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郝景鹏:开掘独特视角 达成深度探究--以《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为例

2023/5/24 17:45:36  阅读:58 发布者:

【摘 要】史传(史论)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五代史伶官传序》虽属短章,却思想深邃。开展教学活动,应重在开掘独特的视角,达到深度领悟的目的。引导学生列举后唐庄宗“大事年表”,可以体认历史“盛衰之理”;考察标点符号的运用,可以感受文章充沛之气;关注对举性词句的运用,领略文章的语言风采。借助独特视角,作深度探究,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独特视角  深度探究

学情分析

开展《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教学,是在高二下学期。对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理念和实施措施,学生已有较多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单元任务群的概念也已有了深入的了解。关于历史兴衰之理探讨的诗文,学生也接触了不少,比如《阿房宫赋》《过秦论》等。欧阳修作为诗文大家,学生也多有接触。学习这篇史论,难度不算太大,作者的史识、文章的笔法,学生不难领会。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更深的层面上开展探究,从而进一步认识文章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文本分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被安排在《选择性必修(中)》的第三单元。本单元由两篇史传文(《史记》之《屈原列传》和《汉书》之《苏武传》)和两篇史论(贾谊之《过秦论》与本文)组成。《五代史伶官传序》源出于欧阳修、宋祁的《新五代史》,是为《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它着力探究盛衰兴亡之理,又是一篇地地道道的史论。

为什么要学习史传和史论文章?为的是更好地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领悟历史真谛。家国兴亡自有其内在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期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在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探究过程中,增长人生的智慧,这对学生来说是极有意义的。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种观点并非欧阳修的创见,但当它和历史文本勾连在一起,特别具有警醒意义。后唐庄宗的悲剧,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又一则鲜活之例。《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史论,并不是纯粹的事理阐述,它还融入了作者的忧患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情怀和担当,在字里行间细细寻绎,能够读懂作者的用心。

教学目标

1.感受本文充沛的情感,深入理解本文所阐述的事理。

2.欣赏本文灵活多变的写法,领略文章大家的风采。

教学设计

如何解读文本,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是整个教学活动思考的重心。为此,我引导学生关注三个视角,力求小切入,深挖掘,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视角一:借助“大事年表”,窥探历史真谛

欧阳修堪称史学大家,在“二十四史”中,欧阳修留下两部著作:《新唐书》(与宋祁合撰)和《新五代史》。

史学家要同时具备史才、史学和史识。三者之中,史识又最为重要。可以说,欧阳修的记述,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夫子自道”。今天我们解读《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欧阳修的“史识”。史论价值的高下取决于作者见解的高下。如何认识欧阳修的观点?如何寻找一个巧妙的视角进入文本。我发现,课后注释中有大量的史料,用好史料,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于是,我提出让学生根据课后注释(再适当地补充一些材料),制作一份后唐庄宗的“大事年表”。

经过一番整合,后唐庄宗“大事年表”列举如下:88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出生;908年,其父晋王李克用卒,李存勖继位。913年,刘仁恭父子被杀,李存勖灭燕。923年,梁末帝朱友贞自杀,李存勖灭梁,建立后唐。926年,叛军作乱,李存勖被乱箭射死,后唐灭亡。

教师归纳:李存勖打江山用了15年,坐江山只有3年。

学生思考并讨论:“大事年表”的一连串数字,说明了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之前《过秦论》一文所涉及的数字: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变法,秦开始强大;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历时140年(如果从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算起,超过400年;如果再上溯到秦的开国者非子,超过600年),公元前206年,项羽杀死子婴,秦灭。秦王朝历时15年。

教师归纳:秦始皇本意“子孙帝王万世为业”,可是只有15年时间就落了个暴亡的结局。对比秦和后唐的命运,数字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结论?结合文本来作探究。

通过文本可以得知,欧阳修得出的结论有:(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4)《书》曰:“满招损,谦得益。”(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多因一果,欧阳修借助史实,从不同侧面表达出他对于历史的认知。这种源于对历史的深刻观察,是一种洞见。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如何提供一个恰切的视角,让学生深入探究的过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水到渠成的。

视角二:从标点入手,感受文章的“气”

清代学者沈德潜说:“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抑扬顿挫,关乎文章的气韵,关乎文章的情感表达。虽然古人只讲句读,没有今天反复的标点符号。但从另一面看,今天标点古文,当然是依据作者文意的表达,特别是句末标点的运用,往往能够反映作者气韵流动的痕迹。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探究的视角,从句末标点的运用来考察作者情感的表达。

经过学生的梳理归纳,三种句末标点的使用情况如下:句号8处;问号3处;感叹号5处。

学生集体分析讨论三种句末标点的表达效果。

8处句号:第一自然段1处,第二自然段4处,第三自然段2处,第四自然段1处。

思考结论:不难发现,句号的运用多与叙事、陈述有关。第二段的体现较为明显,主要叙述李存勖征战天下、获取政权的过程。作者客观、冷静且又简洁地讲述历史进程。

3处问号:(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思考结论:共同点是皆属反问,气势夺人。强烈的语气,彰显作者愤激的情感。后唐庄宗的人生悲喜剧,皆是自作自受,不怨天,不怨地,一切都是人祸。得失无所谓难易,所有的责任都在人自身。况且,后唐庄宗的悲剧并非个例。如果后人不吸取教训,这种悲剧还会不断上演。欧阳修是在警告那些不觉悟的统治者,以史为鉴,不只是一句空话。看不清悲剧的根源,不能够见微知著,势必重蹈覆辙。三句感叹的话语,有情有理,振聋发聩。

5处感叹号:(1)呜呼!(2)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3)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思考结论:文章不是无情物,尤其是像欧阳修这样有大情怀、大担当的人。历史是无情的,但历史书写又是有情的。每一处感叹的背后,都是一颗滚烫的心在跃动。本文感情充沛,如大河奔决,不可阻遏。每一次喟叹都是情与理的融合。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本文见解深刻,气势充沛,做到了理与气的有机融合,借助句末标点这个细小的视角,让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磅礴之气。见微知著,斑中窥豹,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很好的思路。

视角三:从词句对举入手,欣赏语言风采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风神闲散,气势充沛,笔法奇崛,受到后世的称颂。如此华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阳修的语言锤炼。由于语言锤炼涉及的范围太大,无法借一篇文章或一节课来悉数列举。但如果能借助于某一方面,加深对语言的认知,也是有意义的。这篇文章出现了大量对举性的词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把这一特点提出来,让学生们加以探究。

学生们经过一番搜集整理,排列如下。

(一)名词对举

天命与人事: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损益:《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豪杰与伶人: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二)动词对举

得失:(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兴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逸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成败:抑本其成败之迹

(三)形容词对举

盛衰(壮衰):(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难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满和谦:《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大量对举性词句的出现,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经过一番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这种语言现象,一方面有助于表达充沛的情感、鲜明的态度,又一方面形成磅礴的气势,使文章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对举的本质是对比,盛衰、得失、成败、兴亡,这是对历史的高度概括;难和易、满和谦、忧劳和逸豫,这是生活态度的两极,掇置一处,更具有警醒意义。

小结

作为一篇史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早有定评。教学过程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是尝鼎一脔。况且,解读文章,也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堪为至理名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的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这种素养的形成又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环节。面对一篇史论,除了汲取历史智慧之外,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提升思维品质。而探究讲究方式方法,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强调视角的开掘,期望小中窥大、见微知著,这是我的用心所在。

专家点评:巧妙俱在取舍之间

郝景鹏老师学养深厚,为人谦和。他既有扎实的古典文史修养,又有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而尤为可贵的是,他总是以冷静的思考,审视过滤各种见解,从不夸张地故作惊人之语,立论平正,教风儒雅。这篇教学案例,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教学特色。

欧阳修是文史大家,他编《新唐书》,撰《新五代史》,新作何以胜过旧史?一是胜在文字干净洗练,二是胜在史识更为卓越。郝老师所设计的三个教学步骤,也正是从这两点入手。值得称道的是其设计的克制、精准和高效。

第一环节,借助“大事年表”,窥探历史真谛。设计的巧妙之处,一是在借用书上注释,既避免了游离课文兴师动众的浩大工程,又加深了学生上下比照精细阅读的习惯。补上对应的生卒年份,便于更好地归纳相应观点。二是在将作者的观点和具体的史实相互映衬,加深学生的理解。三是在联系单元内的《过秦论》,在比较中复习,同时总结阅读史论的方法。

第二和第三环节,深入文章肌理,通过标点和对句,赏析行文之妙,这也是常见的教学方法。而其设计的精心之处,体现在克制之上。关注标点,聚焦在三种句末标点,便于深入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行文,限制在对举的词句中。因为课文提纲挈领的观点,正是以对举形式表现出来的,抓住这点,正可品味全文的最大语言特色。

全篇设计的亮点,是通过构建教学的磁场,走进历史的现场。同时,在不经意间,自然地进行方法的传授和思考的催醒,目的指向清晰,操作流程规范。这样的教学计划可行而高效,便于学生落实和教师化用,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沈德潜.点评唐宋八大家古文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本文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23A刊,本文作者郝景鹏,上海市位育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曾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上海教育科研》等刊物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参与编撰《点读,邂逅古典大师》《行走中的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等著作,为上海市第二期“名师工程·陈军中学语文基地”学员、徐汇区教育系统语文学科带头人。点评人系上海市第八中学语文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沈红旗)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