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课堂败于细节
2024/10/8 15:51:40 阅读:154 发布者: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可是在教育领域,在课堂上,这句话并不是真理。如果一个老师费尽心思在课堂,那他也就沦为了分数的机器,因为他的细节课堂是想涵盖考试中所有的知识点,殊不知,新高考不是对教材的考查,而是利用教材提升能力,对学生素养的考查。
如果把教师的每一节课都看成珍珠的话,如果我们每一个学期每一节课那就可以制作出很多精美的“珍珠”,但是我们看到一串精美的珍珠项链了吗?珍珠依然是珍珠,这里面有老师的精雕细琢,这样的精雕细琢在高一年级阶段,对学生很受用,可是到了高二,高三,那就是拿珍珠去碰运气了,因为高考题不是为我们预留好的。就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一串项链的珍珠都一个样子,那这串项链八成是假的。
当我们注意每堂课的细节,那就增加了课堂的人为性,学生也就不在我们备课里,我们看的都是知识点,都是分数,都是哪些要考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之真,之诚也就荡然无存了。这种现象在高一比较明显,特别在新教师和老教师之间。在高一,同时教一门课,新教师大多数比老教师教的成绩要好,有的还好不少,一个学期都要遥遥领先,但是,这种优势会在高二下学期基本消失,进入高三,老教师优势就会更加明显,为什么呢?如果用课堂和课程来解释,这种现象也就好理解了。
年轻教师看到的是教材,是课堂,他们会利用他们与学生之间的零距离把教材的细节知识教的很细致,以至于不会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老教师看到的是课程,他会把这门课放在整个三年的教学中,不紧不慢。新教师是一课一课,一个月一个月的玩转课堂,玩转分数,老教师看到的三年一玩,玩转高考,这是长远的培养目标。特别是高二分科后,要用两年半学习一门课程,所以老教师不会简单的把每一课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教的特别细致,而是根据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和对学生后续学习的作用,安排教学进度、重点、难点。老教师教起来游刃有余,学生也就张弛有度。课堂具有针对性,具有长远战略,高考才不会成为遗憾之地!
以前不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要用一生去备课”,总是觉得老师哪有那么多精力放在备课上,二十年摸爬滚打在三尺讲台,方才明白,是自己对他的这句话理解有误。他意思是告诉我们,教师要用一生去备课,所以不必要每堂课都事无巨细,不要每堂课都贪大求全,而是要把课堂看做是有生命的个体,把课程分解到每一个时期,新教师之所以后期跟不上老教师,是因为他把每节课知识点教活了,但是整门课程却构不成一个整体,因为他们只有课堂,没有课程的概念。
别让课堂败于细节,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师应该面对的问题。教什么是教师在选择哪些方面需要努力,怎么教意味着老师要考虑如何去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就牵扯到是做正确的事,还是正确的做事,到底哪个更有价值的问题。只关心怎么教,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只关心教什么,教育就失去了肉体!
说到怎么教,似乎就要提到学校的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因为这都是引导课堂教学的机构,特别是学校的教导处,它本来应该是指导教学的机构,是凌驾于年级管理之上的,可是随着学校行政管理力量的强化,教导处不再是指导教学的机构,却沦为学校教学的监督机构。它已经不再能发挥出来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专业引领,只能表面上督促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看看现在的教导处,位置是如此尴尬,年级组以学校行政管理分之力量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教研组的指导地位也就不复存在。而作为教研组的分支机构备课组,也就形同虚设,沦为年级组的附属品,更多的只是在执行年级组布置的行政任务。
更让人不解的是,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强调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与之对应的教学专业研究机构教导处却越来越形同虚设,就连教学管理机构备课组都屈服于年级组的管理,教什么本来是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的事情,现在却让位于年级组,这是年级组的越位,跟足球一样,越位也就犯规了,违背了教育教学规矩,那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一个学校,如果教导处成为学校行政下,监督教学的机构,教研组可有可无,备课组成为年级组执行任务的机器,这个学校也就在走下坡路了,看似,年级行政管理井井有条,实际上是大权独拦,学校只有民主,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科研,孩子在老师的科研中成长,教育才不会短视,老师才不会眼中只有分数,教育教学这才能更美好!
转自一周闲言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