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赵杰教授:内膜下斑块修饰技术启动时机和注意事项

2022/12/27 11:51:41  阅读:305 发布者:

导语

由于侧支损失和支架长度长,导致较高的再狭窄和再闭塞率,因此内膜下寻径再进入真腔(STAR)技术不适合在慢性完全闭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 PCI)期间常规使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杰教授在一次会议中就“内膜下斑块修饰技术启动时机和注意事项”作汇报,并强调内膜下斑块修饰(SPM)STAR without stenting,随着循证证据累积,会逐渐成为投资技术的核心。

内膜下斑块修饰(SPM):概念与沿革

1.直面失败——PCI最后的堡垒

CTO-PCI10年发展迅速,路径更新、逆向技术及器材、ADR技术;但即使在大型中心,CTO开通失败率仍在10-15%

2.不理想开通CTO——不如不做

阜外CTO-PCI回顾性队列研究,CTO不理想开通约占总人群1/6比例;CTO病变不理想的开通不仅增加患者住院期费用,而且显著增加远期硬终点事件风险;即刻结果中,不理想开通的病例大部分源于主要分支闭塞,主要分支闭塞与远期心梗事件显著相关。

3.反败为胜——SPM

内膜下斑块修饰(Subintimal Plaque Modification)在CTO PCI技术过程中,穷尽传统技术无法实现CTO即刻理想开通时;在CTO PCI终止手术之前,用球囊通过对CTO体部进行修饰(内膜下球囊主动扩张,广义上也包括 carlino等非球囊技术);投资技术的核心。

4.实施情况

内膜下导丝无法进入远端真腔;无法保护重要分支;提高未来二次PCI成功率。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次革新。STAR技术,2005年由Antonio Colombo提出,核心是由真--真腔置入支架技术,较长的内膜下通道,增加ISR和血栓风险,沿途分支闭塞。投资技术(investment procedures) 2013W M Wilson提出,当远端管腔再进入失败或分支大量丢失,6~8周后择期再次尝试。STAR后延迟支架置入(DSS) 2015Gabriella Visconti提出,夹层愈合,更短的支架长度,更优的临床结局。内膜下斑块修饰(SPM)STAR without stenting,随着循证证据累积,SPM逐渐成为投资技术的核心。

内膜下斑块修饰(SPM):循证证据1

关于SPM与再次手术成功率,一项研究纳入PROGRESS-CTO中接受SPM患者,观察终点是SPM能否改善患者的SAQ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问卷评分)。主要结果是CTO病变特点,伴有近端纤维帽模糊不清(5 4%)、中/重度钙化(73%)、中/重度扭曲(6 3%)和高J-CTO评分(平均3.2±1.1)

主要结论是SPM后再次开通成功率高。1.后续再次CTO PCI的技术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很高(两者均为83%)2.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可接受(3.3%)3.超过60天再次尝试的技术和手术成功率更高(94%69%P=0.015)4.后续手术时间平均为147分钟,造影剂量为185ml,放射线剂量2.5Gray

内膜下斑块修饰(SPM):循证证据2

OPEN CTO亚组分析主要结论:SPM促进生活质量改善。

研究对象是OPEN-CTO12个中心,138CTO-PCI失败患者。观察终点是SPM能否改善患者的SAQ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问卷评分)

研究发现SPM不增加院内总MACCE事件、心肌梗死、卒中、冠脉穿孔的不良事件,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1个月随访时的SAQ总分的改善程度、SAQ心绞痛评分的改善程度,SPM组显著优于未SPM组。

内膜下斑块修饰(SPM):循证证据3

传统SPM与改良SPM的差别:传统SPM是导丝通过内膜下进入远端后,在闭塞段进行球囊扩张。改良SPM结合了ADR技术,利用 Stingray球囊在闭塞段以远,远端纤维帽以远部位进行多次穿刺操作后,在整个闭塞段用型号更大球囊扩张,球囊-管腔0.75:11:1,扩张区域更长,接近或超过CTO病变长度。近端使用延长导管以减少内膜下血肿。

A:传统SPMB:改良SPM

改良SPM与血管再通率。研究设计如下,研究对象:54CTO PCI失败患者,22例接受改良SPM32例接受传统SPM。观察终点是血管再通率。

主要结论:改良SPM增加术后30-90天血管再通率。后续随访中 TIMI 2-3级血流者,改良SPM组显著高于传统 SPM(90.9% vs.62.5%,P<0.05)。与传统的 SPM技术相比,基于Stingray球囊的改良 SPM 技术具有更积极的延长导管应用、更大的球囊尺寸和更长的修饰长度,可以在术后 30-90 天显着增加血管再通率。

内膜下斑块修饰(SPM):实施策略

SPM启动时机主要在常规介入操作过程中,前向不能开通CTO时,到达终止手术操作的标准:造影剂剂量、放射时间、操作时间、手术残余风险较高时,需要考虑启动SPM技术,为第二次介入操作的成功积累基础。

Hybrid algorithm 2.0

技术要点:

1.对手术过程的理性判断和综合评估

决定转为失败模式(failure mode)后,考虑备选策略,首选SPM

2.分析PCI失败原因

有助于为 SPM 制定操作策略。

3.技术参数建议:力保前向TIMI3级血流

球囊型号:与血管直径1:12.0mm;扩张范围≥50%CTO病变范围。

4.延迟支架置入

SPM的关键即在首次手术期间推迟支架植入。延迟后夹层愈合、血肿吸收将减少后续支架置入数量、保留更多分支。

5.再次干预时机

目前尚无统一共识,一般建议至少8周,同时可参考临床症状。

6.警惕并发症风险:穿孔

确保SPM启动时导丝位于血管结构内。多角度投射,knuckle技术。

内膜下斑块修饰(SPM)& DCB

63岁男性患者,CABG

初次干预

A:初次造影提示LCX CTO,同侧心外膜侧枝,桥血管。尝试逆向,未能通过侧枝;尝试前向,未能通过近端纤维帽。Scratch-and-go+STARSPM采用普通球囊2.0*20/2.5*15/3.0*30+药物球囊3.0*30B:初次干预结束造影,多发夹层,主干3级血流。

二次干预,1月后。

C:复查造影提示部分夹层愈合,边支显影。通过双腔微导管送导丝至OM1OM2,完成PCID:二次干预后造影。

总结

1.内膜下斑块修饰(SPM)是反败为胜的利器。

当传统的前向和逆向技术失败时,最终CTO PCI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SPM

2.可靠的投资策略。

基于现有证据,SPM显示出较高的血管通畅率,同时围术期并发症的风险没有增加。

3.策略积极,手法谨慎。

球囊直径与血管直径1:12.0mm。扩张范围≥50%CTO病变范围。严防并发症。

4.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期待更优化的SPM经验,更创新的SPM术式,更多的临床数据(对硬终点的改善等)

转自:“医谱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