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选用生活素材,要“真实”,但不能太“老实”

2023/7/31 14:24:03  阅读:44 发布者:

很多小朋友都害怕写作文,甚至达到了谈“作”色变的程度。出现这样的局面,罪魁祸首并非缺乏写作方法,而是没有合适的素材。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要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这话一点不错,但很多时候,我们选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还是会被老师判定为不切实际、未扣中心,甚至与习作的要求背道而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没有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

生活资源丰富多样,很多学生在同一个区域生活、在同一所学校交往、在同一间教室学习,有很多的生活经历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都拥有众多交叉、融合的生活素材。不少学生将这一类素材搬进习作中,就像是对生活场景的视频再现,原本是什么,就原封不动地写出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无法发挥生活真实素材的作用。

事实上,源自于生活的真实素材不能原封不动地搬进作文,就像烹饪菜肴,必要的改刀、调味不能少,这就需要对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通过适当的取舍、调整、提炼和整合,才能真正为我所用,让素材的价值更典型、更强烈、更鲜明。

动态延展

生活中真实经历的见闻,作为文章的素材往往只是整个事态的某一个过程或者场景,直接套用,难免会陷入到平庸之境。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妨开启自己的联想,进一步设想如此发展下去的结局,就会涌现出更多丰富而新鲜的资源。

来看一个例子,很多的学生都会在作文中写到这样的素材:自己和某一位同学很要好,但由于家庭的原因,这位同学要转学了,他们互赠礼物后难过地分别了。

这件事情或许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的确符合作文“写生活中真人真事”的基本要求,但事情过于普通,自然也就缺乏了感染力,更难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面对这样的素材,我们应该怎么加工呢?

不妨将这个故事继续发展下去,从而衍生出更多的结局:

比如:

双休日,组织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一起去看望这位同学,一起聊聊他(她)在新学校的生活,一起玩耍,叙旧日情谊;

也可以写写他因为某次活动,重新回到学校的情景,重点关注这位同学的表现以及同学们的反应;

可以写写自己在公园、商场或者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与这位同学的一次偶遇,偶然性蕴藏着丰富的不可确定因素,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一定包含了值得写的元素……

很多源自于生活的真实素材,都是司空见惯的,读者往往并不感兴趣。如果运用发展的眼光,将生活中与此相关的后续素材呈现出来,就能获取更多意想不到的资源。

所以,我们选择和确定素材,不能断章取义地择取其中一段,而要以动态的视野来延伸生活素材,让读者随着事情发展的波折一起思考,一起感知,原本普通的素材才能变得鲜活起来,作文也就更有新意,更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了。

增设背景

如果说上面延展结局的方法,关注的是素材后续发展的话,这里的背景设置则更多的关注生活素材本身,是紧扣事情发展的起因和过程中进行智慧调整和处理。

这就像绘制美术作品一样,同样的图案和形态,一旦增设了打底的背景,就能起到脱胎换骨的妙用。

同样的道理,生活中的真实素材也需要背景的加持,才能让内容更加充实,人物更加鲜明而立体。

再举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例子:写一位同学捡到了一个钱包,然后主动等待,交还给了失主。

这样的素材形式,呈现的就是第一个故事框架,不仅素材雷同,而且很多学生的写作方法也很单一,写出来的自然是一篇毫无新意的平庸之作,甚至还会触发读者的厌烦情绪。

同样还是运用这个素材,如果为其增设相应的故事背景,就会形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表达效果。

比如这位同学是在什么情况下捡到钱包的?

别小看这一点?这就是整个故事的背景资源,对于烘托情节发展的矛盾、刻画人物品质,都具有重要的衬托作用。

可以设置人为的相关背景。比如:

上学要迟到了,但想到丢失钱包的失主一定非常焦急,这位同学一直在等待,来到学校之后,还被老师批评了;

这位同学非常想买一个玩具,正好捡到了一个钱包,在两难选择之下,还是决定等待失主,将钱包原封不动地归还;

甚至还可以设想,是在自己钱包丢了或者被偷的情况下捡到了这个钱包……

也可以设置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背景。比如:

狂风暴雨、严寒酷暑、夜幕降临……

两种形式的背景,让原本波澜不惊的素材形成了道德与私利之间的情感较量,不仅具有鲜明的十足张力,也赋予了素材以更多样、更立体的写作视角,让作文变得更加详实、鲜活、具体。

资源整合

选择生活中的真实素材,绝不是对刻板地遵从。一层不变、循规蹈矩,就无法构建出最佳的素材资源。

依托真实生活,根据表达的真实需要,可以将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下的零散素材聚合、融通,糅合进同一篇文章之中。

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素材的典型性和说服力,对于展现作文的表达主题具有重要的促进性作用。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融合:

其一,融合时间。即将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段里发生的事情或者具体言行,集中性整合在同一个时间段里;

其二,人物整合。即将众多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全部集中性地聚集在一个人物身上;

其三,冲突整合。即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原本并没有明显内在关联的事物融合在一起,增强素材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我们仍旧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些素材为例。

比如一位同学关注学校的保安,发现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一位小朋友上学忘带文具盒,家长帮忙送到学校,可保安怎么都不放家长进来,哪怕到最后,发生了冲突,保安仍旧坚守原则,没有让家长进入校园;

第二件:一位小朋友因为在家里玩耍腿摔骨折了,需要家长推着轮椅送孩子上学,这位保安不仅爽快地让家长进来了,还帮着一起抬轮椅上了三楼。

这两件事情都出自保安一人,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生的。如果这两个素材单独成文,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保安的特点,但人物形象必然是单一的。

如果细加考量,我们就不难发现,除了主人公是同一个人之外,这两件事情的本质也是相同的,都围绕着“放不放人进入校园”,但面对不同的情况,保安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时间整合和冲突整合的方式,将这两件素材聚合起来,以形成素材之间的落差对比,便于读者对比保安针对不同情况做出的不同选择,从中感受其忠于职守但又通情达理的形象特点。

由此学生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基于表达需要的素材整合,可以化零为整,借助素材之间的联系和呼应,展现出更加新奇且感人的表达力量。

调整细节

由于很多学生缺乏细节再现的意识和能力,他们选用的素材往往以整体轮廓的方式呈现,读者只能把握其本框架,而对于具体的内容其实并不甚了解。

这种稀里糊涂的运用,只能给人以“囫囵吞枣”式的糊涂感。

比如我们学习过的课文《摔跤》,着重描写了小嘎子与小胖墩打架的过程。如果只是简单地介绍,不仅不能展现小胖墩身手不凡、小嘎子聪明灵活的特点,几乎连整个摔跤的过程,都无法再现。

一方面,我们需要尊重素材的原本样貌,将描写的触角伸向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等不同的细节维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对细节内容进行智慧的调整。

还以捡到钱包、交还失主这个素材为例,除了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核查失主身份、最后道谢离开等基本细节之外,还可以调整一些细节维度。

比如失主在感谢之余,还提出要赠送感谢酬金,这就是细节上的一次小小反转。

针对这一细节再进行一番“言语交锋”,不仅增强了事情发展的趣味性,同时对于展现这位同学拾金不昧的特点,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真正写作的高手,要善于尊重生活,尊重素材,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真实的素材,同时还需要对其中的一些细节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得习作更具思想性,形成不同凡响的表达效果。

素材需要真实,但同样呼吁加工和处理。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在精心选择典型素材的基础上,学会根据素材的具体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扩展素材对于凸显中心的表达作用,提升自己选择素材、加工素材、运用素材的能力。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