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张志公:学好语文的三道关口

2023/5/24 14:54:49  阅读:62 发布者:

张志公(1918-1997),河北南皮人,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194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外语系。毕生致力于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以及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著有《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漫谈语文教学》《读写门径》《语法学习讲话》《汉语语法常识》《修辞概要》等,著作辑为《张志公文集》。

学好语文的三道关口

| 张志公

要语文基本上能通、够用,我觉得要过以下三个关口。

01

字关

“字”是学好汉语汉文的第一关。这是个大关。过不了这一关,提高语文程度很困难;过了这一关,提高就比较容易。

我们的汉字比较难学,数量大,得一个一个地去学,学一个算一个。要学多少个字才够用?一般估计,要五千来字。这个数字是有根据的。报社的排字房里,放在常用字架上的铅字,就有五六千个。当然其中不都是最常用的,最常用的大概有三千多个。就说三千多个吧,一个个地去学、认、记,这已经很不简单。每个字又往往有不止一种意义和用法。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里表示不同的意思,这种例子是举不胜举的。多而难,所以说字是一关。考察一下实际情况,凡是读书有困难,笔下文理不通的,十之八九是被这道关口拦住了——认得的字少,不够用;所认的字没弄清楚,不管用。另一方面,汉字有它的方便处。比如,一年十二个月,从一月一直到十二月,只要认识了一到十的数字,认识了“月”字,就能一个个地搭配上去,全都认识,而在西洋语文就不是这样,每个月有每个月的名称,十二个都是生字。又如,我们认识了个“张”字,就解决好些问题。姓张的张是它,纸张的张也是它,扩张的张还是它,等等。这也就是说,认识了几千个字,同时就解决了上万个词。所以,字这一关一旦过去,就会感到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古人对字的教育很重视,在这上面花很大力气,不是没有道理的。

要用很大力气来过字关,这是汉语汉字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映。这一关,过不去,不行;过去了,就有很大好处。

这一关怎么过呢?对字的教学,积极的一面要加强,不能单独依靠消极的纠正。过去,我们在消极方面做得多,老是纠正错别字,消灭错别字。但是,光靠纠正和消灭是不行的。在小学里,只念过“刻苦学习”,没有学过“克”字,不会把“刻苦”错写成“克苦”。等到学了“克服”这个词,又没学好,就会把“刻苦”写成了“克苦”。因此,随着认识的字的增多,写错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怎样才能消灭错别字呢?只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住所学的每个字。错别字不是单纯的写字问题,而是字的教学、词的教学、语言教学不健全的反映。有个高中学生把“一知半解”写成“一知半截”,怎么会产生这样的别字呢?原因就是在第一次接触到“一知半解”这个成语时,囫囵吞枣,没有弄懂。可以设想,他对文章里包含这个成语的句子,乃至与此有关的思想内容也没懂。这岂止是一个字的写法问题?

在过字关这个问题上,文(言)白(话)是相通的。文言文如果能学好,对学现代语的字大有帮助。从文字的角度来看,文白古今,继承性特别显著。现代语的许多双音词,里边的字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古义。如文言文中的“微”字有精细幽深的意思(《史记·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懂得了文言的“微”字,就能更确切地理解现代语中“微妙”“精微”这些词。又如古文中“存”字有安慰的意思,懂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现代语还在使用的“温存”。现在的中学生念文言文,往往是整句整句地囫囵吞下去,对字的理解不够确切。例如,《醉翁亭记》开头第一句是“环滁皆山也”。我叫一个学生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他说“滁州周围都是山”。我问他哪一个字的意思是“周围”,为什么“环滁”就是“滁州周围”,他回答不出。我再三启发,他还是说不出“环绕着滁州都是山”,这说明他对“环”字没有理解好。这种情形对于过字关是不利的,应当改变。

要过字关,对于字就不能简单从事,囫囵吞枣。但是也决不能离开课文去讲字。只要课文里必须讲的讲了,就已经足够了。当然,多讲了学生也接受不了。

要尽早地引导学生学着用字典,使他们对字典发生兴趣,养成用字典的习惯。这对于过字关是十分重要的,于学习语文有重大的意义。

02

句关

这里应该先说一下词汇。就掌握语言来说,词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掌握词汇的情况。目前许多中学生对词汇掌握得不够,不好,表现在阅读上是对词的理解不确切,表现在写作上是词不够用,用得不准确。在教学中,词处在字、句之间。前边说的过字关,离不开词的教学(不能丢下词去孤立地讲字);下边要说的过句关,也离不开词的教学(不能丢下词去抽象地讲句)。反过来说,讲一个词,一方面不能不讲构成这个词的字的读音、意义和写法,另一方面不能不讲这个词怎样用在句子里。换言之,解决词汇问题,一头要跟过字关统一起来,一头要跟过句关统一起来。因此,这里暂时不单独把词汇作为一关来讨论。

句子是个大关。很多学生读书的时候对句子的理解不清楚,作文的时候句子写不通。过句关,需要抓住重点。谈到句,自然就会联想到语法。事实上,就汉语而论,一句句子通不通,主要是逻辑思维的问题,是想的问题。平常作改病句练习,病句的病在什么地方?主要的病就在于没有想清楚。在一次测验中,有个学生写了这样的句子:“我根本表达不出自己的思想情况。”照语法的讲法,这是动宾不能配合——“表达……情况”不对。其实,这是事理不合,动宾不能配合是其后果,是思想没有搞清楚在语言文字上的表现。

我们学习本国语同外国人来学习我们的语言情况不同。比如外国人学汉语,对我们的量词感到不容易,什么一匹马、一头牛、一张纸、一支笔、一把扇子,等等,只能列个表来背。对我们本国人来说,学生从小在说话中就养成了习惯,不存在这个问题。研究汉语语法,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很有文章可做,而在语文教学中则不是重点。这就表明,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过句关,必须根据我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具体情况抓住重点,不能照着一般语法书不分主次地去教。

过句关,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条理,从语法方面来讲,主要得注意词的组织配合和虚词的运用。

前人好搞对对子,我们以前总以为那是为了学作诗。实际上,那正是在反反复复的训练字句的组织配合。比如,“红花”对“绿叶”,这两个都是用形容词加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水落”对“石出”,是句子对句子。四个字以上的,可以连复句都包括进去。对对子,这里边的毛病很多,但是前人千百年来抓住这个办法不放,不是没有道理的。这里面还有逻辑训练的因素。“飞禽”对“走兽”,两个都是由动词加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能对。但是,“飞禽”对“奔马”就不行,虽然“奔马”也是动词加名词的偏正结构,但在逻辑上概念的等级不同,对不起来。这里提一提这个古老的办法,并不是要提倡对对子,而是用这个来说明,抓组织配合是多少年来训练学生过句关的老传统,这一点对我们是有启发作用的。

过句关也应该更多地从积极方面着眼,加强训练,不能光是靠消极的改病句。讲课文时,不能让学生对文章里的句子囫囵吞枣,要让学生理解得透彻、确切,有点分析能力。

讲句子是否会妨碍讲课文?不会。只要不是讲得过于繁琐,不会妨碍讲课文,正相反,对学生理解课文是大有帮助的。例如,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章,第一段讲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过,把取得的成就作了概括。第二段一开头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从语法上来说,这是递进关系的句子。如果引导学生注意一下这个句子的结构,跟一般的陈述句(比如“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大的缺点的”)比较比较,一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说这是讲句子,可以;说这是讲文章,也可以。

从课文出发讲句子,可以把语法、修辞、逻辑联系起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这样几句:“……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有一位教师讲解这句时指出:黄蜂,用“肥胖”来说它的样子,用“伏”来说它的动作;叫天子,用“轻捷”来说它的样子,用“窜”来说它的动作——这是形容词和动词的配合,这样配合非常好,把景象写得准确而生动。我认为这样讲解,比分析一大通百草园如何好,鲁迅先生如何喜爱百草园,甚至从这里再生发出一套大道理来,对学生会更有帮助。

03

篇章关

中学生写文章,有时候意思很好,就是组织得不好,没有条理,没有很好地把思想表达出来。有时候又仿佛文思枯涩,干巴巴的几条筋,铺陈不开。谋篇布局,看来也是一道关口。

篇章,无非是思路的反映。思路,无非又是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过程。因此,必须帮助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事物,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决不能单纯从技巧方面来看篇章问题。

近来,接触了一些教学工作,感到有些教师在技巧上花的工夫太多。在初中一年级就大讲方法技巧,而不从帮助他们很好地观察事物入手,不从思路上来引导。有位老师讲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着重讲文章中的“我”和洋车夫的对比,讲怎样突出人物形象。结果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的事情:一群小学生周末去看电影,看到有个盲人要过马路,他们只觉得很好玩,并没想到怎样去帮助那个盲人。这时忽然有辆汽车疾驰而来,眼看要出事。在这紧急关头,幸好一位工人叔叔奔过去把那盲人抢救了过来。小学生们感到很惭愧。他们“觉得工人叔叔的背影渐渐高大起来”,他们“带着愉快的脚步来,却带着沉重的脚步走进电影院”。是不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呢?经了解,事实并不如此,他们当时也感到很着急,并没有“觉得很好玩”。这个学生所以要这样写,说是为了要对比,使工人叔叔的形象突出。这件事充分说明,过早过多地讲技巧,没有什么好处。

过篇章关的有效办法是指导学生多读些好文章。讲这些文章的时候,要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是怎样思考问题的,是怎样展开自己的思路的。不要纠缠在写法上,更不要好高骛远,不适当地去讲文艺创作的技巧。

(本文节选自《漫谈语文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