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高考启程:文言文阅读双文本专练

2023/6/21 14:30:03  阅读:62 发布者:

2024高考启程:文言文阅读双文本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节选自《中庸》)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节选自《申鉴·中论·治学》,有删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

 譬ABCDEFGHIJKLMNOPQRSTU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知,同“智”,智慧,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字意思相同。

B.百工,指各种工匠,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二字意思相同。

C.庠序,泛指学校,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谨痒序之教”的“庠序”二字意思相同。

D.“知不学之困”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困”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孔子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九项纲领,他认为要使四方之人归顺就要有怀柔之心。

B.从前帝王重视对公卿大夫子弟进行“三教”教育,“三教”对人类社会形成完善的道德规范很重要。

C.作者认为学习就像登山一样,越登越高,但学习目标不能太过杳远艰难,这样容易让人产生懈怠。

D.文中引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扼要地阐明了学习要好学不倦这一观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4)

译文:

(2)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4)

译文:

14.孔子提出的修身方法和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

【答案】10. FLP

参考标点:譬如宝于玄宝,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每选对一处给1分,勾选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 D 【解析】A项,知:同“智”,见识、智慧。B项,百工:指各种工匠。C项,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D项,困:困惑/围困。

12. C 【解析】“但学习 目标不能太过杳远艰难,这样容易让人产生懈怠”对原文理解错误,材料二说“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大意是:回看起始的地方,已经邈远难寻了。但因为学习困难就有所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

13.(1)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之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衮”“文”“然后”各1分,句意1分。)

 (2)不学习用什么来行事?不思索怎么会有所得?弟子们要以此勉励自己,能这样就称得上善于从人而学啊!(“何以”“小子”“勉”各1,句意1分。)

 【解析】(1)衮:(gǔn)古代君主的礼服。文:纹饰。然后:这之后。(2)何以:以何,用什么。小子:弟子们。勉:劝人努力。

14.方法:好学、力行、知耻。

 途径:①从好学、力行、知耻这些事情入手;②进入智、仁、勇这一社会共同的道德境界;③由“修身”扩展到“治人”,直至“治理天下国家”。 

【解析】筛选整合材料一中“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等信息。方法1分;途径2分,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即可给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好学的品格近似于智,努力实践的品格近似于仁,知道羞耻的品格近似于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身了;知道怎样修养自身,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了;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通常的纲领: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戴亲人、尊敬大臣、体察群臣、爱护百姓、招来各种工匠、怀柔四夷、安抚诸侯。修养自身,道德就确定了;尊重贤人,就不会昏聩;爱戴亲人,父辈和兄弟就不会产生怨恨;尊敬大臣,就不会被人迷惑;体察群臣,士人就会以礼相报;爱护百姓,百姓就会更加努力工作;招来各种工匠,财物用品就会丰富;怀柔四夷,四方的人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就会敬畏。”

材料二: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品行,即便身死但名声不会朽灭,是什么原因呢?是学习。学习是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而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就都一目了然了。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所以,从前的帝王都专门设立教官负责对公卿大夫子弟的教育,教给他们六种品德,教给他们六种善行,教给他们六种才能。这三种教育齐备了,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就完全了。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不可能美观好看;人们不经过学习,也就难以具备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修饰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神明祖先。

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看起始的地方,已经邈远难寻了。但因为学习困难就有所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诗经》说:“巍峨高山要仰视,平坦大道能纵驰。”说的就是要好学不倦。倚身站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这样一定能抵达;仰着头而想得到天空的飞鸟,不如循着鸟的鸣叫去寻找;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身体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不信口开河,发表言论一定是为了广博见闻。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地流传开来。孔子说:“不学习用什么来行事?不思索怎么会有所得?弟子们要以此勉励自己,能这样就称得上善于从人而学了!”子夏说:“每天温习,那么所学的东西就不会忘记;常自我勉励,那么自己就不会懈怠;多听取天下的深妙言论,那么他的志向就会越来越宏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

(节选自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

材料二

代宗崩,真卿为礼仪使。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黩朝政为戏,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时朱滔、王武俊等在坐,目真卿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相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非天命正位?欲求宰相,孰先太师乎?”真卿正色叱之曰:“是何宰相耶!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又遣其将辛景臻、安华至真卿所,积柴庭中,沃之以油,且传逆词曰:“不能屈节,当自烧。”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先曰:“有敕”。真卿拜,奴曰:“宜赐卿死。”真卿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真卿骂曰:“乃逆贼耳,何敕耶!”遂缢杀之,年七十七。

(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须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BCDEFGHIJKLMNO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兄,指的是从父家的兄长,即堂兄。从父,指的是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

B.伐,与成语“矜功伐能”及《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一句的“伐”含义均相同。

C.坎,指的是低洼的地方,就是坑。与《苏武传》中“凿地为坎”的“坎”意思相同。

D.无状,可以指没有功绩,也可指行为失检。在文中是颜真卿对朝廷的自谦自责之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安禄山造反,颜真卿早有准备,并联合颜杲卿牵制了安禄山的进攻力量,为大唐中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B.卢杞建议皇上派颜真卿去招安李希烈,其实是出于对颜真卿的忌恨,想借刀杀人,利用李希烈除掉颜真卿。

C.从表达方式上看,材料一夹叙夹议,材料二重在叙事,两则材料均彰显了颜真卿的远见卓识及对国家的忠诚。

D.颜真卿通过阉奴的回答,断定他的真实身份是叛贼,所谓“皇命”也是无中生有,朝廷并没有想要赐死自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2)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14.颜真卿之“烈”有哪些表现?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答案】10CGJ句意:安禄山反叛,他首先起兵反抗,被杀害的时候,口里不停地骂贼。

“禄山反”,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

“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三句都省略了主语“颜杲卿”,句意完整,各自单独成句。

11B

A.正确。

B.“含义均相同”错误,文中“伐”为攻打之意;“矜功伐能”和“平伐其功”的“伐”为夸耀的意思。句意: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绩。

C.句意:在庭院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在地上挖一个坑。

D.正确。

12C“两则材料均彰显了颜真卿的远见卓识及对国家的忠诚”错误,材料二主要表现颜真卿的刚烈及对国家的忠诚,没有表现其远见卓识。

13.(1)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去告谕李希烈,可以不劳烦军队(动用武力)。

2)李希烈急忙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挡他,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置在馆舍,礼貌地对待他。

14.①与反贼安禄山英勇斗争。

②面对李希烈(阉奴与景臻)等人的威逼,他大义凛然,蹈死不顾。

③李希烈使其观看艺人亵渎朝廷政事取乐,他怒斥希烈,捍卫朝廷的尊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在唐朝为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当初,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安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关,就是因为颜公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唯独颜公凭小小的平原郡,削弱了敌军的锋芒。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后地奋起响应。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首先发起的。

材料二:

唐代宗去世,颜真卿任礼仪使。卢杞独揽大权,忌恨他,正赶上李希烈叛变攻占汝州,卢杞就提议说:“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招降他们,可以不动用军队。”皇上同意了。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想宣讲诏书旨意,李希烈的干儿子一千多人抽出刀抢着上前逼迫他,要吃他的肉。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往他的身上挥刀比划,颜真卿毫不畏惧。李希烈急忙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挡他,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置在馆舍,礼貌地对待他。

李希烈大摆宴席犒劳他的爪牙,请颜真卿赴宴,让他看艺人指责、亵渎朝廷政事取乐,颜真卿发怒说:“大人是臣下,怎么让这些人做这种事呢?”整理衣裳起身离席。当时叛变唐朝的朱滔、王武俊等人也在酒宴就座,他们看着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们久闻太师大名和仁德,大人想称帝,太师就来了,岂非上天封为正统?如想任命宰相,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态度严肃地驳斥他们说:“这是什么宰相!诸位听说颜杲卿没有?他是我哥哥。安禄山反叛,他首先起兵反抗,被杀害的时候,口里不停地骂贼。我现年龄将近八十,官做到太师,到死我都要保持我哥哥的气节,怎会接受你们的威胁利诱呢!”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十名兵士看守,在庭院挖了一丈见方的坑,扬言“活埋颜真卿”,颜真卿神情坦然不在乎。李希烈派他的将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住处,在庭院中堆柴,浇上油,就传达命令说:“不愿投降,就自己烧死。”颜真卿就往火里跳,辛景臻等急忙拦住他。兴元元年(784)八月三日,就派宦官和辛景臻等人杀颜真卿,他们先通报说:“有圣旨。”颜真卿跪拜,宦官说:“应该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无礼,罪该处死,但不知使臣哪天从长安来的?”宦官说:“从大梁来的。”颜真卿骂道:“那是叛贼,称什么圣旨!”他们就把他勒死了,享年七十七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①,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②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节选自《乐毅报先王书》)

材料二:

昔者,吴王夫差兴师伐越,败兵就李。大风发狂,日夜不止。吴王曰:“寡人昼卧,梦见井嬴溢大,与越争彗,越将扫我,军其凶乎?孰与师还?”子胥曰:“王其勉之哉,越师败矣!臣闻井者,人所饮;溢者,食有余。越在南,火;吴在北,水。水制火,王何疑乎?风北来,助吴也。昔者武王伐纣时,彗星出而兴周。武王问,太公曰:‘臣闻以彗斗,倒之则胜。’胥闻灾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此乃其证。愿大王急行,是越将凶,吴将昌也。”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

伍子胥父奢,为楚王大臣。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私悦之,欲自御焉。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③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欺。累世忠信,不遇其时,奢谏于楚,胥死于吴。《诗》云:“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

【注】①阖闾:一作阖庐,春秋时吴国国君。②鸱夷:马皮做成的囊。③尚:伍尚,伍奢的大儿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ABCDEFGHIJKLMNO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蚤,通“早”,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字含义相同。

B.兴师,文中是大规模举兵、起兵的意思,与成语“兴师动众”中的“兴师”含义不同。

C.背,指反叛、背弃,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皆背晋以归梁”中的“背”含义相同。

D.私,指私自、私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之妻私臣”中的“私”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毅认为善始不一定善终,伍子胥说动阖闾是一个好的开始,被夫差溺死江中是一个不好的结局。

B.夫差攻打越国期间,白天休息时做了一个梦,伍子胥根据五行学说和历史典故,认为夫差的梦境是吉利的预兆。

C.伍子胥知道要被杀也没有离开吴国,而范蠡审视利害后离开了吴国,虽然两人结果不同,但子贡对两人的做法都是肯定的。

D.楚王逮捕了伍奢,但没有马上杀他,想诱骗伍奢的两个儿子回来一块杀掉,但伍奢的儿子们没有被欺骗,逃离了楚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胥闻灾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此乃其证。

2)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

14.材料二引用《诗经》中的话语“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3分)

【答案】10DHL(每处1分)

11B 12D

13.(1)我听说灾异有的吉利有的凶险,万物都有相互压服、制约的地方,这就是它的证据。(“或”,有的;“相胜”,相互压服、制约;“乃”,是;“证”,证据。每点1分,句意1分)(2)我先前获取功劳,后来遭到杀戮,不是我的智慧减少,而是因为我开始时遇到的是阖庐,后来遇到的是夫差。 (“戮”,杀戮,杀害;“智衰”,智慧减少;“遭”,遇到。每点1分,句意1分)

14.(1)伍子胥直言进谏,忠贞报国,却因为“谗人”的挑拨离间,最终身死;(2)伍奢劝谏楚王,被“谗人”诬陷,之后被楚王杀掉。(答出11分,23分)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获得大的荣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最终是不会离开的。

“臣获大誉”中,“臣”是主语,“获”是谓语,“大誉”的宾语,该句是完整的句子结构,中间不能断开,第一处应在D处断开。

“胥”是后一句的主语,应在“胥”前断开,所以第二处应在H处断开。

“胥知分数”是独立完整的句子结构,“知”是谓语,“分数”是宾语,第三处应在L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B.“含义不同”说法错误。含义相同,都是大规模举兵、起兵的意思。句意:吴王夫差大规模举兵攻打越国。/大规模出兵发动战争,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C.正确。句意:我背弃了楚国。/都背叛了晋国去投靠了梁国。

D.正确。“臣之妻私臣”中的“私”解释为“偏爱”。句意:楚王私下很喜欢。/我的妻子偏爱我。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但伍奢的儿子们没有被欺骗,逃离了楚国”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尚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欺”可知,当时逃离的只有伍子胥,伍尚因为孝顺而回到了楚国的朝廷。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或”,有的;“相胜”,相互压服、制约;“乃”,是;“证”,证据。(每点1分,句意1分)

2)“戮”,杀戮,杀害;“智衰”,智慧减少;“遭”,遇到。(每点1分,句意1分)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谗人罔极,交乱四国”的意思是奸邪之人没有极限,扰乱各个国家。

依据原文“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可知,“谗人罔极,交乱四国”体现在:伍子胥直言进谏,忠贞报国,却因为“谗人”的挑拨离间,最终身死;

依据原文“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可知,“谗人罔极,交乱四国”体现在:伍奢劝谏楚王,被“谗人”诬陷,之后被楚王杀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听说,善于创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终。从前,伍子胥说动了阖闾,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夫差不这样做,赐给伍子胥一个皮囊,让伍子胥的尸体浮在江上。吴王夫差却不信伍子胥的预见能够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还不改变他的怨愤。

材料二:

从前,吴王夫差兴兵攻打越国,在就李被越军打败。当时,大风发疯似的猛刮,日夜不停。吴王说:“我白天睡觉的时候,梦见井水往外溢出,和越王争夺扫帚星,越王将要用扫帚扫我,我军要遭殃了吧?我们的军队还是回去吧?”伍子胥说:“大王还是要努力啊,越国军队要失败了!我听说井,是人们饮水的地方,井水溢出说明食物有余。越国在南方,五行中属火,吴国在北方,五行中属水。水是克制火的,大王还有什么疑虑呢?风从北边来,是要帮助吴国。曾经武王伐纣的时候,彗星出现,周朝兴盛。武王问太公,太公说:‘臣闻以彗斗,倒之则胜。’我听说灾异有的吉利有的凶险,万物都有相互压服,制约的地方,这就是它的证据。希望大王赶快行动,这样的话,越国将要发生凶险,吴国将要昌盛。”

伍子胥过于正直,不与奸邪之人同流合污。他不顾自身恳切进谏,效忠国家。他是非分明,无所忌讳,不停止直言进谏,希望能够匡扶君主,反而因此被疏远。有人进谗言挑拨他和君主的关系,伍子胥将要被杀。范蠡听说了这件事,认为他不知变通,说:“知道天命而不把握,知道害怕而不避开,这可以称得上是聪明吗?”伍子胥听说了,感叹说:“我背弃了楚国,带着武器离开,按道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先前获取功劳,后来遭到杀戮,不是我的智慧减少,而是因为我开始时遇到的是阖庐,后来遇到的是夫差。从太古以来,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大的荣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最终是不会离开的。先君对我的恩泽,我至今难以忘记,我希望能一直到死去都报答他,怎么会离开呢?范蠡见到我外在的处境,不知我内心的想法。现在虽然有所冤屈,也大不了就是一死!”子贡说:“伍子胥坚持忠信,死比生还重;范蠡权衡利害,离开而留下名声;文种留下被封侯,不知他有什么好的结果。伍子胥和范蠡德行齐肩,只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王的大臣。为太子迎娶秦国女子,女子容貌很好,楚王私下很喜欢,想要自己把秦女留下。伍奢尽忠心,入宫进谏,守在朝廷上不退下,想要纠正楚王的做法。而楚王不听他的谏言,听信奸邪之人的话语,逮捕并关押了伍奢,等他的两个儿子到来一起处死。伍尚信守孝道,回到了朝廷,伍子胥刚勇难以被欺骗。伍氏累世都是忠信之人,却没有遇到好的朝代,伍奢因在楚国进谏而死,伍子胥因在吴国进谏而死。《诗经》说:“奸邪之人没有极限,扰乱各个国家。”说的就是这。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适少落魄,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磷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迁太子少詹事。

(节选自《旧唐书》)

材料二:

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

(选自《唐才子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B.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C.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D.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业”,职业。“生业”意为“生涯”“职业”。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驼业种树”的“业”意思不同。

B.“体格”意为“体裁格调”,与《红楼梦》第三回中“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的“体格”意思不同。

C.“薄”意为“靠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意思相同。

D.“耻”意为“以……为耻”,与《师说》中的“而耻学于师”的“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禄山反叛时,高适征讨哥舒翰,哥舒翰让他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于是他又辅佐哥舒翰镇守南阳。

B.皇帝让各个皇子分别镇守地方,高适曾极力劝阻,但未被采纳。后来永王李磷造反,肃宗召其商量,认为他的意见与众不同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C.高适忠心耿耿,敢于直言劝谏,招致李辅国的嫉恨。李辅国在皇帝面前诋毁高适,高适因此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D.同为高适作传,材料一所记高适劝谏及预言永王必败的事,表明他在政治军事上有突出的才能,而材料二所记偏重他的才学品性,其他如政治活动、为官业绩等却一笔带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4分)

(2)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4分)

14.材料二中说高适“敢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答案】10.B

11.C。文中“薄于文雅”的“薄”为轻视的意思。

12.A。文中“征于翰讨禄山”指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而不是高适征讨哥舒翰。

13.1)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给分点:“因此”1分、“虿毒”1分,“未足”1分,句意1分)

(2)高适崇尚气节,谈论王业与霸业,滔滔不绝,从不厌倦。他遭逢国家多难之时,以建功立业自我期望(给分点:“尚”1分,“王霸”1分,“衮衮”1分,句意1分)

14.①高适谒见玄宗,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在于监军不关心军卒,南阳各路首领各持权力。

②高适在永王叛乱时趁机向肃宗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

③高适的诗歌里有很多发自肺腑的语句。

④高适在玄宗把各王子分封到各地时强烈劝谏不可以。(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少年时四处流落,没有固定的事做。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性格对权贵十分傲气,观察事物有透彻的了解。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几年之间,诗歌的体裁格调渐渐变化,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辅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客居河右。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担任自己府上的掌书记,跟着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

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任命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拜见玄宗,于是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像这样打仗能取得胜利吗?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称赞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李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以。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到他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浙睿talk)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材料二:高适,字达夫,还有一种说法是仲武,沧州人。他年轻时心胸宽广,不拘小节。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耻,混迹于赌徒之中,才气名声却传播开来。后来高适考中有道科,授职封丘县尉。不久,哥舒翰上表推荐高适任掌书记,后来又升任谏议大夫。高适仗恃意气,敢于直言。朝中权贵近臣都怕他。李辅国妒忌他的才干。蜀中内乱时,高适出任蜀州、彭州的刺史,又升西川节度使,归朝后,任左散骑常侍。于永泰初年去世。高适崇尚气节,谈论王业与霸业,滔滔不绝,从不厌倦。他遭逢国家多难之时,以建功立业自我期望,到50岁才学写诗,立即就写得很好,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有很多发自肺腑的语句。每写完一篇,好事的人总喜欢传扬吟诵。高适曾到汴州,和李白、杜甫相会,酒酣耳热之际登上吹台,慷慨悲歌,迎风怀古。没有人能揣测他们的心情。相互间有许多唱和之作。现在高适还有诗文等二十卷著作,以及他编选的从至德到大历年间作者二十六人的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都传世。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衰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对曰:“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智足治千乘,信足守之,灵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曰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客贤,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鰌,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鰌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不亦可乎?”

子贡问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乎?”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一《孔子家语·贤君)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伊尹曰:“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年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说苑·君道)

10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BCDEFGHIJKLMNOPQRS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指千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后期,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是中等国家。

B.“灵公爱而任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字意思相同。

C.“则必起而治之”与《庖丁解牛》中“提刀而立”的“而”用法不同。

D.“法省易因”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庆足在国家有事之时,出来辅佐治理国家。而当国家安定无事时,他就辞去官职而让其他的贤人被容纳,卫灵公很尊敬他。

B.孔子教导子贡,把管仲、子产推上关键位置的举贤者一一鲍叔牙和子皮才是真正的贤者,强调了虚己举贤的重要性。

C.尹文理想的政治愿景是“无为而治”。“无为”即无所作为,通过“无为”的指引,以“事寡”和“法省”等方式,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

D.伊尹认为虞舜不下朝堂而能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是因为身边有贤能之人辅佐,是重用贤能的结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4.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对为君治国之道的认识。

【答案】

10FKP句意:即使有尧舜那样的贤明,但是没有辅佐的大臣,那么君主的恩德不能传播,教化恩泽不能施行。

“尧舜之明”做“有”的宾语,其后断句;

“股肱”作主语,“不备”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不备”后断句;

“主恩”作主语,“不流”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不流”后断句;

11B

B.“‘爱’字意思相同”错误,含义不用。“灵公爱而任之”中的“爱”是“喜爱”,“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是“吝啬、吝惜”,所以两者意思不同。句意:卫灵公喜欢任用他。/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

C.连词,表示承接;连词,表示修饰,不译。句意:就必定出来帮助治理。/提着刀站起来。

D.依照,依法办事;趁机。句意:法令简单百姓就容易依法办事。/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12C“‘无为’即无所作为”错误。“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是道家的治国理念,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3.(1)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做官以显示他们的荣耀;软弱无能的人,罢免他们的官职,让他们去从事体力劳动。

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14.①要选贤任能,赏罚分明,使官员各尽其才,各司其职。

②要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减少对百姓的限制与束缚。

③要行宽恕仁爱之道,施恩于民,润泽万物。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鲁哀公问孔子:“当今的君主,谁最贤明啊?”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看到,或许是卫灵公吧!”哀公问:“他处理事情怎样呢?”孔子回答说:“卫灵公的弟弟公子渠牟,他的智慧足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他的诚信足以守卫这个国家,卫灵公喜欢任用他。又有个士人叫林国的,发现贤能的人必定推荐,如果那人被罢了官,林国还要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他,因此在灵公的国家没有放任游荡的士人,灵公认为林国很贤明因而很尊敬他。又有个叫庆足的士人,卫国有大事,就必定出来帮助治理;国家无事,就辞去官职而让其他的贤人被容纳,卫灵公喜欢而且尊敬他。还有个大夫叫史鰌,因为道不能实行而离开卫国,卫灵公在郊外住了三天,不弹奏琴瑟,一定要等到史鰭回国,而后他才敢回去。我拿这些事来选取他,即使把他放在贤人的地位,不也可以吗?”

子贡问孔子:“当今大臣中,谁是最贤能的?”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从前,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们都算得上比较贤能的人。”子贡说:“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孔子说:“赐,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认为自己努力成为贤人的人贤能呢?还是能举荐贤能的人贤能呢?”子贡说:“能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孔子说:“这就对了。我听说鲍叔牙的推荐使管仲显达,子皮的推荐使子产显达,但从来没有听说管仲和子产推荐比自己贤能的人从而让他们显达。”

文本二: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如何掌握做国君的方法?”师旷回答说:“做国君的方法是:要清静无为,务必做到博大仁爱,急于任用贤能。”

齐宣王对尹文说:“当一个国家的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尹文回答说:“当一个国家的君主,应该顺其自然,减少对百姓的限制和约束,并且能够宽容对待民众。政令少了百姓就容易遵从,法令简单百姓就容易依法办事,因此百姓就不会因触犯政令和法令而犯罪。最高的境界能宽容忍让民众,高尚的品德能够容纳天下,圣人虽然少有作为,却能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伊尹说:“君王得到贤能之士来辅佐自己,这样之后天下才能太平安定。即使有尧舜那样的贤明,但是没有辅佐的大臣,那么君主的恩德不能传播,教化恩泽不能施行。所以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致力于求得贤才。设立辅佐大臣来辅佐自己,任用才智杰出的人来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爵位尊崇,让他们俸禄优厚。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做官以显示他们的荣耀;软弱无能的人,罢免他们的官职,让他们去从事体力劳动。因此君无忧患,下无邪恶。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尽职,那么主上恩德惠及百姓,润泽万物。以前虞舜身边有大禹、皋陶这样的贤臣,所以不下朝堂而天下大治,这就是重用贤能的效果啊!”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