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时间的现代性

2022/10/24 11:01:56  阅读:187 发布者:

如果说年鉴学派是将历史时间化了的话,那么德国历史学家赖因哈特·科泽勒克则是将时间历史化了。科泽勒克在《过去之未来》这部关于“历史时间的语义学”的精彩论文集中探索了时间意识的历史,创造了一系列微妙的分析工具。他探讨的核心内容是体验和把握时间的方式存在着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过渡。他论述了文艺复兴以来时间意识的变化,特别是文化世俗化的进程,这个进程破坏了《圣经》预言对基督教未来观的把握。但他论述的核心是他所说的“鞍型期”——跨越了从1750年前后到1850年前后的岁月——见证了西欧时间意识的深刻变化。这种转变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体现在事件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加快了,与过去的距离感增加了;普遍原则让位于偶然性;过去作为智慧和指导宝库的权威性正在减弱;如“革命”“阶级”“进步”“国家”的关键概念被历史变革的势头所浸透;关于过去的故事、编年史和逸事被融合成某种过程性的、独一无二的、包罗万象的单一整体,即黑格尔提出的,在现代大学人文院系中讲授的“历史”。结果,时间的感觉结构和形态出现了深刻变化:前现代社会的循环式的时间景观让位于所谓的“历史”,被理解为一系列变革的、不可逆转的事件,这些事件被体验为“新事物的不断循环”。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中断、暴力和断裂造成“经验空间”和“期待视域”之间的冲突,这些不和谐成为现代的象征。

在《过去之未来》的开篇文章中,科泽勒克就质问了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的画——《伊苏斯之战》,这幅画绘制于1529年,描绘了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在伊苏斯之战中战胜波斯人的情景。科泽勒克问道,为什么阿尔特多费把希腊人描绘成今天的德国人,把波斯人描绘成今天的土耳其人?尽管战争的最初发生地在小亚细亚,但为何这幅画把成群结队的人马放置在日耳曼式的、阿尔卑斯山风光的自然景观中,辅之以欧式风格的建筑?为什么画中细节与当时正在发生的奥斯曼帝国围攻维也纳的情形那么相似?在阿尔特多费创作这幅画的1529年,这场围攻仍在进行中。科泽勒克给出的答案是,对阿尔特多费来说,伊苏斯之战和奥斯曼帝国围攻之间的关系具有预言性和寓言性。正如《但以理书》所记载的先知梦所预见的那样,第一场战斗已经导致了波斯帝国的终结。第二场战斗似乎预示着罗马帝国(即神圣罗马帝国)的终结,它被看作但以理预言所强调的时间表的下一步。这两个事件都存在于预言时间的同一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像阿尔特多费那样扭曲时光,把16世纪的土耳其人叠加到古波斯人身上。

为了加强与现代时间意识的对比,科泽勒克请来了德国诗人、评论家和学者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作为见证人,他恰好在19世纪20年代欣赏了《伊苏斯之战》,并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施莱格尔称赞阿尔特多费的画作是“骑士时代最伟大的壮举”。科泽勒克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施莱格尔的观察上,似乎后者与这幅画之间有一段遥远的时间距离。不仅如此,施莱格尔还觉得这幅画属于与自己不同的时代。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流逝的问题,而是一个时间结构断裂的问题,一个这段时间和前一段时间之间的构造断裂问题。科泽勒克推断,阿尔特多费的时代和施莱格尔的时代之间存在某种间隔,其矛盾的结果是,施莱格尔与阿尔特多费之间的时间间隔似乎比阿尔特多费与亚历山大的事迹之间的间隔更大。换句话说,《伊苏斯之战》体现了一种前现代的、非时间性的时间感,缺乏一种我们所说的历史意识。相比之下,施莱格尔代表了一种将过去视为遥远的、被取代的、本体论上分离的现代时间意识。

科泽勒克的著作对时间性的历史研究的影响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他提出了大胆而新颖的问题,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微妙、清晰和深刻的推理揭示了它们的含义。他运用语义变化来追踪意识的时代性突变,这非常关键。他从哲学和文学理论那里借用了分析范畴,并将它们发展为校准变化过程的工具——“期待视域”来自加达默尔和尧斯的接受理论;时间性,一个既表示时间的特质(不断运动、质地)又表示时间存在的条件术语,来自海德格尔;“时间化”,意思是在现代的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化,源自阿瑟·洛夫乔伊的《存在巨链》;作为现代感性标志的加速度概念早已与尼采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科泽勒克没有发明这些范畴,他就会“占据、填充和普及它们”,将它们组合起来作为绘制时间秩序变化的工具。它们都属于包罗万象的时间转向研究领域。

更具影响力的是科泽勒克对从前现代到现代时间秩序过渡的关注。时间转向的文献主要关注描绘过渡时期的分水岭。有学者研究了铁路带来的旅行加速;准点和迟到的问题日益突出;“浪费”时间成为丑闻,这是现代时间体制的症候;电报时代,越来越小的时间单位被商品化;高速公共交通工具的出现导致空间缩小;怀旧情绪的兴起成为现代性的标志性的弊病。在这类研究中,现代性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时间意识的现代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时间性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特征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最近关于现代时间性的写作并没有产生一个稳定的、广泛使用的解释学范畴的工具包,而是产生了一堆异质隐喻。从传统时间性到现代时间性的转变被不同程度地理解为加速、扩张、缩小、再生、压缩、分离、分裂、断裂、虚无、湮灭、强化和液化的过程。“时间性”这个范畴本身也被用于各种意义。在一些研究中,该术语指的是一个经验领域,个人或社区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于周期性的标记,例如季节或礼仪庆典;时间在展开时的感知结构,在特定事件中持续的波动、经验与期望之间的关系、私人和公共生活节奏的差异;或与某些职业文化相关的时间管理实践模式。其他研究侧重于“年代学”问题,或对时间及其与历史或与更普遍的人类存在关联的哲学反思。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