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特征、价值与反思

2024/9/14 18:03:37  阅读:17 发布者:

语文“学案”是一种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的学习方案。“教学实验是起源于教学活动本身所固有的尝试性,它是由教学活动本身所固有的实验性因素发展而来的。”[1]语文“学案”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本土进行的语文教育改革实验活动。这种实验始于何时、始于何地,我们无法考证,只能说这是一种自发的却又集体无意识的改革行为。时下,这种实验已经在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广东、四川等地悄然展开,且已取得了明显的语文教学效果。这种实验不仅大陆在做,香港、台湾也在做,香港称之为“语文工作纸”,台湾称之为“国文学习单”,名称不同,作用相同。考查语文“学案”基本结构,体认其实验价值,反思教师在实验中的困惑,提出一些有实践价值的设想,不仅对引导“学案”改革实验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有现实意义。

01

语文“学案”基本结构特征

实施语文“学案”是一种教师的自发行为,故而在“学案”的结构设计方面有很大差异。我们从820余所学校的“学案”中进行筛选,求同存异,梳理语文“学案”的基本结构特征,以期给实验者提供参照。考查这些“学案”,我们发现所有“学案”都包括了“教”与“学”两个板块:针对教师的“教”,就出现了“导教”设计;针对学生的“学”,就又出现了“导学”设计。

(一)“导教”的教学设计

“导教”设计是基于教师对教材认识、对学情分析的结果。对于一篇课文教什么、学什么,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这种“导教”设计正是教师“主导性”的体认。“导教”设计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经过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学会哪些以前不会的东西。这一设计以前称之为“教学目的”或“教学目标”,它是基于教师教学考虑的。现在定位于“学习目标”,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学习内容。当然,教师确立学习目标有三种考虑:一是课程标准;二是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三是课文的文体特征。考虑教师的教,教师会关注教授的体系;考虑学生的学,设计者会考虑学习活动。我们不妨看看江苏省东庐中学徐晖老师设计的《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学习目标:品读课文语句,着重从肖像、语言描写中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形象;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在熏陶感染中培养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这个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品读”的主体是学生,“走进巨人”的主体也是学生。我们一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我们很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学案”则将这种理念付诸设计实践。

2.学习重、难点

学习的重、难点是指在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把握的重点之处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之处。重、难点是由教师确定的,因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认识更具权威性,所以重、难点的设计更具学校的个性。当然,一篇课文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角度,确定的重、难点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现在通过语文组集体协商确定重、难点,随意为之的现象也就消失了。重、难点不再是教师教案上的摆设,而成了学生课内学习、研讨、解决的热点。

3.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往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大都使用“教学方法”,考虑怎么教,现在用“学法指导”就使教师把注意力放在怎么学上。东庐中学徐晖老师针对《敬业与乐业》设计的学法指导是:首先,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的认识,并想想他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思路与方法);其次,选择其中一些段落朗读,感受一下演讲的语言特点;最后,选择其中一些经典句和格言制作资料卡片,积累写作素材。学法指导还特别指出读书时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可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或作一些论据补充。这个指导就是具体的读书方法,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要求明确,方法具体,便于学生操作。

4.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围绕一篇课文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往这个活动局限于课内教学,现在则包括了课前预习、课内研讨、课后延伸巩固三个部分。这部分属于“导学”设计,将放在“导学”部分论述。

(二)“导学”的教学设计

“导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是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导学”是“学案”的核心部分,是实施“学案”教学的关键。“导学”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预习案

预习案和以前的预习有区别,以前的预习只是教师提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作相应的学习准备,这些准备一般也不会有硬性规定。“学案”对预习要求规定得非常清楚,如哪些是需要阅读的,哪些是需要自己动手查工具书的,哪些是需要读课文写笔记的。我们考查四所学校的预习案,发现它们包含的内容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江苏东庐中学:作者、字音、词义、重点语句、解题、读课文、对重点词语的解释。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者知识、背景知识、文体知识。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作者介绍、背景介绍、字音、词语、阅读课文、适当评点。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字音、词义、句式、阅读课文、背景资料。

考查四所学校预习案可以发现,教师把字音、词义、重点语句、作者、背景、阅读课文、评点当作了预习案的核心内容。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这些要求读书,学生的预习就能够落到实处。

2.课堂案

课堂案是指在课内实施的学习方案,这个方案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局面,使教学成为师生对话研讨的活动过程。课堂案包括问题、自学、研究、交流等基本要素,学校具体情况的差异也导致了课堂案设计的差异。江苏东庐中学:检查预习案、读书、自己研究问题、合作交流、解决相关问题、小结。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问题引路、合作阅读、教给知识、教给方法、实践演练、小结。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初读感知、品读领悟、诵读鉴赏、拓展阅读、拓展写作、赠言、小结。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问题引路、学生自学、学生互助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课内检测。

不同学校课堂案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共性的东西还是非常明显的。其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检查预习,考查学生是否已经作好了基本的阅读准备;问题引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合作交流,解决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小结,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包括学会了什么以及还存在什么问题。课堂案考虑的是怎样引导学生学以及怎样提高学习效率。

3.巩固案

顾名思义,巩固案就是学习成果的巩固,这种巩固与以往的练习也有些区别,那就是巩固案围绕学习总目标、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不同学校的巩固案的设计也有差异。江苏东庐中学:摘抄文中优美语句、评点语句、阅读延伸。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字音、词义、句子理解、背诵默写、阅读延伸、学习心得。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字音、词义、评点文中优美语句、对比阅读、阅读延伸。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字音、词义、句子理解、阅读延伸。

巩固案是将课内知识进行迁移的一种方法,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对文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第二,学生对课内学习的知识系统掌握得如何;第三,学生对课内实施的学习方法掌握得如何。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巩固训练,实际上是要达到举一反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02

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价值

(一)追求“以学定教”的理想境界

王荣生指出:“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或创生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使他们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2]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确定学习内容,这是“学案”教学的一大亮点。洋思中学在“备学”过程中提出了“三步骤”与“两个整合”。“三步骤”:初备,即钻研教材,合理定标;再备,即集体研究各课时的教学方案,结合学情做到“六统一”,确保备课环节的高质量;细备,即教师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实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办法,制订符合各班实际情况的学案。“两个整合”:把芜杂的教材内容整合为合理的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整合为合理的学习活动。许多实验学校根据全体学生的真实水平确定学习内容,这就改变了课堂学习的随意性。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尹娟老师执教《再别康桥》时就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分析意象,品悟意境”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诗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进而研究意象构成的意境,从场景、色彩、情调品悟意境中的情感。师生合作把确定的学习内容落实了,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目标

陶行知有一个设想:“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3]在“学案”教学实验中,教师满堂讲的毛病少了。宜兴市实验中学的教师注重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探索、合作探索、相互交流。语文课堂上学生动口读书、动手评点、动脑思考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我们看到:扬州中学的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有了自己的另类看法;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的学生针对课文的美妙之处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徐州市第一中学的学生开始怀疑作者在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教师依据“学案”来教,学生依据“学案”来学;学生先学教师再教,学生边学教师边教,“教学做”在“学案”教学中实现了合一。

(三)践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目标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这个目标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4]现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生差异很大,其语文基础也不尽相同,改变大一统的讲授模式,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设计语文学习活动就成了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我们在20余所“学案”实验学校发现,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就已经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的问题是针对学习语文暂时有困难的学生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学习语文有兴趣的学生的。东庐中学、宜兴实验中学、城阳第一高级中学的实践都表明,考虑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目标就能落到实处。

03

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反思

语文“学案”教学实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因为实验缺少统一的规划与论证,故而实验还存在许多问题。随着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正确认识这些矛盾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破解“教”与“学”之间的难题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过分强调“教”,学生的学就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过分强调“学”,教师的作用就会被弱化。这都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裴娣娜指出:“教学活动中,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教学永远包括教和学,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辩证统一。”[5]“学案”教学实验把立足点由“教”转向“学”,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度”就会出现偏差。时下“学案”的名称十分复杂,山东一些学校叫“导学案”,河北一些学校叫“学案”,河南一些学校叫“学案导学”,江苏一些学校叫“学案”或“讲学稿”,浙江一些学校叫“课堂工作纸”。这些名称背后隐藏着认识的误区,那就是要故意凸显“学”、故意标榜“学”。当然,在旗帜上打上“学”的印记,能够说明认识上的进步,而在实践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教学改革追求的终极目的。“学案”是一种教学工具,不是教与学的枷锁。“学案”在设计时就渗透了教师的理念,这种理念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变成实践。学生借助“学案”,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与学就在“做”上找到了结合点。教师教“类知识”,学生获得“类知识”是“做”;教师教给学习方法,学生获得学习方法是“做”;学生听说读写,提升语文能力是“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升语文素养是“做”;学生读懂文本并拓展至课外,举一反三是“做”。正确认识“做”的价值,真正把“教”与“学”的结合点放在“做”上,“学案”教学实验才能健康发展。

(二)破解“学案”与练习之间的难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满堂灌、独霸课堂的现象逐渐减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逐渐增多。实施“学案”教学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想法没有错。但是,如果过分地依赖“学案”,把“学案”当作课堂学习的法宝,不敢越“学案”半步,“学案”就有可能成为语文教学的枷锁。许多学校强调利用“学案”把练习落到实处,于是教师的语文课又成了“学案”练习课。曾经有一位语文名师到徐州做“学案”教学示范课,课文被分解为几个知识点,一堂课就围绕高考的几个知识点进行练习。这种“学案”课就成了典型的“练习课”,学生获得的只能是“解题技巧”。显然,这不是语文课所追求的目标,也不是“学案”教学实验的初衷。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正确认识“学案”“三案”的功能:“预习案”是帮助学生预习课文使用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课堂案”是师生研究课文的基本依据,旨在通过研读课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巩固案”是学生课外延伸的语文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无视“三案”各自独特的功能,一味地强调练习,这是对“学案”教学实验的误读。破解这个难题就需要正确认识“三案”的功能与价值,切实将“学案”用好。

(三)破解“学案”教学共性与教师个性之间的难题

“学案”一般都是备课组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几位教师共同分析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方案。为了强化“学案”的实践价值,许多学校硬性规定同一备课组的“学案”要统一。这种规定有其合理的一面,即把教学内容具体化,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同时,这种规定也潜藏着一种危机,那就是教师的教学个性容易被扼杀。河南一位特级教师就对此提出过质疑。不可否认,过分强调“学案”的共性容易阻滞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但这不是“学案”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学案”的人的认识出现了问题。“学案”是一种工具,能否用好这个工具关键在于教师。洋思中学就很好地破解了这个难题。洋思中学强调“学案”设计的共性,但是对每位教师,学校又要求其突出班级的个性、突出教师的个性。所谓“共性”,是指学习内容的“规定性”;所谓“个性”,是指教师教学的独特性与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三案”的不同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那么教师的个性就能够得以彰显。

语文“学案”教学实验是我国教师自觉进行的本土化教学行为,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很强的尝试性,而尝试的结果也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许多薄弱学校通过“学案”实验,摘掉了“薄弱”的帽子;许多学校通过实施“学案”实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许多学校实施“学案”实验,提高了教师、学生的自信心。语文“学案”教学实验已经引起了江、浙、沪、皖学人的关注,“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的专家学者已开始研究“学案”教学实验的深层次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语文“学案”教学实验创造的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经验。

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