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为中心,让课堂“深”处见风景

2023/5/25 9:47:25  阅读:46 发布者: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享有着特殊的话语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课堂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当中。语文作为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回到课堂中心,彰显他们自己的情感、智慧和创造呢?

一、深情投入

深度学习就是一种沉浸其中、悠然忘我的“乐学”过程。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专注于自己的讲解,导致“一言堂”。学生在课堂上明显处于一种“弱我”的状态,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更谈不上“乐学”。语文是一门生动有趣、情感丰沛的人文学科,它需要学生激情投入,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教师应结合文本特点进行精当的设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乐学。唯有焕发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习动机、激活内在需要,让学生真情投入。孙双金老师曾这样形容课堂上的学生:“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热情专注、情绪高涨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相遇,学生的成长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因此,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还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生命的积极因素去陶染学生的生命,用激情唤起激情,用智慧点燃智慧。一位老师执教《草原》,声情并茂地范读把学生带入了草原的意境,情不自禁地想要写诗来赞美它。老师灵机一动,顺势而为,他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想象草原的风光到底有什么值得赞美,试着写一写这首诗。学生情绪高涨,马上行动起来,投入到紧张而快乐的学习中,这样的课堂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深刻体验

学习是学生认知、情感、思维、意志高度统整和参与的过程,它指向学生的获得和体验。传统教学教师传授和灌输,学生学习停留在识记和机械训练,这样的学习,知识作为符号难以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共鸣和振动。当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之后,他们才会学得有趣、学得扎实,而且更有成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打破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消除客观环境对学生的身体约束,实现“具身学习”。

优秀的文本是作者独有的生活经历与独特的精神领悟相结合产生的结晶,文本中思想内涵与情感表达都是充满个性特质的“这一个”。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充分的感知和体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与情感认同,让他们在文本学习中产生深刻的体验。茅盾先生的作品《天窗》记叙的是天窗带给他不一般的享受,在下大雨的日子,在漆黑的夜晚,天窗让人的想象锐利,让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更重要的是带给人慰藉。“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成了唯一的慰藉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在阅读交流中体会到:在下雨的日子,被关在家里,只有从天窗去感受雨点乱跳,去感受带子似的闪电,去感受这风这雨是怎样扫荡这世界。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是通过天窗,从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的星、无数的云彩。从玻璃上掠过的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或者是猫头鹰,感受到夜的美丽与神奇。这样的天窗就成了“我”在雨天和黑夜唯一的慰藉。

一位老师的教学不止这些。他问:“那在你过去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过不开心不高兴的时候,或者很无聊的时候,这时候是什么带给你慰藉呢?”学生讨论开了:有的说,星期天在家里,当我做完作业很无聊的时候,看童话书带给我慰藉。有的说,期中考试没考好,姐姐带我去游乐场玩,这带给我慰藉。有的说,我在平时学习很忙,作业很多的时候,我拉一会儿二胡这给我带来了慰藉……老师说:“是啊,虽然你们现在年纪还小,但在生活中已经开始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时候能带给快乐和享受的,就是慰藉。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验再来读读课文。”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语文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教师理应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积极实践、用心体悟。这样才能将符号化知识打开,将静态知识激活,促使学生全身心体验知识本身蕴含的内涵和意义。

三、深度对话

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推进教学流程的重要形式。但在大多数的课堂中,对话流于形式,教师的提问简单浅显,基本上是“是不是”“对不对”“什么是什么”这一类缺乏思维含量的伪问题,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真正的对话至少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问题有挑战性。教师的提问应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设置,不能过深,也不能太浅。要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乐于解决问题。二是话题有情境性。情境中富含丰富的形象感染、真切的情感体验,能有效促成学生对语像的构建、语义的理解、语情的体会。三是互动的层次性。课堂中的对话力求波浪式推进、螺旋式上升。通过系列问题一步步诱导学生钻研文本,从而领会文本主题、体会思想感情。

王崧舟老师执教《草船借箭》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引出问题:“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围绕这个涵盖全文的问题,学生沉浸到课文之中,就有了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一位学生发言说:“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肯定会想到周瑜想陷害他,依据是课文中写到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肯定不怀好意。”另一位学生说:“我认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前会想到三天后必有大雾。依据是‘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借箭成功的结果来看,诸葛亮对天气情况肯定是了如指掌。”又有一位学生说:“诸葛亮会想到鲁肃一定会借船给他。课文中说鲁肃是私自做这件事的,说明鲁肃没有把借船的事报告周瑜。‘照诸葛亮说的’,‘等候诸葛亮调度’说明鲁肃是值得信赖的人。”

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也没有对文本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图解分析,而是紧扣“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课文的各个角落。这样学生就依据教师的问题与文本产生了深度的对话,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了。

四、深入探究

真实的学习是深层次学习过程,是个体主动探究和深度反思的过程。深入探究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评价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优化认知方式,理解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实质上,就是强调思维品质地培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蒋军晶老师教学《生命的药方》时考虑到,正常情况下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比如明知道有危险,艾迪为什么还要和德诺在一起呢?艾迪知道所做的一切可能都没用,为什么还要坚持为德诺找药呢?等等。虽然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感受纯真的友谊,但蒋老师意识到,这篇文章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友谊”的故事,因此不能让学生的目光聚焦在艾迪身上。蒋老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德诺,看看他的言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在认真研读探究后,终于提出了有价值的一些问题:①德诺知道这些花草熬出来的药也没什么用,可他为什么还要喝呢?②德诺心里清楚,他们到不了新奥尔良,他为什么愿意和艾迪踏上漫长艰辛的寻医之路呢?③一般的病人,最怕听到“死”字,但德诺为什么还答应玩装死的游戏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课文,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了超越生死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这两个孩子对生命的美好渴望和追求,以及乐观面对生命的真挚情怀。

五、深化合作

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的根本需求。良好的团队合作能促进彼此间团结协作,迎接未来的挑战,最大限度地取得成功。当代学习者必须具备四种学习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合作中,相互之间的交流、研讨、分享,有着独立学习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合作学习是当前积极倡导的课堂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如何组织才能取得实效?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以往小组合作学习的窠臼,创新组织形式,有效推进深度学习。过去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合作意愿不强,组内分工不明,要么是一言堂,要么是自说自话,组员之间缺少研讨交流和反思改进,合作的效益没有彰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建构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分工,组长、主持人、记录员各负其责,这样就能提高学习效率。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往往通过活动与交往以及社会互动才能实现持续地深度学习。因为知识的社会共享性特征,异质性的学习共同体更有助于形成最近发展区,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