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处理课堂节奏(下)

2023/5/24 14:50:44  阅读:43 发布者:

语文教师如何处理课堂节奏(下)

起伏有致

第四条策略,起伏有致起就是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这叫起,甚至有高潮,高潮的时候有的时候是哈哈大笑,有的时候是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时候是压抑到不想说话,是沉默。总之这是起,伏相对于起而言,伏可能就显得比较平静,显得比较平淡,显得比较平缓。其实课堂教学的节奏应该是起起伏伏,起落有致,一味的起你这个课一味的高亢,情绪一味的高涨,给人的感觉是像打了鸡血针,那也不行,太过兴奋了不行,你这个课一味的只是伏,那么整个课太过沉闷也不行。所以好的课一定是起伏有致的。我们来看两种教学设计,看看他们在处理起伏有致的时候效果如何。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课,荷花很经典的一篇课文。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第一种设计是这样的,我们是拿其中一个片段来说明这个问题。那是在初读课文的时候,第一种设计是这样的,第一步,课文当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呈现出来什么?挨挨挤挤、莲蓬,饱胀,破裂,姿势、花骨朵,舞蹈,翩翩起舞出来呈现出来。然后指明选择你最想读的词语来读一读,然后再指明说说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然后一起来读读这些新词,这是初读板块的第一种教学。老师们这样的教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有兴奋点吗?情绪会有比较大的起落吗?好像没有是不是。所以这样的教学,我们总感觉平淡了一点,没有那种兴奋情绪的那种起伏。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设计。第二种教学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老师呈现的不是这几个词语,七个词语不是。这七个词语呈现的是一首小诗。你们看一池荷叶挨挨挤挤,一个花骨朵,饱胀得快要破裂。一阵风吹来,嫩黄的小莲蓬翩翩起舞,多美的姿势。一首小诗有形象,有情境,有想象,有情绪,完全出人意料。有趣的是,这短短的一所小诗当中包含了课文当中要求掌握的一些基本的生字。二,请学生自由的朗读这一首小诗。第三步指明逐句朗读,然后相继理解词语的意思。那么学生在一句朗读的过程当中,老师随机板画,比如说第一次他先板画了疏朗的荷叶,在板画挨挨挤挤的荷叶,一对比,学生就知道什么叫挨挤挤,形象直观,学生都能看懂。

在读后面句子的时候,老师也随机的板画瘦小的花骨朵。在板画饱胀的花骨朵别对比,学生就明白了什么叫饱胀的快要破裂似的是一种什么形态,学生就懂了,不需要再以词解词了。然后老师又板画小莲蓬。小莲蓬出来了,孩子们就知道这是莲蓬。而最后让学生用双手摆成小莲蓬的形状,然后做出翩翩起舞的动作,然后定格学生的这些动作,每个孩子都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每个孩子仿佛都想象成了美丽的花。 然后最后再一次齐读这首小诗。老师们,我们来看看两个教学片段两种不同的设计,您感觉一下哪个片段的效果会更好?毫无疑问应该是第二个什么原因?当然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其实一堂课成功与否都可以用节奏这个问题去分析和解释。那么这个片段也是一样。这个片段好,正是因为它合于节奏,它有起伏,他有很多激发孩子兴奋点的地方。比如说一开始呈现的那首小诗,孩子们想象不到带给他的是惊讶和惊奇。再接着通过板画的方式来理解这些新词的意思,也是孩子们想象不到的多么形象。孩子学习的兴趣就这样被调动起来了。当然一起读指明一句一句的读,就是伏。而那两个环节这就是起伏有致。

点面相成

我在想一个教学片段是这样,一堂课也是这样,这是第四。第五点面相成。什么叫点面相成?其实课的节奏啊,有的时候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点,有的时候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面,往往是点点面面点点,点中有面,面中有点,点面相成,形成一种和谐的节奏。那么我们怎么来处理语文课堂上面的点面相成呢,我们也来举一个案例。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十三课只有一个地球,我上过这一课,其实这一课的设计,在点面的处理上面,我是动过一番脑筋的。这个点面的处理,我把它分做了这样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课文的重点语段啥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把整一篇课文的内容看成是一个面,那么课文当中的这些重点语段就是点,这是第一个层次的点和面。老师们会发现点面之间的主要矛盾是点把握好了,点这个面自然就在了。那么只有一个地球。在第一个层次的处理上,就在整一篇课文的点面的处理上,我抓了几个重点语段,我抓了三个重点语段,一篇课文重点要品读的,推敲的是三个语段。哪三个语段呢?我是经过精心选择和思考的。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课文上说地球是无私的,他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的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这是挑的第一个点在第一个层次上。那为什么挑这个点其实原因很简单,也很直接,因为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就是环保,他要宣传的就是环保意识,环境保护,保护我们的地球。那么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的地球呢?就是因为地球被不断的侵蚀着,被不断的破坏着。因此要把这种现状充分的展示出来,才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急迫性。

 

于是我选择的第一个点就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地球慷慨,人不加节制的开采结果,矿产资源必将枯竭,更长一些,这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不但是他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虽然长了点,但是很重要。之所以说它重要,那就是因为这一段文字其实跟第三段那个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也是在讲地球的无私和慷慨,但是人类又是那样的贪婪,随意毁坏也好。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也好,这一切能够激发起学生要保护地球的那样一种意愿。这是我选择的第二点。那么选择这两个点 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要升华,我们不能只是看到现状,只是看到困境,只是看到问题不够,我们还要落实在行动上。于是我选择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第三个点,那是第一个层次的第三个点。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的,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这是第三个点。这个点上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的是,不是在暴露了,不是在谴责了,不是在批判了,而是在呼吁在建设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所以这一篇文章的主旨的升华就是通过最后一个自然段实现的。其实前面两个点最后是为这个点服务的,因此这是只有一个地球第一个层次所处理的点面关系。但是事实上,点面的处理不仅仅只有一个层次,它的层次是很丰富的。因此我还选择了第二个层次的点。第二个层次的点就是重点语段中的重点语词,因为点面是相对的,这个时候重点语段被看作面,那么重点语段当中的重点语词就被看作了点。其实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只有最终落脚到这第二个层次的点上,他才踏实。那么我们来看看重点语段当中的重点语词我又是怎么选择和处理的。

 

第三,自然段相对于课文而言它是一个点,而相对于片段本身而言,它又是一个。这个面怎么处理呢?就是要抓重点语词,你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你只是在面上的推,那样就没有节奏了是吧。抓什么?一个词语假截止不加节制可以让孩子们联想到很多词语,比如说贪婪,比如说自私,比如说贪得无厌,比如说随意毁坏,比如说滥砍滥伐等等,可以联想到很多词语,而抓住了不加节制往上走。联系上文可以出地球的无私,人类不加节制的在开采地球的资源,地球却是那样的无私而不加节制。联系下文往下走,可以看到最终的那个结局,结局就是资源的枯竭。你看抓住这个点又能够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这个点是这个语段的段眼。

 

语段有段眼,同样的道理。我们来看第四个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在整篇课文当中,它也被当作一个点来处理。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其他的语段我几乎没有涉及,很少涉及,不需要。因为那个面是自然在的,所以重点就是抓这几个语段。但是第四自然段相对于这个语段本身来说,其实它是一个面,我们还需要推进到第二个层次寻找那个点。

 

那么这个自然段当中的那个点点面的点是什么呢?也是一个词,生态灾难。主要生态灾难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说说,在你的生活当中,你看到过听到过怎样的生态灾难?有的孩子说他从电视上看到有一条河流啊被化工彻底的污染了,河面上飘着大量的死鱼,散发着恶臭。有的学生说他在电视看到,一个热带雨林地区,那一代的沼泽全部都被污染了,连野生能力最强的鳄鱼都接二连三的奇怪的神秘的死亡。后来科学家寻找原因才发现真正的杀手竟然是水中的那种高致癌的物质。显然这是化学品,这也是神态灾难。也有的孩子说山洪暴发、泥石流爆发,本来美丽的村庄一下子就被吞没了,无辜的人们遭殃了。最后辛辛苦苦的攒下的财富荡然无存。

 

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这是天灾,其实不然,因为正是人们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导致了水土的严重流失,而正是水土的严重流失,最后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导致了美丽家园的毁灭。这也是生态灾难。你看这个词可以分发开很多东西。然后生态灾难又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你往上推就可以发现人们的愚蠢、人们的无知、人们的贪婪,比如随意毁坏,比如不顾后果,比如说滥用化学品,这些都是造成生态灾难的根本原因。所以你看生态灾难我们权且把它当做这一个语段的段眼,点和面就形成这样一种关系,教学就有节奏了,在内容的处理上它就有层次就有节奏了。这是第五点面相成。

张弛有度

第六,张弛有度,张就是紧张,驰就是松弛。张弛有的时候表现为课堂教学上的密度。密度太高,那就是张密度太低,那就是驰。张弛有时候也表现为课堂上的一种氛围,学习的挑战性很大,孩子们紧张,学习难度不大。孩子们松弛其实一味的难不行,一味的容易也不行,密度太高也不行,密度不够也不行,过犹不及。因此啊好的课堂节奏啊一定是张弛有度。

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 24 课麦哨这篇课文写得非常美。乡村田野牧歌曲的生活可以说是一首充满着诗意的散文诗。那么有一位老师,在处理麦哨的时候,整一堂课的教学主体部分她做了这样的设计,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设计。然后我们从张弛有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设计张弛是有度还是失度,失去的失,就是度没有把握好啊。

麦哨的主体部分是这样,第一环节,写小标题,老师说麦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快乐美好的乡村风光图。老师非常想用小标题的方式来给这些画面起名字,你们想试试吗?那学生就试试,小组讨论,然后私人拟写一下小标题,然后做一个反馈,最后变成了这四个小标题。第一,湖畔割草图。第二,田野丰收图,第三土坡玩耍图。第四,草地采针图。这是第一环节。第二环节,概括主要内容。老师说我们给这些画面起了名字以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就方便多了,自己试试。其实学生是做一个填空,主要就是把这些小标题填进去,学生概括,然后交流反馈。第三,有选择的品读画面。我刚才不是拟了四个小标题吗?也就是学生发现了四个画面是吧,老师说这些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有感情的读一读,读完之后可以在旁边写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各自选择。当然选择的结果肯定会不同。那么每个孩子在旁边的标注喜欢的理由一定也会不同,后面课堂就非常的热闹了太开始交流反馈,有的孩子喜欢的是湖畔割草图,那么他就要美美的读一读。然后师生之间这个时候就会有互动和对话。

你特别喜欢哪儿?在湖畔割草特别喜欢什么地方,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这份可爱和漂亮学生就读了,也有的孩子喜欢土坡玩耍图,他们觉得那个才好玩,不用干活,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倒立倾听也可以学狗叫也可以学兔子跳,也可以特别自由,特别率性。那么老师就让学生再来说一说这些孩子都在玩些什么,然后将心比心,你肯定特别羡慕他们,你想用什么词儿来描述你对他们的这个羡慕。也有的孩子选择的是吃毛针啊,就是那个草地采针图啊。吃毛针可能城市的很多孩子没有玩过这个,没有吃过那个毛毛针,不知道什么滋味。然后老师就引导学生哪些词儿最吸引你的味觉,甜甜的酸酸的,还略带一点色。你嘴馋了是吧,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也说了,这是第三个环节,有选择的品读画面。大家可以设想一下这个环节需要花多少时间?第四环节,引导品读背景图。

如果说主体部分是这些孩子们拔草啊、玩耍啊、打毛针吃啊,这些主体部分主角是孩子们,但这些主角他有一个活动的背景。一般的说,孩子们对这个背景啊会感知不深,引不起她的兴趣来。那么这个时候老师就引导了他说多么有趣的画面,多么自由幸福的乡村孩子。可老师读读着发现有一幅画面是多余的。你觉得哪一幅画面就是那幅田野丰收图? 这时候学生就要讨论了,学生当然不会说是多余的啦。于是老师就来一个顺手牵羊,将计就计。既然你们认为这不是多余的,那么你要说说理由,学生在品读在说理由的过程当中,逐渐的就感悟到了作者笔法的美妙。老师跟学生在反馈互动当中一一做了梳理,发现田野丰收图这一段文字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色彩多。这一段描写田园上各种农作物,各种植物出现了各种颜色,比如说鹅黄嫩绿,比如说金黄,比如说黑白相间,比如说雪白,比如说浅黄色。那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发现这一幅田野丰收图描绘的农作物也特别多,比如说有油菜花,有蚕豆花,有萝卜花、有麦子等等。这是从内容的角度,随着讨论的深入,发现这一幅画面还有第三个特点,这是从表达形式的角度发现的。这个特点就是修辞的手法特别多,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所以说这段文字写得特别美特别妙,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于是很自然地进入到了第五个环节,迁移写话课文当中有的农作物咱不写了,老师出示了一张张别的农作物

,先请学生欣赏,欣赏完了以后,请学生仿照田野丰收图当中对这些农作物描写的基本的语言格式,然后让学生来写一写

上的这些农作物。比如说那怎么样的农作物,具体的一种农作物有如就像什么就是什么,让学生来写。有一定的难度。那孩子们还能够写,写完以后要交流交流的过程当中又要做一些点评。

第五个环节,最后一个环节,借助填空来背诵。老师觉得这一段文字特别美特别好,语言丰富,句式和表达也有很多可知借鉴的地方。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是这样,老师们您知道这堂课上下来什么,结果容量太大,时间不够,但是任务又要完成。所以这个课越上到后面越赶越上,到后面越匆忙。结果呢匆匆忙忙的收场效果不理想。什么原因?张弛失度,容量太大,密度太高,学习太过紧张驰不够,张弛失度。所以这堂课的效果不行,出现了问题怎么处理?要使这个设计张弛有度,其实有三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就是要延长这一板块的教学时间,不是时间不够的吗?我给你更多的时间,你拉长了可能张弛的问题,矛盾就会被消解。但是这种思路虽然方便要看情况。事实上这是一篇略读客观一课时,要学完,本身时间就相当的紧张,怎么挤几乎挤不出来。事实上延长这一版块的教学时间不太可能,因为掐头去尾时间已经很少了。二减少这一版块的教学环节,哪是不需要的,把它删掉删掉以后,张弛这个矛盾就可以得到缓解了。

该张的地方张,该弛的地方他就有时间了。是不是我们来看看哪些环节是不需要的,是可以删掉的,是要忍痛割爱的。我认为概括主要内容不需要了,把它删掉,可以腾出一些时间来。再比如借助填空背诵时间不够了,你干脆把那个迁移写话做足了,背诵就放到课外去了。这两块时间腾出来,这堂课有六大环节,变成了四大环节,时间是不是充分了?张和驰是不是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处理了?这是第二种思路。

第三种思路是调整这一版块的教学重点。其实这堂课张弛失度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那个学习的重点可能出了问题。在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当中,毫无疑问他的重点放在哪里,他的重点放在这里。就那个背景图被作为重点了,学得很透彻,学得很扎实,但是实际上我们要思考的是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这个背景图吗?是这幅田野丰收图吗?这样一反思,你就会发现这是有问题的。

正是这个重点,你认为这个是重点,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这堂课容量太大,事实上做了调整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一堂课的重点应该在这里,相幅图、湖畔割草图、土坡玩耍图、草地采针图重点在这里。而事实上这三幅图是可以整合的,把它们整合在一起,那就是乡村儿童率性自由牧歌、田园般的生活,童年的无限的乐趣。就是通过这三幅图呈现出来的那样的生活,让人向往充满着实意。因此一整合一调整以后,那是一个非重点,而这才是重点。而这个重点三幅图又可以重新加以整合,整合为一个板块。

那么这个课的教学的节奏会怎么样呢?张弛的节奏会怎么样呢?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可以处理的更好。老师们,刚才我们从动静、从点面、从曲直、从起伏、从张弛等六个角度来谈了课堂节奏的处理策略。但是这些固然重要。我认为其实课堂教学的节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这个变量可以统摄前面的六大基本策略,那就是语言的节奏。

教学建议

我讲的这个语言的节奏主要指的是教师的语言教学的语言。事实上,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时如大将东去,时如小桥流水。当教学语言的音高音量、音素、音色所构成的节奏与教学内容的详略主次轻重曲直所构成的内节奏相互协调时,就能紧扣学生心弦,引发学生共鸣。因此教学语言节奏教师语言节奏,使课堂教学节奏灵魂的灵魂怎么处理?提三条建议。

 

我认为教学语言要显示出不同教学层次的节奏,怎么说你所有的话都一样,没有起落,没有张弛,你的语言就是催眠曲,课还没上完,孩子们就睡着了。因此教学语言在不同教学层次要体现不同的节奏,您的导入与要尽可能的巧设情境,引人入胜。导入语要简洁,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例如您的过渡语要承上启下,自然巧妙,这是需要花功夫的。老师们过渡语要平实。所谓嫁于春风不用媒。比如引导语,引导语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导语要准确。所谓一语惊堂满座醒啊,语言有张力。比如理答语,因势利导,机敏多变,用语要机智,一枝一叶总关情。比如提问语,提问语要难易恰当赋予梯度。提问语尤其要清晰,就问题要问的清晰。所谓惊风乱飐芙蓉水。再比如结束语看起来是结束了,你以为不重要了,其实非常重要。

 

结束语,精炼概括,简明规范,用语要深长,此时无声胜有声,话说完了,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才叫好的结束语。老师们教学语言在不同的教学层次的节奏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个要求,要求您的教学语言要与学生的心理节奏相吻合。一堂课 40 分钟也好,长的课一个小时甚至 80 分钟也好。其实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心里有节奏的,他不会一直亢奋到底,他也不会一直懈怠到底。别说课一开始注意容易分散,五分钟以后他的注意力可能就高度集中了。这个时候课堂会出现一个注意力的高峰,然后再过 5 分钟他就下来了,这个时候他要开始分心了,然后再过一段时间。第二次注意力的高峰又出来了,这个时候注意力他又能够相对的集中了,然后又下去了,注意力开始容易分散来,这是一条注意力曲线。

 

事实上,孩子们在课堂上面,他的注意力是有节奏的,他的情绪是有节奏的,他的智力和体能其实也有节奏的。因此你的教学语言要尽可能的与学生这样的心理节奏相吻合。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周期变化,运用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调节转移,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或采用高昂的强板,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或采用平和的弱板。孩子们在比较频倦的时候或采用语速快停顿短的急板,或采用语速缓停顿长的慢板,这样学生就能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美中产生心理愉悦,增强学习兴趣,激活旺盛的求知欲,时刻保持一颗灵动觉知的心。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什么时候强势一点?什么时候弱势一点是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曲线来的,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

 

这是第二个建议。第三个建议,老师的教学语言还应以情感的变化为基础。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注意观察思维想象。是的,课堂教学有认知的一面,但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有认知的一面,课堂教学还有非常重要的情感的一面。对我们的语文教材来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可以说语文课更重情,更需要遵循情感生发的规律。

 

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要合语课堂上面师生情感变化的那么一个节律怎么做?教师要通过语言的情感节奏调节学生的情感律动是他们全身心的进入到最佳的学习情境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爱则气缓身柔,教师憎,则气冷生峻教师喜则气满身高,教师怒则气成身促,教师激扬时,学生振奋,教师悲壮时使学生寂然,教师委婉时使学生感怀教师深沉时,使学生遐思。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有度跌宕起伏的情感化语言节奏,不仅能使学生产生音乐美、节奏美的快感,而且能够使他们在感同身受、心心相应的情感体验中领悟到绚烂多姿的语文之美、生命之美。所以我说动静也罢、张弛也罢、曲直也罢、点面也罢、收放也罢,这一些都是需要通过活生生的教师的生命语言对他们进行调控、进行组合进行处理、进行加工,进行优化,实现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统一。各位老师,我们的课堂节奏就需要通过这样的策略,通过这样的情怀来完成。老师们在人类诞生以前,自然界的节律运动就已存在。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春去春来,月圆月缺,昼夜更替,寒暑交往,水波起伏,草木荣枯。这不是节奏吗?这就是自然界的节奏。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的灵魂是什么?美的灵魂就是节奏,天地就有这样的大美。但是他不说,我们要用心的去感受生命的节奏,正是对自然节奏的模仿和顺应。人是自然之子啊,人的生命是对自然节奏的一种模仿和顺应。所以生命是有节奏的,喜怒哀乐有节奏,生老病死有节奏,荣哭穷达有节奏。作为生命境界的课堂节奏,我认为也正是对自然对生命节奏的模仿和顺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讲,节奏就是一种道,一种天地之道,一种生命之道。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