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间十分钟管理需要回归“闲暇”立意

2024/9/14 18:07:14  阅读:15 发布者:

所谓“闲暇”,即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人的精神生活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非功利性是它最显著的特征。对于成人而言,闲暇是对于忙碌工作的最好犒赏;而对于学生来说,繁重课业之余的课间十分钟,就是他们放飞天性、回归自我的美妙时刻。我们固然必须“学会生存”,但教育的最终指向必然是人的幸福,因而“学会生存”本质上是为了拥有幸福人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誉为“闲暇之父”,他说:“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换句话说,以一种“闲暇”的态度生活,是我们的合理追求。因为“闲暇”的状态下,我们的一切都是随心的,而不是因为某种所谓的理想,不是为了任何外在于自己的,如物质,如荣誉······而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勤劳是不足道的,繁忙是不值得嘉奖的。只因为在这样的状态下,人是被物化成为某种工具的。我国古代先贤也说“君子不器”,而所谓君子,在笔者看来,就是超脱了物质局限,进入精神层面的真正的人。

一些教师、家长,唯恐孩子虚度时光,逼迫他们去完成大量的作业,怕孩子玩耍,怕孩子发呆,众口一词“我这是为你好”。于是,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悄然间变得面目全非:不仅时间上得不到保证,还要附加种种限制,如不许跑跳,不许叫嚷。甚至有学校规定,除了可以在课间去厕所,其他情况一律待在教室,结果造成了课间十分钟静悄悄,“厕所文化”悄然兴起······学生走进校园,一、二年级眼里还有光,三年级往上大多“面带沧桑”。课间安全,课业负担,竟容不下课间十分钟的“虚度”。卢梭说过:“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跑跳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关注“闲暇”,重视“闲暇”,更具有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战略意义。“健康的、自由的精神世界才有可能生长出创新的奇葩。源自于大工业时代的扼杀个性、追求高度统一的工厂车间式的课堂教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到退隐幕后的时候了。”

课间十分钟的作息安排最主要的立意在于“闲暇”,在于把学生从功利的学习状态中暂时解放出来,生长天性,成为自己。经过四十分钟的学习,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都需要放松,就是那种放空的轻松,没有外加的负担,顺应人最本真的需求。对于小学生而言,蹦蹦跳跳,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发发呆,都是最寻常的表达。此外,课与课之间,有的是内容上不同,如从语文课到数学课;有的是上课场地不同,如从普通教室到专业的美术、音乐、科学等教室,这样的转场,也需要时间。教师的拖堂行为之所以最被学生诟病,就在于教师只看到自己的课,没有尊重学生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当下,关于课间十分钟的说法众说纷纭,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回归它的“闲暇”立意,让学生从身体到精神都得到宝贵的休整。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课间十分钟的“闲暇”管理工作,这是十分有价值的问题。笔者拟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解决课间十分钟被侵占的问题,组织在领导,落实在教师。

课间十分钟,600秒,实在是很短的一段时间,要发挥它“闲暇”、转场等功能,教师要有基本的规则意识,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规则意识的教师,心中不仅有他的课,还有他的学生。他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他课前准备充分,而不是丢三落四。缺乏规则意识的教师,做起事来松松垮垮,一会儿是忘了教科书,一会儿是落下了翻页笔,再一会竟然发现电脑打不开,课件无法播放······这些乱七八糟排除了,有时候竟然五分钟过去了。希望教师课上就做课上的事,有板有眼,坚决杜绝天马行空,跑题滑边。这样一来,课堂效率高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就有了保障,甚至都有当堂练习当堂完成的可能,不需要给学生布置课后的作业。有很多学生即使没有教师的要求,也会选择待在教室里,因为作业太多,要利用课间十分钟赶作业。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不拖堂才有可能,十分钟课间才能足额供给。

课间十分钟的足额供给需要得到充分的制度保证。有部分学校喜欢设置一个“课前两分钟”,对教师来说叫候课,对学生来说是课前读。教师提前候课也许有必要,但学生课前读,明面上是抓紧了时间,又学了一点,实际上是侵占了五分之一的课间,还振振有词“课前收收心”。这样不得人心的两分钟,是教学管理上典型的形式主义,这样的两分钟不要也罢。考虑到课前确须“收心”,具体实践上,可以把上课铃声调整得稍微长一点,比如,调整为20秒。铃声前一段舒缓些,后一段紧张些。师生彼此都有默契,学校不侵占,教师不拖堂,学生不迟到。

专业课需要转场,有学校就规定必须由任课教师在上课铃响后到班带学生。所以要这样做,关键还是为了安全。但细细想一想就能发现,安全固然安全了,但上课时间也大打折扣了。上课铃声响了,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整队,再慢慢走到专门的室场去。到了室场,又是一阵折腾。完全可以规定专业课前的课间十分钟,学生基本就在专业室场附近活动,比如,下节课是体育课,那么学生就应当到操场活动。上课时间到,直接进到上课的环节,又何必架床叠屋,多此一举呢?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文化品质。一所死气沉沉、拘谨呆板的学校谈不上文化,也谈不上教育,在这样的学校读书、工作,没有幸福感可言。划清课上与课间的分界线,学校领导、教师要增强行动自觉,要从做好校园文化、做目中有人的教育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自觉维护课间十分钟的量和质。学生有生气,校园才有活力。课间“圈养”学生,看似解决了安全问题,但实在是埋下了更深的祸患,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主旨在“闲暇”的课间,一共就是十分钟,实在不需要精心的组织安排,放手让学生活动就是了。说老实话,现如今考试压力比山大,教师累,学生累,大家都很不容易。这中间来一个十分钟“闲暇”,如果再搞出个什么花样来,岂不太过分了?彼此放手,岂不皆大欢喜?

笔者的建议是做减法,减法做好了,加法就成功了。承上所述,第一,减去“课前两分钟”,不需要,没必要。心不在焉,牛不喝水强按头,除了面子上好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第二,减去因教师备课准备不足因素导致的浪费,上课就上课,师生同心协力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确保准时下课。笔者经常观课、评课,对此实在深有感触。不少课堂,课上挑花担子,课下挑泥担子。好看了,但效率下来了。这样的情形一定得改。第三,班主任要跟学生约法三章,上课聚精会神,不开小差,不做与本课无关的事,不出现干扰教师上课的行为。教师也要增强课时意识,对于学生在课上发生的一些小插曲,只要不十分过分,不显山不露水,警告一下就放过去,没有必要把局部的、个别的问题放大到整个班级,导致整节课、整个班都上不好。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科学把控教学节奏,临近下课时间就要及时收尾,做总结。不少学生写作文常会把“我们老师到点就下课”当作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也会对教师总是拖堂嗤之以鼻。

有读者可能会说,不是说课间不需要组织安排吗?为何还有“科学规划”的说法呢?不需要组织安排,本身就是“科学规划”的关键要求。有了组织安排,势必就需要整齐划一,协调学生个体就必定有时间成本,这显然与十分钟足额供给的要求相悖。所以,课间十分钟要完整地交给学生自主支配,就不要搞有组织的活动。下课时间到了,教师就宣布下课,教室里可以呈现世间百态:伸懒腰,收拾整理学习用品,准备下一节课,走出教室,三三两两玩游戏。随便什么游戏都行。注意啊,是玩游戏,不是做危险动作。

但不组织安排不代表不需要管理和指导。课间十分钟的管理和指导由谁来承担?当然是班主任和当天的护导教师。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借着安全为名“圈养”学生,但也不能借着自由玩耍的名头,让课间成为安全事故高发时段。处理任何事情都需要辩证思维,不能走极端。平常,班主任要做好课间活动指导,明确要求,防范风险;下课了,护导教师立马进场,进入自己的角色。

护导教师的行为需要有较为严谨的规范。比如,必须到岗,不能玩手机,佩戴好护导标志,让学生知道护导教师的身份和职责。学生玩学生的,护导教师在一边看着就好。有护导教师在场,一些可能有的安全问题会得到有效制约,万一发生意外伤害,护导教师也能及时提供紧急帮助。即便是从责任划分看,有无教师在场护导,也是司法部门裁定责任的重要依据。此外,教师的护导点位设置也应当科学,比如,拐角处、楼梯口、单双杠、沙坑······细致的护导安排一定能有效预防和降低课间安全风险。

还要调整对风险的认识。当然,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但危险因素随处都在,任何活动都有安全风险。坐在教室里就没有风险了吗?摔下来怎么办?难不成就不许学生坐凳子上?吃饭噎着了怎么办?难不成大家就都别吃饭了?所以,任何风险都是相对存在的。我们不要惧怕风险,而是要想办法应对风险、化解风险。很多时候,过度的保护反而会让风险程度呈指数级增加,因为学生在这样被过度关心的保护下,渐渐失去了至关重要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贪玩的孩子在玩耍中受伤的可能性比较低,因为他们会玩,身手跟那些“小乖乖”相比也更加敏捷。年轻时的毛泽东十分注重锻炼自己的身体,他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其精神随之。”可见,面对课间游戏的安全风险,一味“圈养”并不能解决问题。班主任教育到位,护导教师护导到位,师生都以积极态度面对风险,这才能真正有效地降低安全风险。

此外,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还可以布置一些课间安全游戏的画报,在拐角等危险多发地设置警示标志。护栏、监控等也要因需安装,应有尽有,并且定时检查。安全教育、安全告知和警示,提供合格场地等是学校应尽职责,是校园安全物防、技防的应有之义。只有这些防护措施落实到位,放手让学生自由玩耍才能做到安心和放心。

过去的学校一般体量都比较小,上千人的学校很少,校舍也基本是平房,出了教室就是操场。但现在,由于城镇化、城市化,人员居住逐渐集中,使得小学校越来越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笔者所在的苏州市,有很多学校都在千人规模,教学楼也随之拔地而起。在这样的情形下,生均活动面积明显减少,学生到操场玩耍也会受到限制。因为要楼上楼下跑,时间因素、人流量因素都要考虑。

办学规模小的学校,课间十分钟的安排要显得从容很多。一个大操场,几乎全部学生都在,两三位教师就能管理好。但大规模的学校呢?活动场地被划分得很碎,楼上楼下的交织使得护导难度翻倍增加。再加上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普遍宠溺有加,磕不得碰不得,使得课间管理责任无限扩大,人手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上应试教育刷题成风,课间“圈养”也就随之愈演愈烈。

处在一楼的教室,学生课间玩耍很方便,管理起来也相对简单。楼上的学生怎么办呢?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试点,笔者发现以下值得参考的做法。

一是把课间十分钟延长到十五分钟。多出来的时间从哪来?学生在校中的活动时间是固定的。一般是上午、下午各有一个大课间,可以考虑把下午的大课间时间分散到每一个课间。这样一来,在原有的十分钟基础上新增五分钟,孩子们玩起来也就能更加尽兴,对于学校的作息时间也几乎没有冲击。二是充分利用好楼上小平台。要教育学生,楼上的尽量不到楼下玩,这样就能减轻交通压力,降低交通拥堵带来的风险。楼上的小平台虽然面积不大,但科学规划一下,还是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的,比如,指导学生玩一些不需要奔跑的项目。三是开放专业课室场,分散人群。课间活动也并非一定得到室外,充分挖掘所有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也是可以一试的,同时也是对于没有小平台空间的一种弥补。

一般来说,课间不提倡剧烈的运动。跳跳皮筋,打打乒乓球,跳跳绳,观察花花草草,看看小虫子,哪怕就是坐在树底下说说闲话,都挺有意思。所以,学校环境布置也要动足脑筋,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把学生课间玩耍综合进去,让他们有可玩的东西。比如,种养一些绿植,让学生们课间有可以随心观察的事物;设置自取性质的玩具角,放上诸如五子棋、魔方、拼图等益智玩具;向空中要场地,如简单的攀岩游戏,等等。

课间玩什么,怎么玩,看似发生在学校,但家庭也完全有影响力,学校需要及时做家校沟通工作。比如,课间十分钟的管理,学校应当通过家长会、公众号等形式发布有关信息,获得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学生而言,有些物品是不可以带到学校的,如过于贵重的电子产品、危险品、超出学习需要功能的其他物品等。但这些需要做好沟通,不适宜学校单方面自说自话。

学校还可以邀请家委会成员进校参观学生的课间活动情况,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们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旁观者清,他山之石也常能起到攻玉之用。比如,笔者所在学校采取相对固定分配和轮换班级活动空间的方法,就是听取了家委们的好建议:楼上每个班级教室外就是该班级的活动场,几个大一些的平台供各班轮流使用。家长们了解了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形,就会在家里有针对性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加能体谅学校和教师的不易。都说理解万岁,但理解的前提是必须有良好沟通的过程。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学校应积极发挥“红领巾安全监督岗”的作用。由于“红领巾安全监督岗”成员就是学生,天然具有监督管理的优势。还可以把这样的安全管理与良好班集体的评选结合到一起,就能够调动起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安全监督、自我管理的浓郁氛围。采取“红领巾安全监督岗”的轮换机制,又能培养出有较高安全素养的优秀少年。

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自己来谈一谈如何保证课间十分钟的安全,自己需要留意什么。学生们往往都能说出诸如不能乱跑,不能从高处往下跳,不能推、挤,走到转角处要特别留心,不能玩危险物品。可见,学生虽小,但谈论这些问题也还都很有见地。又由于这些是他们自己发现并提出谨防的,教育的效果就会特别好。

综上,对于课间十分钟的管理,可以说时间短、任务重、意义大。做好课间十分钟管理,确保安全是第一要求,时间充分是努力目标,全员参与是效率保证。学校领导要有担当,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把安全责任一股脑全加到教师头上。领导工作简单粗暴,教师为求自保,自然就“圈养”学生。因此,课间安全问题,本质上是安全责任的划分。有担当的领导,会主动与教师们一起细心谋划,为学生的健康着想,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助力。大家的心齐了,事情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走。否则,如果人人都想着推卸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课间静悄悄”的现象就不会得到改变。

课间十分钟的管理主责在学校,学校要主动地担负起教育管理、监督引导的责任,利用好集体晨会、主题班会等阵地,宣传学校课间安全管理规则,树立起“人人都是个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玩得好,玩得安全,这才能真正实现课间十分钟的“闲暇”立意,为美好的校园生活建立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自中国教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