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视野丨杨鹏: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

2023/12/19 16:00:03  阅读:40 发布者: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本期院长视野,《大学》将与读者分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鹏教授的文章《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

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

杨鹏

杨鹏,男,历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担任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陕西省毛泽东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科研及教学课题23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探索与争鸣》《世界民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2017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8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22年获第四届陕西高校课堂创新大赛二等奖(正高组)等奖励。201854日,受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2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向同行。这为如何善用社会大课堂建设“大思政课”指明了方向。

01

“大思政课”彰显“大”内涵

“大思政课”的特色在于“大”,体现在其视野之大、格局之大、阵地之大。视野之大在于“大思政课”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提出的,既包含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又涵盖了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格局之大在于“大思政课”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而提出,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大思政课”的根本目的。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还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其培养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阵地之大在于“大思政课”跳出书本、走出校园,以社会实践为课堂,充分挖掘社会场景中的思政元素,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育人功能,探索多元化的育人渠道,搭建广阔的育人平台,使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地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02

善用社会大课堂助推思政课改革创新

高校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主体,要将“思政小课堂”辐射“社会大课堂”,“社会大课堂”充实“思政小课堂”,切实发挥“大思政课”的时代引领价值。

善用社会大课堂,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方案》指出要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要求高校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并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还要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避免实践教学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高校在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将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汇总,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并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进行成果展示与分享,从而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

善用社会大课堂,高校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建好“社会大课堂”的根基在于“思政小课堂”,而“思政小课堂”的理论基础在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要将课本上的道理理清楚,并向学生讲明白,帮助学生将深刻的道理内化于心。“课程思政”则是探究专业知识与思政原理的耦合性,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思政元素,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将所学的思政原理外化于行。只有通过“思政小课堂”夯实理论基础,才能够向外辐射,为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做好铺垫,也为“社会大课堂”的建设做好有效衔接。

善用社会大课堂,高校要将社会资源“引进来”,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首先,时政热点“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鲜度”,高校教师要及时跟进国内外的热点新闻,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贯穿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世情、国情、党情,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高校教师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教学,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带领学生探究历史规律,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提升课堂教学的“厚度”。其次,资源平台“进校园”。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科学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大思政课”,可以邀请两院院士、领导干部、时代楷模、优秀学子等新时代榜样走进校园,通过沙龙、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将原理讲深、讲透、讲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本上的知识。此外,高校也要积极与校外的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建立联系,与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社会主体建立合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场所,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优质的社会实践机会,打通社会实践渠道;高校还要承接各类实践项目,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大课堂”。

善用社会大课堂,高校也要鼓励青年学生“走出去”。首先,要在红色教育基地中讲好“大思政课”。红色文化研学作为“社会大课堂”的一种重要形式,有效地弥补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不足,在红色教育基地的“社会大课堂”中为青年学生上一堂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高校带领学生走进革命老区、参观革命圣地,重温革命前辈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牢记革命历史,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不断激励新时代青年学子不忘来时路,走好前行路。其次,要在社会实践中讲好“大思政课”。教育部将历史文化博物院、红色革命纪念馆、科研文卫机构等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成立学生红色社团以及讲解团,发挥学生群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大思政课”的感悟。高校要通过开展“三下乡”、专业实习、支教团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专业力量,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深刻了解我国国情,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于1950年成立西北农学院政治学习委员会,开启了中国西北地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先河。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冯有权、张守宪等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家曾长期执教于此。1953年学校成立西北农学院政治理论教研组,1986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方向),20099月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201510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12月,学院获批陕西省首批标准化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8月获批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设置52部,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四个研究方向。近年来,学院获省部级教改项目30余项,获批国家级各类社科基金项目26项,陕西省省级项目100余项,到位经费500余万。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5部。入选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团队项目3项,教育部思政教师项目6项,教育部思政课网络共建项目1项。

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思政课优秀教案评选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省级精品课程项目2项;3项研究成果分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2016年学院荣获“陕西省师德先进单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先后对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进行了报道。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祖述马列宗,特色大道行”的教育理念,立足教学,注重科研,为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