面去考虑教学目标,其实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也可以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人格、自尊、自信等方面进行考虑。比如,我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时进行的教学创新就是设定了“让学生学会批判性地审视文本”的目标。我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面对优秀的文本,我们也要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它,既要解读出文本的美和好,也要有自己的创见。

第二,教学内容的创新。比如,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蝙蝠和雷达》时,发现课文介绍的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以便飞机夜航时,驾驶员能看清障碍物。我的想法是要把教学的创新落实到学生身上,于是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拓展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如何看见原本看不见的地方,比如地下、海底、人的身体内部;二是看不到的人如何“看见”东西,比如盲人;三是人如何不被他人看见,比如隐形技术。这些拓展的内容使这篇说明文在知识和方法上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开发。如果感兴趣,大家可以看看我发表在2011年第22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上的一篇文章《以“文”悟“道”——〈蝙蝠和雷达〉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

第三,教学顺序和结构的创新。我们在讲课的时候不一定要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来讲解,也可以从课文中间或是最后的内容开始。比如,我执教《乡下人家》时就是从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开始的。再比如,我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和时间赛跑》时,注意到课文中间有一句话是“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文中并没有说明这个谜是什么,于是我就从这句话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谜是什么”“爸爸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以此展开对课文的分析。

第四,教学活动的创新。比如,我们过去进行生字教学是先找出较难的字,念出来后让学生写,现在我们也可以试着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比较难的字来写。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观察,学生也能得到自主锻炼,并养成预习的习惯。

创新的思路有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有想象力,不要以为只能这样教,也不要觉得大家都在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问】一个班上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观课的过程中,我们需不需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关注?

【答】我认为是需要的。我们可以在观课议课之前做这项工作,也可以课后借助录像技术来做。在观课议课前我们要做观课说明,其中就包括观课分工。观课说明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授课教师说明教学背景,包括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整节课的概况。第二,授课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创新。比如,你准备在某个时候采取一种新的教法,希望其他教师看一下这种新的教法效果怎么样,可以怎么改进。第三,授课教师介绍观察对象。比如,班上有几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可以请两位教师观课时看看这几位学生上课时到底在做什么。再比如,班上的学生层次不一,我们可以请观课教师看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和收获有什么不同,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干什么,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哪些困难。

曾经,我通过视频发现,上课的时候我在靠近多媒体的走道走动了七次,在离多媒体较远的走道只走动了一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避免被多媒体“绑架”,尽可能多地走近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学生。

【问】根据帕克·J.帕尔默(Parker J. Palmer)提出的学习共同体理论,在议课的过程中某一个求知者会对一个案例主题提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形态,其他求知者会相应地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那么,在大家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怎样才能验证哪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更好呢?这是不是涉及观课议课的后续问题?

【答】议课和磨课不同,磨课可以说是多中求一,是把多位参与者的意见汇集起来,打磨出一节课,这种方法在准备优质课竞赛时用得比较多。而议课是一中求多,就是以某位教师呈现的一节课为平台,一方面让参与者去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这叫发挥教学洞察力;另一方面让参与者拓宽视野,各抒己见,思考这节课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教学方法,这就是发挥教学想象力。

议课要不要多中求一呢?我认为既可以求一,也可以不求一,这要视情况而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没有多少教学经验,我们最好告诉他哪种方法更好:“求一”的效果更好。有经验的教师可以自己判断。不“求一”是尊重教师的专业创造性,我们鼓励教师自己去选择、去创造。

观课议课是否需要后续呢?肯定是需要的。观课议课不是写句号,而是写逗号、写问号。我自己设想的理想的状态是观课议课后,大多数参与教师都产生了“自己也要试一试”的冲动,渴望把他们在观课议课中体会到的东西去创造性地实践一番。当然,实际的情况是,观课议课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术模仿,它要经过一个筛选、加工和沉思、再造的过程。不过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已经播下了一颗颗有生命力的“种子”。

【问】您说,观课教师要成为课堂的参与者,甚至可以帮助授课教师指导身边的学生。这样做可能会对学生有帮助,但是否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客观真实?会不会干扰和影响授课教师的教学?

【答】首先,我们要想清楚我们进入课堂是为了什么。研究者观察课堂教学的目的可能主要是求真,因此他们需要观察和研究客观的事实。但我们不是以研究者,而是以一线教师的身份走进课堂的。虽然我们也需要关注客观真实的问题,但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研究实践中的问题。我们不是要给别人下一个这节课上得好或不好的结论,因此,我们不必把是否客观看得太重要。另外,作为教师,如果我们看到眼前的学生学得不好,而我们的举手之劳就可以对他们有所帮助,相信我们谁都无法无动于衷。我们的确无法天天跑到教室里去帮助学生,但是在能够帮助的时候就要去帮助。既然有了这个机会,能够对学生有所助益,我们就要努力去做。

此外,我们不是纯粹的旁观者、研究者,我们是教学改进的促进者。我们要促进授课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研究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有冲突吗?我认为并没有冲突。要帮助教师和学生,我们就要观察,就要理解,就要想办法,就要置身其中,去检验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这是更加深入和有实效的研究。我认为,在课堂上,我们的研究对象不能单一,我们不要以为只有研究授课教师才是研究,研究学生、研究自己就不是研究。应该说,研究自己才是更有意义的研究,这也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和专门做研究的研究者之间的区别——我们要研究自己,要学会教学。还有,我们一定不要有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一个聪明人能够在做事时把前后左右都兼顾到,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总之,我们走进教室,千万不要只扮演一个角色,单一的角色可以让机器来扮演。

附带也说一说,我们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太单一,我们观察别人的课,不要以为他一直就只采用这一种教学模式;也不要希望用一种教学模式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适合它的特殊情境。对于他人的教学,我们要更多地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评判。

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需要把握帮助学生的时机和程度,不能喧宾夺主,抢了授课教师的“镜头”和“风光”,让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你身上,特别是授课教师在做讲解的时候,我们不要有太多动作。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陈大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11月出版。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