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高考启程: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2023/6/21 14:28:11  阅读:39 发布者: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训练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②,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③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成底事:一事无成。③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1.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天将暮时,又起小雨,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

B.上片“几许渔人飞短艇”中,“几许”犹云多少,加上“飞”字,表现了渔人们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的匆忙劳累。

C.下片前六句,句短调促,语意连贯,一气呵成,描写了江山之美。其中“严陵滩”三字为下文抒情埋下了伏笔。

D.这首词从夜晚泊舟写到心绪,再从早上舟行写到日后的打算,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折、荡气回肠。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题材上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从体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万里行”“不相送”“远含情”等内容都与诗题中“送别”相呼应。

B.一个“嗟”字,饱含诗人复杂心情:为朋友的遭遇而伤感,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而惆怅,更为官场沉浮无定而感慨。为全诗定下了悲凉沉重的基调。

C.颔联寓情于景,诗人不能河桥相送,只能想象饯别结束后的场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两人深厚的情谊。

D.全诗不失自然朴素。前两联通俗晓畅,不事雕饰;后两联用典,熨贴工稳,并不晦涩。中间两联对仗工致,流走匀称,宛转如意。

2.诗中运用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

杜荀鹤

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行踪自尔新。

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

便均情爱同诸弟,莫更生疏似外人。

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山大雪,屋门少开,一个“懒”字衬托出天寒地冻的冷意。

B.屋外人迹罕至,堂弟却踏着大雪远道而来,令诗人喜不自禁。

C.家中很少出现没有酒御寒的情况,而且又有书可与堂弟共读。

D.诗人劝堂弟不必生分,惜时求学,语言浅易却饱含手足深情。

2.后人认为“学成贫亦胜他贫”一句意味深长,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①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②。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③,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①逡巡:宋元俗语,犹顷刻,极短时间。②当(dàng):当做,代替。③厮酿:相互融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闻”“敲”二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用词简约蕴藉。

B.下阕一二句将花、酒、人交错描述,花香、酒香融合,花的红晕和酒的红晕相辉映。

C.下阕脉络清晰,以“惊起”为纽带,写出采莲女因“醉”而“眠”到“醒”的情态。

D.本词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构思新颖巧妙,风格健康明朗,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2.后人评价本词是描写少女生活的不可多得的佳作。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采莲女的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元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①悲群鸟,收田②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注】①化蛤,即雀化蛤。由于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②收田,指收割农田的作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写作时间,描写诗人贪赏次第变黄的秋菊,从早晨看到傍晚,惊觉寒露时节已至。

B.颔联对仗工稳,“叶”和“雁”呼应诗题,“千家”和“万里”给寒露时节的秋色提供了恢宏阔大的背景。

C.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人们常用松柏象征坚忍不拔的品格,本诗尾联也表达了这层含义。

D.这首咏寒露的诗,内容质朴,语言平实,写出了寒露时节景物的独特之美,是一首端然大气的节气诗。

2.有人评论此诗,虽“寒露惊秋”,却无伤秋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

2.①表达了词人厌倦漂泊与游宦生活,怀乡思归,渴望归隐之情。

②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

③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比,乐景写哀情,继而运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典故,并借用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回到家中的匆忙劳累”错,应为“表现渔人们归家时喜悦的心情”。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片“暮雨”三句,雨歇川静,日暮舟泊,即以凄清的气氛笼罩全篇。水蓼和芦苇都是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临岛屿”二句,写船傍岛而停,岸上蓼苇,清烟疏淡,秋风瑟瑟。景色的凄凉与词人心境的凄凉是统一的,含有无限哀情。

“几许”以下,写渔人飞艇,灯火归林,一幅动态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日暮归家,温暖、动人的生机腾然而起。这里以动景反衬上面的静景,反使词人所处的环境显得更加静寂。一个“飞”字和一个“尽”字,把渔人归家的喜悦表现得极具神韵,又同时从反面引出“遣行客”、“伤漂泊”二句,渔人双桨如飞,回家团聚,而词人却远行在外,单栖独宿,触动归思。

下片“桐江好”六句,先写江山之美。美好的河山扫尽了昨夜的忧愁,桐江上空,晨雾浓密,碧波似染,峰峦如削,白鹭飞翔,鱼虾跳跃,生动美丽的景色使词人心情欢娱。但因为词人情绪总的基调是愁苦的,欢娱极为短暂,又很快进入低谷,“严陵滩”三字已埋下伏笔,这里以乐景写哀,江山美好,鱼鸟自由,渔人团聚,而词人一年到头都是四海为家,宦游成羁旅,于是“游宦区区成底事”之叹自然从肺腑流出,词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值得,不如及早归隐,享受大自然和家庭的天伦之乐。所以结语痛快地说“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用王粲《从军乐》曲意,表明自己再不想忍受行役之苦了。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厌倦漂泊与游宦生活,怀乡思归,渴望归隐之情。

2.答案:1.D

2.①孙楚因性情孤傲而不得志,贾谊因遭嫉妒被贬,途径湘江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因谗言被贬的屈原。诗人化用孙楚和贾谊的典故既暗点友人的贬谪及行踪,又以这些才华横溢,却横遭贬谪的前人来喻指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以及对世道不公的愤慨之情。

②以龙泉剑的流落喻友人才学高超却怀才不遇,以龙泉宝剑的失而复得,暗指有朝一日,友人终会被有识之士发现,脱颖而出,再得起用,表达了诗人于愤懑不平中对友人的安慰与期待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中间两联对仗工致”错。“不相送”“远含情”不对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此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丢官职只因你才过孙楚,汨罗江把船系凭吊屈平。诗人围绕“嗟”字,既暗点友人杜审言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杜审言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诗人对宦海沉浮之感和对友人杜审言的惋惜之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友人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诗人借抚今思昔,感慨友人杜审言仕途坎坷,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仍用典故,以“可惜”归结“嗟”字。诗人用龙泉剑埋丰城的故事,暗点出友人的贬所,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慨叹,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暗示他会被再度起用,重施抱负。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3.答案:1.C

2.这句诗的意思是:只要学习有成,即使缺少衣食也好过其他困苦状况。这既是对堂弟刻苦求学的劝勉,也是对自我的宽慰与勉励,同时阐述了深刻的道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做官,更是为了追求充盈的精神世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家中很少出现没有酒御寒的情况”错。“无酒御寒虽寡况”,意思是家中常常无酒御寒,这种滋味虽然寡淡。“寡况”不是“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之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情感的把握能力。

“学成贫亦胜他贫”,意思是“只要学习有成,即使缺少衣食也好过其他困苦状况”。

联系题目“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以及上句“昼短夜长须强学”可知,这句话是勉励从弟要努力读书,学有所成;

再联系“有书供读且资身”可知,诗人自己也以读书为乐,认为读书可以“资身”,可见此句也是诗人的自我勉励;

“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诗人自己不以家贫为意,反而能够享受读书的乐趣,因此他认为“学成贫亦胜他贫”。“他贫”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的贫穷,与“学成贫”相对;“学成贫”是说读书有所成就,即使物质依然清贫,也会感到快乐和满足。可见此句阐述了深刻的道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做官,更是为了追求充盈的精神世界。

4.答案:1.B

2.①船技娴熟。“逡巡”写出采莲女在茂密荷叶间能穿梭自如、顷刻而至,表现其荡舟技艺的精熟。②青春活泼。“酒盏旋将荷叶当”写出几个采莲女用荷叶作酒杯。争着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尽现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③率性自然。下阕写采莲女醉眠在荷叶绿阴下,任船飘荡,等船搁浅才恍然惊起,体现其率性可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花的红晕和酒的红晕相辉映”错误。从“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洒面红相向”可知,是从花、酒与人三方面作交错描述,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应该是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是说“荷花底下,忽听到双桨击水的声响,不一会,一群女友来把我寻访”。“逡巡”,是顷刻的意思,形容极短的时间,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娴熟。

“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是说“摘下荷叶当酒杯,采莲船在荷花池中荡漾。粉红色的荷花映酒中,杯里时时翻红浪”。表现在荷香万柄、轻舟荡漾,中间几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用荷叶作杯,大家争着吮吸荷杯中的美酒,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天真烂漫、惹人喜爱的情态。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是说“清新的荷香、醇美的酒味,搅在一起;粉红的荷花、粉红的脸蛋,交相辉映”,表现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在一片“香”与“红”之中了;“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是说“绿色的荷叶丛中,醉了正好躺一躺。一觉醒来抬头望,船头搁浅在沙滩上”,表现姑娘们喝醉了酒,就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任船随波逐流,直到船被搁浅才恍然惊起,体现了采莲女率性可爱的形象特征。

5.答案:1.A

2.①这首寒露诗前两联虽描写了寒露时节的典型景物,但菊花渐黄在晨看、落叶纷飞在门前、大雁南飞逐秋阳,未见“伤秋”,“千家”“万里”反有壮阔之感。②颈联虽为群鸟化蛤而惋悲,怕寒霜将至而及早收田,但难掩渔夫农民秋收之喜,未见“伤秋”。③尾联在前面万物随季节变化的对比中凸显松柏四季常青的志气,宕开一笔,大气磅礴,更无“伤秋”之意。

解析:1. 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贪赏次第变黄的秋菊,从早晨看到傍晚”说法错误,原文意思是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菊花已渐渐变黄。

2. 本题考查评价古诗思想内容的能力。

寒露时节的秋色,有着水墨画的意蕴,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寒山转苍翠,千山万水,层林尽染,衰草连天。

这首寒露诗,以其大气磅礴,悲壮雄浑的气势,描写了寒露时节景物的独特之美,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并无伤秋之意。

首联,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是说,寒露来临,惊讶发现时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见菊花次第变黄。这句点明了写作时间,并写出寒露第三候:菊有黄华。

颔联,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是说,千家万户前,风儿好像扫着落叶,晴空万里上,大雁好像随着太阳南飞。千家与万里,将一幅阔大壮丽的秋景图呈现出来。落叶纷飞,大雁南飞,本有萧瑟之感,但一个“扫”,一个“随”,“千家”“万里”反有壮阔之感。

颈联,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是说,化为牡蛎,替雀鸟感到悲伤;收割农田,害怕早到的寒霜。化蛤与收田,也带着寒露独有的特点,喻示着秋天不多,要赶紧完成庄稼收割。虽为群鸟化蛤而惋悲,但难掩渔夫农民秋收之喜,未见“伤秋”。

尾联,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是说,因此知道,松柏的志气,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它都郁郁苍苍,颜色长青。凸显松柏四季常青的志气,大气磅礴,更无“伤秋”之意。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训练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①(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忘却了忧愁。

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在一起。

2.请比较诗歌尾联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有何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妃

吴雯

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②同。

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

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

【注】①明妃:即王嫱,字昭君。②自媒:为自己说好话,炫耀自己以求取悦于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昭君不屑于用可耻的行为达到被宠的目的,只希望能光明正大地录用。

B.颔联对昭君的行为发表议论,把她提到了“国士”的高度,见解新颖,自成一家。

C.颈联化用杜诗“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吴杜二人表达的意思相似。

D.全诗先扬后抑,先写昭君的高尚情操,后写她的悲剧命运,两相并举,令人感慨。

2.诗人吟咏的昭君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

苏轼

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稽如嚼竹。

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

岂如厩马好头赤,立仗归来卧斜日。

莫救优孟②卜葬地,厚衣薪槱入铜历③。

【注】①李伯时,名公麟,宋朝著名画家、诗人,是苏轼的好友。此诗为苏轼刚结束贬谪黄州的生活回京担任翰林学士时所华。好头赤是马名。②优孟,战国楚国人,有辩才,长讽谏。楚庄王要求以大夫之礼安葬爱马,他却讽劝楚庄王将爱马葬在人腹肠之中,“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于人之腹肠”(《史记·滑稽列传》)。③厚衣,用大火烧。槱(yǒu),烤。历,即鬲,古代食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形象写出战马只能以粗粝果腹而瘦骨嶙峋,表现了战马的生活条件艰苦。

B.第三、四句用夸张修辞手法,生动刻画了战马奔驰如飞,踏坎坷如履平地的形象。

C.第五、六句将战马与御马对比,突出御马好头赤雄壮威武的姿态和画家高超的技艺。

D.最后两句用优孟给马选择安葬之地的典故,以马自喻,寄托诗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2.请从“戏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①望如线,白水光参差②。

农妇白纻裙③,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④,嘤咛如《竹枝》⑤。

【注】①田塍(chéng):田埂。②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③白纻(zhù)裙:白麻布做的裙子。纻,麻布。郢中歌:楚歌。此处指民歌。④嘤(yīng)咛(níng):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⑤如《竹枝》:像川东民歌《竹枝词》一样(句中句尾有和声)。

(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闪烁,明暗不定。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悲伤的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桐庐

查慎行

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

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

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②间。

雨蓑烟笠严陵③近,惭愧清流照容颜。

【注】①本诗是查慎行于康熙二十二年自家乡赴江西幕府途经桐庐时所作。②碓床:靠水力来舂米的器具。③严陵,指严子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征召,曾于此隐居垂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交代诗人的行踪,又写出诗人看到与故乡迥然不同的风光景物时的惊讶之情。

B.颔联写桐庐县城,三面以山作为城墙且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县城给作者以新奇之感。

C.尾联即景抒怀,诗人看到清流中苍老的容颜,不禁发出功业无成、愧对名士的感慨。

D.本诗运思周密,结构严谨,以“乍惊”领起,以“惭愧”收束,一起一收,脉络清晰。

2.本诗颈联刻画工细,请简要分析其写景技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A

2.尾联中的“同学少年”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一个个都飞黄腾达,却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

《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心怀国家,励志高远,一腔青春热血,神采飞扬。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忘却了忧愁”错误。诗人流落在外,壮志难酬,虽观赏美景,却心忧天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漂泊之感。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尾联意思是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表达了诗人功业无成的悲愤之情。

《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两句,描写出同学之间的友谊,表现出当代青少年的积极。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答案:1.C

2.①清高傲岸。昭君对于那些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的途径,决不涉足。②高风亮节。昭君不屑于自荐自夸,只等待识才者主动寻访。③命运悲惨。昭君才貌俱佳,但不受皇帝重视,远嫁塞外,处境窘迫。④思念故国。昭君墓草色常青,年年如在汉宫一样,显示她生前死后无时不在思念故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吴杜二人表达的意思相似”错误,吴杜二人表达的意思刚好相反。杜甫为了突出昭君对故土的眷恋,臆想昭君虽留冢塞外,但魂灵还在月夜回到汉邦。这首诗点破这一层虚妄的假说,击碎了杜甫那善良的愿望,说昭君出塞后,就是她的灵魂也不曾,其实是不可能回到故国。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首联“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可知,昭君与当时的很多后宫女子不同,一个“羞”字写出了昭君清高傲岸的节操,她不屑于用这种卑贱的伎俩达到邀宠的目的,只求能堂堂正正地进身。若进身的途径不正当,她是决不会涉足的。这体现出了昭君清高傲岸的形象特征。

从颔联“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可知,昭君不贿画工,而是如“千秋国士”一样,只等待识才者主动寻访,不屑于自荐,更耻于自夸。这体现出了昭君高风亮节的形象特征。

从颈联“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可知,紧扣上联所说的昭君的“国士风”,写昭君傲岸的节操。昭君越是这样傲岸,她的怨恨就越是深沉,故只有托之琵琶之声,让南飞的鸿雁携归故国。昭君出塞后,她的灵魂不曾,也不可能回到故国。这体现出了昭君远嫁塞外,命运窘迫悲惨的形象特征。

从尾联“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可知,昭君思汉之情,只有上苍知之,使她坟上的青草年年如在汉一般,让青草告诉天下,告诉后人,昭君生前死后无时不在思念故土。这体现出了昭君思念故国的形象特征。

3.答案:1.C

2.①幽默风趣。诗歌用调侃的笔调写御马的命运,御马生前待遇优厚、荣耀威武,死后却难逃被人吃掉的结局,寓庄于谐,语言幽默风趣。

②含蓄隽永。将弦外之音寄托在戏言之中,以马喻人,寄寓了无限的人生感慨;结尾用优孟的典故来写御马的结局,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③豪迈奔放。“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等诗句用夸张的修辞、玩笑的口吻写出战马面对艰辛劳苦的乐观与旷达,语言豪迈奔放。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突出御马好头赤雄壮威武的姿态和画家高超的技艺”错误,将战马和御马对比是为了突出御马生活条件优越,只是去站站仪仗,每天饱食早卧,没有奔波劳碌之苦。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戏书”的意思是玩笑之作,既然是开玩笑,语言便免不了诙谐幽默,如诗歌中运用优孟的典故,说御马纵然有着“立仗归来卧斜日”的悠闲生活,然而最终却免不了葬身人腹的命运,充满调侃之意,显得格外风趣幽默。

虽说幽默,但也并非完全的游戏之作,苏轼在诗歌中把战马与御马的命运进行比较,战马以粗粝果腹而瘦骨嶙峋,生活条件艰苦,却自信昂扬;御马“立仗归来卧斜日”,待遇优厚而生活悠闲自得,可以视作是以马喻人,写出在外征战沙场的将士与朝中碌碌无为的士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在此情形下,再以优孟的典故来点出御马的结局,不由人深思回味,有所惕然。

诗人虽然写的是李伯时画的御马,其实诗人的思想感情显然更倾向于不曾在画中出现的“战马”,描写战马时说“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写出战马奔腾如飞、征战沙场而豪迈自信的昂扬态度,与其面对的艰辛劳苦对比,更体现出乐观旷达态度,显得豪迈奔放。

4.答案:1.D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悲伤的心情”错误。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是欢乐愉悦的心情。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两首诗中《插田歌》是古体诗(民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近体诗,古体诗倾向口语化,韵律自由,是民歌风;近体诗倾向于典雅,韵律严格,风格庄重。

首先,从选词上言,《插田歌》多选用口语化词语,似是农民口中讲出,通俗易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选用典雅的词语来指称意象表达感情,如“烂柯人”“沉舟”“翻似”等,显得典雅庄重。

其次,从韵律上言,《插田歌》本为民歌,自然成韵;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平仄严格,声韵调和。

再次,从修辞上说,《插田歌》平白如话,少用修辞,即使用到比喻,也浅显生动,如“田塍”如“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有用典,如“闻笛赋”“烂柯人”;对仗也工整。

总之,《插田歌》质朴活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典雅平正。

5.答案:1.C

2.①运用叠词。“依依”状帆影,“汩汩”摹水声,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之美。②视听结合。诗句描绘了如燃的枫林、隐约的帆影以及汩汩的水声,景色明丽,画面立体。③远近结合。远处帆影缓缓移动,近处山溪汩汩欢唱,观察角度多变,诗歌意境开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

C.“苍老”“功业无成”的说法没有根据。诗人惭愧的是自己外出求禄,未能免俗。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依依”,状帆影轻柔貌,“汩汩”摹水流的声音,叠词的运用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远处的枫林、隐约轻柔的帆影,这些为视觉描写;汩汩的水声为听觉描写,诗句视听结合,呈现的景色红白相间,明丽动人,画面充满立体感。

远处帆影缓缓在江面移动,近处山溪在碓床间汩汩欢唱,诗句远近结合,观察角度多变,由江面到山间,诗歌意境开阔,引人想象。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训练(三)

1.阅读下面这首五言诗,完成下列小题。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②;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①蘼芜:香草名,叶子风干可做香料。②缣、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通过弃妇、故夫和新人三人的对话可以明显看出各自的苦衷,人物对答富有感情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

B.女主人公见了休了自己的故夫,不但未埋怨、责难,还长跪在地,关心地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对被遗弃之事难以释怀。

C.“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明确告诉弃妇,新妻虽然不错,但我觉得故人更好,说明其有悔恨之意。

D.本诗吸取了《诗经》《楚辞》的比兴手法,“上山采蘼芜”,用香草“蘼芜”比喻弃妇的美德,委婉含蓄地批评了故夫的有眼无珠。

2.比较《上山采蘼芜》《氓》《孔雀东南飞》中三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简要分析说明她们有什么不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浪淘沙·题酒家壁

周文璞

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大槐官②里着貂蝉。行到江南知是梦,雪压渔船。

盘礴③古梅边,也是前缘。鹅黄雪白又醒然。一事最奇君记取:明日新年。

【注】①周文璞:祖上事农桑。祖、父随宋室南渡而流落江南。②出自“南柯一梦”。③盘礴:这里指一种傲慢不羁的坐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酒后安眠、梦的美与灭、古梅边的盘坐等可以看出,词人伤心国事又报国无门,

悲愤之下只好奇情于酒色。

B.词人借酒人梦,由梦而化用典故,用典以刺世,曲折而委婉地批判当时富贵无常、得失不定的社会现实。

C.“行到江南”指流落江南,“雪压渔船”是词人在梦醒之后所看到的真实景物,“压”字表示现实严酷。

D“鹅黄”指柳发新枝,“鹅黄雪白”预示新年快要到了,着一“又”字,流年暗换的伤感情绪隐然可见。

2.这首词语言特色鲜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听雨①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考取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写年少时的听雨场景,传达出欢乐情怀。

B.“客舟”及“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写出了壮年听雨的悲凉心境。

C.“而今听雨僧庐下”,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都已成过去,词人看破一切,心境淡然超脱。

D.“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词人“听雨”的一生。

2.本词体现出词人高超的写作技巧,请简要赏析全词的表现手法。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还郊

王勃

闲情兼嘿语①,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②侵岸水,鸟路③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④,花树满春田。

【注】①嘿语:沉默。“嘿”通“默”。②鱼床:编竹木如床席大,上投饵料,沉入水中,供鱼栖息。③鸟路:鸟道,高山小径。④平子赋:东汉张衡,字平子,仕途不得志。著有《归田赋》,后喻精美文章,或咏归隐及哀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同道合者,希望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B.颔联紧扣“春日”着笔,观察细致,比喻形象,既有色彩的描写,又有事物形状的描摹。

C.颈联“侵”“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D.颔联和颈联,情景交融,设想灵巧,描绘出一幅草绿树青、鱼床临岸、鸟儿高飞的春光图。

2.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序: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狱中寄子由(其一)

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注】。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注】“他年夜雨独伤神”:苏轼早年与弟弟在旅驿读书,一次读到唐人韦应物的一首赠人诗“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一联,彼此十分感动,就相约将来入仕后尽早退隐以享受“风雨对床”的闲居之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圣主如天万物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圣主泽被万物,点出诗人身逢盛世。

B.“小臣愚暗自亡身”是自己遭受的巨大不幸的哀痛之音,照应诗题中的“狱中”。

C.诗歌颔联是说想到自己这次必死无疑,十口家人将无处可归,更让自己劳累。

D.尾联歌颂的是生死与共的兄弟之情,真情流露,深切真挚,因而历来被人传诵。

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A

2.《氓》中的女主人公面对男子的反复无常,表现出果敢决绝的一面;《孔》中的刘兰芝面对婆婆的刁难,表现出勇敢清醒且具有反抗精神;本诗中的女主人面对前夫的喜新厌旧,则显得温和软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A.“通过三人的对话”错误。“新人”并没有参与对话。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氓》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孔雀东南飞》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写出了刘兰芝对自己婚姻有清醒的认识,准备自休下堂,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上山采蘼芜》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诗中出现了故夫、弃妇和新人三个人物。“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等句写弃妇长跪在地,关心地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对被遗弃之事难以释怀。但相对前两首诗而言,女主人公则显得更加温和、软弱,没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2.答案:1.A

2.1)语言诙谐,幽默风趣。如:作者将在“古梅边”那种“盘礴”箕踞的不羁之态,说成是前世定下的缘分,显然故弄玄虚,令人忍俊不禁。

2)口语化,通俗易懂。如“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语言不加修饰,平易近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的能力。

A.“悲愤”错误,还好酒钱即安眠,写出了作者的洒脱不羁;“大槐宫……雪压渔船”三句由酒入梦,又从梦中醒来,似梦非梦之间表达人生无常之叹;在古梅边“盘礴”,表现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形象特点。“安眠”、“梦”的美和灭、“盘坐”等不能看出“词人的悲愤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

1)语言诙谐,幽默风趣。吃酒还钱,事极平常,但以之入词,就表现了一个不赊不赖的醉汉形象,饶有兴味,却令人耳目一新。开篇即以吃酒还钱勾勒出一个不赊不赖的醉汉形象,饶有兴味;词的下片,作者将他在“古梅边”那种放浪形骸的“盘礴”,说成“ 也是前缘 ”,是前世定下的缘分,显然是小题大做 ,故弄玄虚 ,把本来不相连系的事情硬是凑在一起,意在构成幽默风趣的表达。

2)口语化,通俗易懂。“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语言不加修饰,平易近人。“行到江南知是梦,雪压渔船”写醉酒入梦方醒的情景,语言通俗,又令人回味无穷。结句“明日新年”更是于直白中给人流年暗换的感伤。

3.答案:1.C

2.①运用对比(衬托),年少时的欢快青春,对比(反衬)亡国后处境的凄凉;

②虚实结合,上片的年少听雨与壮年听雨都是回忆中的场景,是虚笔;下片则是写当下眼前的雨水滴落在台阶上,是实笔,感情蕴藏深厚;

③融情于景,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将一生的悲欢离合渗透、融汇其中。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词人看破一切,心境淡然超脱”错,这首词写词人一生的遭遇,最后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已是到达痛苦的顶点,词人并未获得解脱。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歌楼”、“红烛”、“罗帐”等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而今听雨”的画面,则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亡国后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中“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是回忆的情景,为虚写。下片中“而今听雨僧庐下……”为眼前之景,是实写。虚实结合,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

最后,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为不同时间、地点、环境下的三个“听雨”场景,融情于景,贯穿了诗人的一生,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4.答案:1.C

2.第一问:①尾联与开头照应,构成首尾呼应;②“还题平子赋”使用用典的手法。③尾联中“花树满春田”以景作结,借景抒情。

第二问:诗人在尾联使用了张衡《归田赋》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得志,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尾联中“花树满春田”以春天田野里春色正浓,满树繁花的景色结束整首诗,表达自己对田园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愿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C.“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意思是供鱼栖息的围栏插入临岸的江水中,大鸟展翅高飞,直入云烟。颈联用动感极强的词“侵”“入”来形容鱼床和鸟路的情态,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运用的表达技巧:

首先,诗歌的首联“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中的“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向道合者,希望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正好尾联的归隐田园的愿望与此处“寄情山水”的希望相呼应,构成首尾呼应。

其次,结合注释④“平子赋:东汉张衡,字平子,仕途不得志。著有《归田赋》,后喻精美文章,或咏归隐及哀愁”,可知此联运用东汉张衡的典故,暗寓诗人想要回归田园的愿望。

最后,尾联的对句“花树满春田”意思是“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这是以景作结,借景抒情,借助满眼正浓的春色来表达归隐的愿望。

诗人的思想感情:

尾联“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意思是:“我”要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诗人运用东汉张衡的典故,自己能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表达自己不得志,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

尾联的对句“花树满春田”意思是“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这是以景作结,借景抒情,一方面表达自己对田园景色的喜爱之情,一方面这里借助满眼的正浓的春色喜爱来表达归隐田园的愿望。

总之,尾句既抒发了悠闲的心情,也透露了失志的烦闷。闲兴中有沉思,颂春中含愁绪,以景衬情,含蕴婉曲。

5.答案:1.C

2.①抒发自己死后哪都能埋葬的豁达之情;

②运用想象(虚写),表达自己死后留下弟弟孤身一人而再也无法实现“风雨对床”的诺言的歉疚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十口家人将无处可归,更让自己劳累”望文生义,颔联意思是:还没过完一生就要先偿还前债,自知必死,可是一家十口,还是要连累弟弟去照顾。应是十口家人将连累弟弟照顾,“累人”是“连累弟弟”不是“让自己劳累”。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颈联的意思是:人死之后,随便找一个青山就可以埋葬尸骨,但是留下弟弟一人,在每次夜雨之时,黯然神伤。死后哪都能埋葬,可见其豁达之情;

诗歌的标题“狱中寄子由”以及注释的内容“苏轼早年与弟弟在旅驿读书,一次读到唐人韦应物的一首赠人诗‘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一联,彼此十分感动,就相约将来入仕后尽早退隐以享受‘风雨对床’的闲居之乐”可知作者想到死后留下弟弟孤身一人而再也无法实现“风雨对床”的诺言的歉疚之情。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