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项目化学习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数学节+光盘行动”项目化学习活动为例

2023/5/24 17:53:32  阅读:45 发布者:

【摘 要】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基于项目任务,聚焦学生体验与表达的学习。在项目化学习中,围绕“光盘行动”这一话题,学生在经历“提出驱动性问题、梳理建构学科知识、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合作汇报研究历程”的过程中,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培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光盘行动  项目化学习  学习素养

一、案例概述

有一名学生写信向校长反映学校午餐时同学们浪费现象严重,希望同学们能节粮,避免浪费,以响应“光盘行动”。此时适逢我校数学节即将开幕,数学教师们商议后觉得可以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针对在校午餐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与数据分析,找到解决浪费粮食现象的对策。由此,我校设计了相应的驱动性问题,开展“数学节+光盘行动”项目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数学运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提升关爱社会的责任意识及公民素养。

二、案例呈现

第一阶段:入项,提出驱动性问题

有学生给校长写信反映学校午餐时同学们浪费现象严重,这一情况是否属实?到底学校内午餐的浪费情况有多严重?如果情况属实,造成浪费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怎样帮助学校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阶段:梳理建构学科知识

数学组教师依据驱动性问题,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梳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及难点,并进行指导。

一年级:数一数、11~20的数、十几就是十和几。

二年级:5的乘法、统计表初步、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条形统计图,一位数与两、三位数相乘。

四年级:条形统计图、克与千克、乘数计算。

五年级:条形统计图、小数乘除法、克与千克。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探究一:调查午餐浪费情况

活动一:记一记,一周光盘人数

不同年级学生结合已有数学知识,统计一周内光盘人数情况。一、二年级学生运用计数的方法,三至五年级学生则是通过统计图的形式来反映午餐浪费情况。

活动二:称一称,剩余饭菜重量

在某一天中午动员各班称一称剩余饭菜的重量,让学生通过数据感受到浪费的严重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理解,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会习得新的知识,继而运用新知去修正自己之前的结果。例如,一组学生用弹簧秤称重,由于称重时,所用电子弹簧秤的单位是“千克”,所以提出了问题:“1千克剩余饭菜用升作为单位是多少?”“1千克剩余饭菜是否就是1升呢?”这时教师提醒他们可以到网上查找,于是就引发了这一段研讨。

1:如果能把240升垃圾箱中的厨余垃圾称一称,就可以知道相当于多少千克了。我是这样操作的,用100毫升的养乐多空瓶,装满大米(生),然后称重所装的大米,得出约104克,再称出空瓶质量18克,用104-18=86克,得出100毫升大约等于86克,推算出1=0.86千克。

2:我们发现生大米和平时的剩余饭菜在密度上有一定差距,这样得出的数据可能误差比较大。

3:用容量3升的垃圾袋,装满家里厨房的厨余湿垃圾,然后用弹簧秤称重,质量接近3千克,所以推算出1=1千克。

活动三:算一算,厨余支出费用

剩余饭菜学校如何处理?这是学生从未想到过的。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询问了后勤教师,了解到这些剩余饭菜是按桶计算,由学校支出处理费用。高年级学生通过计算自己班级一天的支出费用,估算一周、一个学期、一年的支出费用乃至整个学校一年的支出费用。

探究二:调查午餐浪费原因

活动一:自主讨论,设计问卷

学生在教师的支持鼓励下,各班先自行设计问卷,汇总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形成全校统一问卷,并通过“电脑问卷星”来实施操作。

活动二:收集信息,分析原因

经统计后,学生得到调查结果:有24.4%学生剩饭多过剩菜;有51.12%的学生剩菜多过剩饭;有24.48%的学生剩菜剩饭一样多。其中,剩余饭菜的原因占前几位的有不合胃口(73.46%);量太多了(46.17);身体不适,暂不能吃(8.22%);加的饭量太大(6.73%);过敏(5.42%);饭菜不卫生(4.3%)等。

探究三:如何解决午餐浪费问题

针对问卷中较为集中的问题,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一个现象,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问题解决的对策。针对很多学生挑食的原因,学生设计了健康饮食宣传语张贴在校园走廊内,还提议学校邀请营养学专家开设讲座;针对食堂提供的饭菜不可口的原因,学生找食堂负责人沟通,希望主食的形式再丰富些;针对学生胃口有大小的问题,学生建议食堂在盛饭时实行大小饭盒。

第四阶段:出项,学生合作汇报研究历程

我校组织召开项目成果发布会,结合学生递交的研究报告,在三至五年级中各推选1~2个小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汇报。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所想、所做及所获进行了梳理,在成果汇报会上大胆地交流了自己的学习历程及研究成果,然后根据活动初制订的评价表进行自评、同学互评及教师评价。

三、案例分析

“数学节+光盘行动”项目化学习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引导学生亲历项目的学习与思考、表达与展示、评价与反思的完整过程。

(一)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成长体现在哪里

1.数据分析能力。学生通过对一周班级光盘人数的统计,制成条形统计图,了解班级及学校未光盘人数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通过未光盘原因问卷,分析未光盘原因,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从数据的获取、数据处理到数据分析,这些都为数据分析思维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2.应用意识。本次项目化学习是以现实的问题为导向,以真实有意义的任务为驱动,实现学生在“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以数学课程为基础,整合语文、道法、信息技术多种学科,将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进而培养了应用意识,使学习真正发生。

3.社会责任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学校节粮氛围浓厚。从原先的午餐随意吃剩,无所顾忌,到如今尽量吃完,相互提醒,可见学生的“光盘”意识逐渐增强。在活动后期,我们通过再次调查,发现全校光盘人数大幅增加,每天的剩余饭菜量明显减少。此外,本次项目化学习无形中带动了各自家庭一起参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

(二)教师在项目化学习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1.项目主体的驱动者。整个项目的设计与驱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团队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评估与预测,教师作为项目的驱动者必须具有极强的教学专业性。在本次“光盘行动”的调查、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们运用各自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呈现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体现了学生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真实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2.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整个项目化活动开展中会不断产生疑惑,这时教师的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指导,让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实效。在学生遇到“1千克剩余菜饭用升作为单位是多少”“1千克剩余饭菜是否就是1升”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小样本的实验取得标准,再来推算。学生得到启发后进入了后续的研究。可见,教师的及时干预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向更深领域探究,也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问题解决的评价者。在项目化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通过参与团队学习成果展示与提供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项目解决过程的反馈及成果的评估,进而促进学习活动得到后续的价值提升。及时的评价能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对后续活动起到促进的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适时调整方案,改变策略或改进不足,确保后续活动的高效。※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3(8).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17AB《课程教学新变革专辑》,作者单位系上海市虹口区广灵路小学)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