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科研快报 | 中大近期科研进展速览20

2022/12/28 13:43:25  阅读:383 发布者:

编者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为了更好的展现学校科研动态,增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研究院将持续汇总报道校内各单位重要科研进展,诚邀各单位积极来稿。

内容速览

1.历史学系杨培娜副教授出版新著《生计与制度:明清闽粤滨海社会秩序》

2.生命科学学院肖仕教授团队揭示光调控植物复氧应答的新机制

3.医学院张旭东副教授团队在工程化细菌膜囊泡用于肿瘤疫苗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4.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杨燕教授团队万人队列研究表明:适量番茄摄入可预防新发高血压的发生

01

历史学系杨培娜副教授出版新著《生计与制度:明清闽粤滨海社会秩序》

历史学系副教授杨培娜新著《生计与制度:明清闽粤滨海社会秩序》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从海洋经济的角度理解明清广东、福建乡村社会的变迁,强调以海为主的生产生存方式具有独特的节律和特质;同时,沿海地区不能简单地视为划分海洋和陆地的地带,而应将之视为一个包含了各种不同生计人群的活动区域,主张从水陆互动的关照下重新审视人与海、陆之间的关系。本书试图从明清时期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人群的户籍身份、经济生产和社会组织,乃至意识观念等方面,探讨从明初到清代前期, 生活在水陆之交、闽粤之界的地方生民在王朝军事政治和经济社会政策之下,如何缔造其生活空间和社会秩序,说明王朝体制转变与沿海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形态和社会组织变化之间的关系。

来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学术动态 | 杨培娜:《生计与制度:明清闽粤滨海社会秩序》

02

生命科学学院肖仕教授团队揭示光调控植物复氧应答的新机制

目前,洪涝灾害在全球范围内发生频率剧增,灾害范围逐年扩大,已成为最重要的农业灾害之一。植物长时间浸没于洪涝/淹水环境中会导致根际氧气含量显著减少,从而造成低氧胁迫 (hypoxia);长期的淹水胁迫也会使得植物所处环境中的光照强度大幅度下降,导致弱光胁迫。因此,低氧和弱光是影响植物淹水适应性的两大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植物在淹水后复氧反应 (reoxygenation response)中,光照变化是导致细胞中过氧化物积累、影响植物逆境耐受性的重要原因;然而到目前为止,光照如何调控植物淹水及淹水后复氧应答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

生命科学学院植物逆境生物学方向肖仕教授团队长期关注植物低氧感知、信号转导及复氧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光信号影响植物复氧耐受性的调控机理,肖仕团队通过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化学分析,发现拟南芥关键转录因子MYB30的蛋白质稳定性在淹水过程中显著下降,但在淹水后复氧过程中明显积累,且这一动态变化受26S蛋白酶体途径调控。表型分析显示,与野生型相比,myb30突变体对淹水胁迫异常敏感,而MYB30-OE过表达转基因植物表现出增强的耐受性。深入研究发现,淹水过程中,光信号核心调控因子COP1MYB30直接互作,泛素化修饰并降解MYB30蛋白;而在淹水后恢复过程中,MYB30则通过与茉莉素信号通路转录因子MYC2互作,协同调控下游抗氧化相关基因VTC1GSH1的表达,激活抗氧化物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等的生物合成,进而提高植物对淹水胁迫的耐受性。进一步分子遗传分析揭示,VTC1GSH1的过表达转基因植物对复氧胁迫耐受性显著增强,且能部分恢复myb30突变体对复氧应答超敏感的表型。这一发现首次阐明了植物COP1-MYB30分子模块整合光信号影响植物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进而调控植物淹水耐受性的作用机理,为深入理解植物低氧-复氧反应的适应性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COP1-MYB30模块调控植物应答复氧胁迫的工作模式图

该论文MYB30 integrates light signals with antioxidant biosynthesis to regulate plant responses during post-submergence recovery”,于121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

来源: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逆境生物学方向 | 肖仕团队揭示光调控植物复氧应答的新机制

03

医学院张旭东副教授团队在工程化细菌膜囊泡用于肿瘤疫苗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山大学医学院张旭东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官方期刊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发表了题为“Biosynthetic neoantigen displayed on bacteria derived vesicles elicit systemic antitumour immunity”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利用基因工程细菌合成肿瘤新抗原(Neoantigen)并展示在细菌外膜上,利用携带新抗原的细菌外膜制备膜囊泡,开发新型个性化肿瘤疫苗用于肿瘤治疗研究。该研究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为中山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张旭东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之一。中山大学医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孟繁蔷、研究生张芷让和李丽艳为共同第一作者。

治疗性肿瘤疫苗,是将肿瘤抗原以各种佐剂形式递送至患者体内,抗原递呈细胞获取抗原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诱导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清除肿瘤细胞的目的。

Gel-BDVs的制备和联合PD-1抗体治疗肿瘤的机制示意图

张旭东副教授团队基于合成生物学,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特定的新抗原合成并定位到细菌外膜上,进而实现肿瘤新抗原在细菌外膜的呈递。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个体化肿瘤新抗原稳定表达在大肠杆菌外膜上,再通过超声等方法制备了表达新抗原的细菌外囊泡(Bacterial-derived vesiclesBDVs)。进而将表达新抗原的仿生细菌外囊泡(BDV-Neo)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包裹进温敏型HP水凝胶,联合制备肿瘤疫苗(Gel-BDVs)。该疫苗通过皮下接种,可持续释放GM-CSF,进而募集DC细胞摄取BDVs获取新抗原,进而促使初始T细胞活化及分化成效应T细胞。该疫苗与检查点阻断药物PD-1抗体联用,可以有效增强CD8+ 细胞毒性T细胞 (CTL) 的活性和增殖能力,高效的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此外,肿瘤特异性T细胞可转化为记忆T细胞,增强抗肿瘤效应,有效减缓术后残留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延长了术后生存期。综上所述,展示新抗原的细菌囊泡疫苗可有效激发特异性肿瘤免疫反应,该研究为个性化癌症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良好的应用转化前景。

来源:中山大学医学院

我院张旭东副教授团队在工程化细菌膜囊泡用于肿瘤疫苗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04

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杨燕教授团队万人队列研究表明:适量番茄摄入可预防新发高血压的发生

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首要危险因素。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2.45亿人,且发病率还呈现上升的趋势,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早期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众所周知,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的饮食模式或营养物质的摄入,是逆转高血压发病率不断上升的有效的预防策略。番茄,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性食物,具有诸多健康效应。杨燕教授团队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中1997~20157波大规模队列数据,涉及11460名成年人,探究了膳食番茄摄入量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研究发现,与不吃西红柿的参与者相比,随着西红柿摄入量的增加,新发高血压风险降低。进一步剂量-反应关系发现,番茄摄入量与新发高血压之间存在“J”形关系,高血压最低风险对应的番茄摄入量约为每天10-13克,相当于每周食用1个中等大小或2~3个小个头番茄或5~7个圣女果。亚组分析结果提示,番茄对高血压的保护作用在成年女性及具有健康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的人群中更加明显。综上,适度食用番茄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对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

番茄摄入量与新发高血压呈现J”形关系

20221114日,该研究以“J-Shaped Association of Tomato Intake with New-Onset Hypertension in General Adults: A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为题,在国际医学期刊Nutrients在线发表。该研究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杨燕教授为通讯作者,赵丹为第一作者,中山大学作为第一单位。)

来源: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转自:“中大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