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关注中学艺术课程特点 实践课程单元建构:以高三“敦煌”单元设计为例

2023/5/24 17:56:35  阅读:42 发布者:

【摘 要】本文以高三艺术课程“敦煌”单元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凸显艺术的人文特点,加强各艺术门类的联系,实现单元整体构建。

【关键词】艺术课程  敦煌  单元建构

1998年上海市正式启动二期课改,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进行分合一体的整体设计,从中学八年级到十二年级,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开设中学艺术课程。其中初中八、九年级开展以音乐、美术为切入点的综合课程(即所谓的小综合),高中阶段则开展艺术综合课程(即所谓的大综合)。在艺术课程中,强调重视艺术课程的整体价值,在关注各艺术形式独特的审美实践和体验的同时,更加强调艺术的人文特点和文化内涵。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课程强调整体性和关联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整体性是指以整体观念认识艺术,整合艺术信息,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从单向思维转向整体思维,从单科知识的学习转向综合能力的提高。关联性是指各艺术门类既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又有相互之间的共性联系;学生通过探究各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超越简单的形式叠加,认识艺术的真谛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20203月初,上海市教委推出系列“空中课堂”,基于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和教材,本文从“空中课堂”教学入手,以高三年级“敦煌”的单元设计为例,论述艺术课程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单元概要

本单元主题为“敦煌艺术大漠瑰宝”。主要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的视角,以敦煌为范例,认识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探究人类如何运用艺术语言表现社会生活;能从壁画中,感知各艺术门类艺术语言的表现和韵味,探究其节奏的相同之处,理解敦煌壁画中所蕴涵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以及符号象征的文化意义。本单元安排8课时。

(二)单元教材与教法分析

1.教学材料结构

第一课:敦煌石窟的营建。范例赏析:能举例说明构成敦煌壁画形式美的艺术语言特征和形式法则。创意表达:尝试对方形纸盒进行变化表现,制作简单模型(长作业)。审美品评:能欣赏敦煌石窟艺术,积极参加艺术学习活动。文化理解:能从历史文化情境中鉴赏各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形成初步理解。拓展研究:思考论题——为什么有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第二课:敦煌石窟艺术风格和内容。范例赏析:能举例说明盛唐时期敦煌壁画艺术风格的特征。创意表达:尝试对教材中出现的人物范例进行摹写。审美情趣:能欣赏敦煌壁画,积极参加艺术学习活动。文化理解:能从历史文化情境中鉴赏各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形成初步理解。拓展研究:思考论题——敦煌石窟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第三课:敦煌壁画中的音乐密码。范例赏析:认识并了解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形式,知道其与器乐发展的相关性。创意表达:能以某一乐器为切入点,从壁画素材中寻找其前世今生。审美情趣:了解敦煌文化,认识其具有的审美价值。文化理解: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拓展研究:选择一件感兴趣的乐器,通过壁画研究,整理出乐器发展线路图。

第四课:飞天与敦煌乐舞。范例赏析:认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理解飞天与敦煌的关系。创意表达:尝试舞蹈造型的体验与感受。审美情趣:在体验中,理解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文化理解:在相关情境体验中,认识其具有的审美价值,并能做出相应的阐释。拓展研究:通过对限定主题的研究,寻找壁画中的历史知识。

第五课:敦煌壁画的题材。范例赏析:能举例说明早期敦煌壁画的艺术语言特征。创意表达:尝试对教材中出现的人物范例进行摹写。审美情趣:能欣赏早期敦煌壁画,参加艺术学习活动,培养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文化理解:能从历史文化情境中鉴赏各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形成理解。拓展研究:补充资料,思考论题——敦煌石窟艺术的分类。

第六课:敦煌壁画的绘制及其他。范例赏析:了解敦煌壁画特点,能举例说明壁画色彩变色的原因。创意表达:能对方形纸盒进行变化表现,制作建筑模型(长作业)。审美情趣:能欣赏各时期的敦煌壁画,参加艺术学习活动,培养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文化理解:能从历史文化情境中鉴赏各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形成理解。拓展研究:议题——如果敦煌藏经洞是你发现的,你准备怎么做?

第七课:世界遗产。范例赏析:能认识敦煌艺术对世界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研究者们在文化传承和保护中艰辛的付出。创意表达:结合范例分析,知道其研究的过程,尝试表达。审美情趣:在参与体验中知道敦煌面临的问题,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文化理解:在综合感受敦煌艺术的过程中,理解敦煌人的精神和付出,并对文化传承形成自己的判断和价值理解。拓展研究:议题——理解敦煌人的精神,并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

第八课:丝绸之路。范例赏析:在对敦煌艺术有较为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理解丝绸之路对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创意表达:结合范例,理解艺术形式与主题内涵的关联和表达路径。审美情趣: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思考和理解如何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提升情趣。文化理解:在体验与讨论中,归纳艺术的情感表达与文化的关联,阐述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拓展研究:模仿范例的思考和表现路径,完成以“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为主题的艺术项目呈现的思考。

2.单元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师通过单元情境创设,组织艺术感知和体验活动,选择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让学生从造型、线条、色彩等不同角度感知壁画所反映的对生活的表现,以及在壁画中蕴藏的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与意义。

(三)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1.学情分析

本单元针对全上海的学生,以录播课的形式进行,预设的学生水平为上海市高三学生的平均值,即经过高中前两年的学习,有初步的艺术知识积累和一定的艺术学习方法体验;能知道不同门类艺术形式的基本语汇。但考虑到各个学校有一定差异,且通常高三开设艺术课的学校不多,因此在教学目标预设上不做过难、过深的设定。

首先,本单元主题为敦煌,教学内容多且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距离比较遥远,感兴趣的学生不会太多,因此我们除了在目标设定中要充分考虑学情外,还要考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尽可能从兴趣出发,关注与学生现有生活的结合。其次,由于“空中课堂”的条件限制,教师无法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教学形式比较受局限。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进行研究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并通过对教师的范例进行分析,掌握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思维。再次,在网络教学时,学生有可能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也无法看到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通过作品和巧设教学环节增加吸引力。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单元教学目标

1)在对敦煌壁画的感知体验中,关联不同艺术门类,包括绘画、彩塑、音乐、舞蹈等,理解壁画在不同艺术门类中体现的艺术特点。(2)以壁画研究为线索,理解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收集,尝试不同的体验途径,在了解敦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信息的收集整合能力;尝试结合所学内容,对敦煌的文化保护和传承进行有主题的创意表达,开展文化推广活动。(3)通过多感官体验,在感知艺术语言魅力的基础上,获得审美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审美情趣。(4)参与以敦煌和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感知、实践、拓展体验活动,理解作品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同艺术的差异性和一致性,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在体验与研究的过程中,归纳敦煌中蕴藏的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3.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从壁画中理解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单元教学难点:理解敦煌艺术产生过程中艺术门类的关联性;对传统文化有认同并思考怎样推广。

(四)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略)

(五)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

1.单元作业目标

教师结合单元内容,通过作业设计,使学生能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模仿创作过程与方法,进行主题创意构思,并理解艺术与生活、与文化的关联。

2.单元作业内容与要求

单元作业:尝试模仿范例的思考和表现路径,完成以“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为主题的艺术项目呈现的思考。作业要求: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艺术门类;思考活动的主题深化和活动流程;根据主题设计logo,并用语言表述设计构思;安排艺术项目内容,思考其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通过语言阐述或思维导图交流构思。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现场呈现,思考对该活动的推广准备从哪几个途径完成,并简要表述。

3.单元作业评价标准

水平1:能完成其中1~2项内容,有合作意识。水平2:能完成至少3项内容,形成初步方案,体现团队合作。水平3:能完整呈现主题、形式与过程,有创意和设想,阐述过程合理丰富。

教学反思

(一)在实践中理解艺术课程的整体性

上海的艺术课程自1998年开始,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在此过程中,从简单的音乐+美术,到以单元构建整合不同门类,逐步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学科。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艺术教师们以审美性、实践性、综合性和人文性为基本特点,开展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的课程资源整合,并通过教学手段的研究,体现单元学习的层次性和完整性。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艺术课程这一综合课程的门类之间的壁垒被打通了,可以通过艺术感知,把相通的艺术语言和结构加以提炼,形成艺术通感;可以通过不同艺术门类所共同需要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借助于多样的课堂形式加以呈现;可以通过对人文主题的共同探索和对文化的价值判断,从不同门类加以解读。这使得艺术课程的整体性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呈现。基于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看到,艺术课程中通感形成是非常重要的。通感,原是心理学的概念,是一种心理现象,也称“感觉移借”或“感觉变换”。艺术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借鉴这一概念,形成不同艺术门类在作品表现上的相似性或连接点,从而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在理解作品的同时,对连接点的敏感性构成多向思维或关联思维。

艺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审美导向,无论是从音乐、美术的切入,还是各艺术门类的体验,都以审美和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学生通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有效关联,强化艺术感知和艺术语汇,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思维与审美的一致性。通过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使过去惯有的课堂模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综合课程的研究和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在单元设计中体现艺术课程的关联性

从课程标准对关联性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是基于整体性基础之上形成的。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艺术课程所包含的各艺术门类既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又有彼此之间的共性联系。由此,教师可以从门类之间的各种关联着手,在理解彼此之间产生连接的基础上,进而结合课程特点,思考在课堂实践过程中的有效落实。

2010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推进研究“单元教学”,为艺术课程的深化研究提供了有实质进展的操作途径。通过单元设计,以人文主题为内核,教师可以开展教学资源和内容的有效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突破了简单的门类相加;通过单元活动、课时活动、单元评价和作业等各种教学环节,整合了各门类之间连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样有效的关联,为艺术思维的整体性和多向关联思维提供了更好的途径。艺术课程的关联性侧重于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通过探究各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超越简单的形式叠加,认识艺术的真谛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本文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010A刊,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