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智库探索丨袁琳: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的发展模式、特征及借鉴

2023/12/19 15:59:06  阅读:36 发布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新型智库的建设,要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及加强组织领导。教育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当中的重要专业型智库,加快中国教育智库国际化进程、提升智库国际化能力和水平是当前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本期特别策划,《大学》将与读者分享西南大学袁琳老师的文章《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的发展模式、特征及借鉴》。文章分析了国际高等教育智库的建设模式及经验,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智库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论点速览

❏推进国内高等教育智库的发展,提高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既需要立足国情,遵循自身的发展、运作规律和特点,也需要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

❏智库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之间虽有来往,但实际上的合作较少。因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的发展,需要建立合作平台,促进资源信息共享,打破智库间的独行状态。

❏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较之于其他智库来说,在学术积淀、基础理论研究、学科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前已有智库数量庞大,新生智库又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要保持竞争力,提高自己的国内国际地位,必须提高智库的创新力,开辟有特色的研究领域,打造特色品牌智库。

   袁琳(一作)    

  西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袁琳,女,博士,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比较教育。先后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 20余项。在《比较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等学术期刊上发表30余篇论文。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是世界各国教育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教育智库发展起步较早并拥有多种类型,其中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种主要的模式,主要有分别依托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建立的教育智库、高校联盟建立的“共同体”教育智库以及高校与基金会共建型教育智库四类。这些智库在为解决国内国际高等教育问题贡献智慧的同时,在研究队伍建设、管理运行、资源获取、成果宣传、交流合作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愈加凸显,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发展模式;特征;启示

本文刊发于《大学》2023年第28

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智库建设的过程中,我国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国内高等教育智库作为“高端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亦备受关注。多年来,高等教育智库在数量、规模、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在咨政建言、人才培育、推进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推进,国内一些高等教育智库也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积极参与或组织国际化活动,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院多次组织承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发展与国际合作”“亚太学生事务协会学术研讨及实践交流会”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且该研究院是我国内地首个“美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NASPA)会员单位。此外,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在致力于国内教育改革宏观政策研究的同时还承担“欧洲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等课题,对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智库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一方面,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智库还较少;另一方面,智库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其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在领域、数量和程度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方面起步都早于我国,如今更是拥有许多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水平教育智库。因此,推进国内高等教育智库的发展,提高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既需要立足国情,遵循自身的发展、运作规律和特点,也需要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

01

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建设模式

(一)依托公立高校建立的教育智库

依托公立高校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是国外最常见的教育智库类型。它们依托所在国家或地区已经存在的公立高校成立,并利用高校各方面资源优势组建人才队伍,开展教育相关研究,进行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发展,为政府等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并且,基于公立大学建立的缘故,智库与大学和政府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在强大的资源和实力背景支持下,它们多数已经在国内和国际上占据重要位置。如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卡塞尔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哈佛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等机构。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院(UCLInstitute of Education),其前身是1902年建立的伦敦日间培训学院,2014年与伦敦大学学院合并,正式更名为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合并后仍然采用矩阵式管理模式,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目前,该智库已经建立6个学术部门和40多个研究中心,包括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国际教育发展中心等,并明晰了各研究中心和部门的权责关系,致力于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以及社会基本问题的研究。在其学术部门和研究中心的支持下,该学院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跨文化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国际教育问题、高等教育的体系和政策及管理等方面。作为在英国乃至欧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智库,它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经费以维持智库的运行,既有伦敦大学提供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也有由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英国研究与创新委员会等机构资助的课题经费,还包括来自社会教育慈善机构的捐赠。该智库的前身是培训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坚持完善培训体系,自1902年成立至今,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其培养体系涵盖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本国乃至世界输送教育领域的人才。该智库在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与政府有关部门保持互动,与世界多个国家和机构合作,并借助媒体、网络平台等媒介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推广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为英国及世界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卡塞尔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Kassel)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高等教育和职业研究中心”,伴随着自身研究活动的国际化发展进程,20063月,“高等教育和职业研究中心”更名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目前,该研究中心在欧洲跨学科教育研究机构中名列前茅,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研究领域包含学生和毕业生、知识的转变、治理与组织、创新与转移、全球化、社会不公平和性别问题等跨领域问题,研究项目涉及社会不平等的决定因素、高等教育辍学和学习计划改变的后果、知识社会中的学术职业、组织发展国际化研究等,并围绕研究领域和研究项目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组织积极开展交流合作。中心资金来源充足,该研究中心不仅获得了欧盟委员会和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巨额资金支持,还有德意志联邦政府、联邦就业局、国内外基金会和发展援助机构等的资助。作为一个跨学科国际化研究机构,其研究队伍由多学科背景、多职业经历、不同国籍的人员组成,极大保障了其研究的多元化。另外,研究中心还重视从世界各国招收、培养博士生,为其开展跨国研究奠定人才基础。

哈佛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是以哈佛大学为依托建立的一个具备完整的独立性保障机制的教育智库。教师效能、高等教育机会与成功、学校改进与再设计是其发展和研究的三个重点关注领域。其运营资金有来自美国联邦教育部、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官方资助,也有来自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大西洋慈善会、公立学校基金公司等基金会、慈善组织和公司的资助,以及包含美国大学委员会在内的社会组织的资助。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中心具有很强的应用导向性,其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教育政策研究人员,有机会参与未来的教育改革。它根据智库关注和研究的领域选拔并吸收有相关学术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学生进行培养,博士生是其主要培养对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该研究中心组建了多元背景、多学科的教师队伍,开设比一般大学更加具有实践性、前瞻性、模块化的课程学习和实习工作,重视采用研究项目的形式充分调动特定学科以及跨学科学生对教育政策问题的兴趣,并有针对性地设计研究项目。多年发展使该研究中心拥有强大关系网,在国内外有众多的合作伙伴,既与国内不同地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建立合作关系,对现行的教育政策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改革建议,解决之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又积极与国际伙伴开展合作项目研究,形成学术成果。其研究成果主要通过报纸、会议、学术出版物、官方网站等形式宣传,向社会大众公布其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对社会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

(二)依托私立高校建立的教育智库

相较于依托公立高校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依托私立高校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较少,其中发展较好的如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院(Wased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Asia-Pacific Studies),一所依托日本优秀的私人高等学府的国际研究院。早稻田大学是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而亚太研究院是早稻田大学第一个没有本科教育的学院,其教师与研究员可以专注于科研工作及对高层次人才的教学和指导。其研究聚焦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主要研究领域包含国际关系、区域研究和国际发展与政策研究三方面,重视基础教育问题、高等教育问题、国际教育问题等的研究,期望通过研究构筑亚太地区的研究与教学网络,培养通晓亚太地区事务、承担亚太地区未来事务的专家型人才。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了基础性研究教学与亚太地区问题相结合的特点。其研究队伍人员多样,既有一流学者组成的专职教师,又有由一线专家、政府工作人员共同担任的外聘教师,还有参与“草根运动”的民间人士。作为早稻田大学的独立学院,亚太研究院接受来自早稻田大学的资金支持,同时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由内部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

(三)高校联盟建立的“共同体”教育智库

高校联盟建立的“共同体”教育智库主要指依靠两个及以上高校建立起来的独立的教育研究机构。具有代表性的如美国教育政策研究联盟和柏林高等教育中心这两个机构。这类智库在其发展运营和教育科研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共同体”的优势,通过跨校合作、资源共享等多种合作方式,共同推进研究项目的开展和自身影响力的提升。

教育政策研究联盟(The Consortium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由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等七所顶尖大学联合设立。基于其“共同体”背景,该联盟资金来源渠道广泛,主要包括美国教育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纽约卡纳基公司、高盛基金会、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等的资助和捐赠。在研究队伍建设方面,该联盟还注重打造高质量的研究队伍,其研究人员主要来自美国顶尖高校和著名研究机构,队伍里面的高级研究专家占比已经超过60%。同时,它还积极吸纳拥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的成员加入,保证研究的多学科和多角度。联盟自创立初始就围绕学校改革、学校治理、学校和课堂实践之间的关系、教育政策和财政以及这些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进行研究,为改进教育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其研究成果丰富多样,主要通过印制出版物的形式将最新研究成果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同时还积极利用网络、多媒体传播其研究成果和政策主张。

柏林高等教育中心(Berliner Zentrum für Hochschullehre)是由德国柏林的13所公立高校于2008年成立的联合机构,其成立旨在整合各高校的资源和优势,解决各高校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柏林地区高校共同发展与进步,提高其实力。其运行经费以政府资助为主,主要依靠柏林市政府每年提供的财政专项拨款。研究人员主要源于13所不同类型的柏林高校,因此保障了研究人员的多元性。作为柏林高校联合的机构,其目标明确,研究范畴集中于高校教学法培训、高校教师发展研究、高校结构建设的策略研究和高校教学科研创新项目的扶持四方面。且该中心所扶持的教学科研创新项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如“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与技巧”项目对德国当今高等教育界常用的教学手段从学习目标、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该智库加强了与不同学者、国内外机构的联系,并就各种研究主题建立合作论坛和网络。如借助柏林大学的教学项目“教学中的人工智能”对柏林高等教育展开探讨;在德国高等教育教学学会等全国性专业学会中围绕数字时代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基础创新等与各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国际上,参与国际教育发展联合会,就教育相关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并在数字化教学理念下开展了国际在线协作学习——COIL交流系列活动。

(四)高校与基金会共建型教育智库

这类智库的突出特征就是在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下建立,较之于其他智库拥有更高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如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Centrum für Hochschulentwicklung)是在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创始人莱茵哈德·莫恩和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汉斯-乌韦·艾瑞克森的联合倡议下于1994年建立的,其运营经费主要来自贝塔斯曼基金会。它致力于建立一个强大而公平的高等教育体系,为高校与学术系统提供应用性强、对公众开放程度高的解决方案,以推动德国及欧洲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分析研究等都是其讨论的主题。该研究中心采用董事会管理模式,内部设有顾问委员会作为最高咨询机构,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组成人员,并且研究中心的工作和活动有专门的指导委员会进行监督。研究队伍由隶属于不同机构且拥有不同背景的教授、博士研究生等科研工作者组成,共同为研究中心的发展和研究活动服务,并积极构建国际化网络、开展跨国交流和合作研究。如“大学多维度排名数据库”(U-Multirank)是由研究中心研发的全球唯一一个基于30多项标准的全球大学排名开放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95个国家1600多所大学的排名分析,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接受麻省理工学院校长亨利·普瑞切特的提议,捐赠资金成立的。其成立初衷是为大学教师发放养老金,致力于解决大学教师社会贡献与职业回报不相匹配的问题。之后又设立了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服务,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之一。其运行由董事会负责,在不断精简和优化人员结构之下,目前董事会仅有14名董事。在长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它依托人才优势、重视智库专业能力建设,并提供专业的研究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与公平、高等教育分类标准等的建立,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公开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弗莱克斯纳报告》《大学:本科生的经验》和《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等。自2014年起,基金会每年定期举办卡耐基峰会,邀请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人员分享他们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和看法,获得了全球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和高度认可。

02

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建设的特征

(一)多元的研究队伍建设

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是依靠研究团队来推动的。以多元化为导向,组建一支学术积淀深厚、学术背景多元的研究团队是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建设与发展的共同特征。它们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构建灵活的用人机制,积极吸收来自国内外学校和研究机构且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背景的成员加入,在保持团队多样性的同时推进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多样化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比如,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院的700多名从事教育及相关学科研究工作的人员来自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各个教育领域,为其研究的多元化提供了保障。哈佛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33名教师中跨学科教师占总数的一半,除了11人来自哈佛大学下设学院和研究机构外,其余的22人分别来自华盛顿、哥伦比亚等地的14所顶尖大学,并且他们还拥有丰富的任职经历。如布瑞恩·雅各布(Brian Jacob)是密歇根大学的教育学教授,曾在纽约市长办公室工作,还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研究助理。

(二)合理的管理运行体制

合理稳定的组织管理运行体制是智库发展运行并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管理运行体制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智库的组织运行较为独立,虽然是最初由大学筹划组建的,但是并不接受所属大学的垂直领导;由资金会捐赠共建,但其在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等方面不受资金会的限制和干预;与政府国家关系密切但是仍然保持运行的独立性,通过自由而独立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建言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在科研人员的任用、财务资金的使用等方面,智库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这实际上也保证了其科研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拥有完整的组织机构,且多采用扁平化的结构。一般由理事会、董事会或委员会担任智库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下设专门的研究和行政管理等部门负责教育、科研、咨询等具体工作,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又密切合作,为智库的运行和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环境。如柏林高等教育中心由指导委员会对其教育研究工作和其他各项活动负责,并且13所大学都有负责人进入指导委员会对该中心的各项研究活动进行检查和监督。卡塞尔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采用董事会管理模式,研究中心主要由咨询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两大委员会管理,另外还设立专家委员会管理财政、人事、学术等事务工作,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为智库的运行发展服务。

(三)多样的资源获取渠道

资源是影响智库建设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有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等。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在资源获取方面成果显著,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方面。从人力资源角度看,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还承担人才培育的责任,这就决定了他们拥有不同层次、不同学历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储备军。并且,依据培养目标,各智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如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对本科生提供两类学士学位课程,对研究生分别提供57种硕士学位的课程和10种博士学位课程。针对授课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按照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和论文/报告三部分的课程结构展开,针对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则分为课程学习、个案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三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另外,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还重视从国际上招募和吸纳不同类型的人才,主张建立国际化的研究队伍和教师队伍。这些主张和措施在保障人力资源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智库获得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知识和技术资源,带来一系列的连贯效应。

财力资源主要指智库运行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否具备充足的资金关系智库的存亡。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的资金一部分来自国内政府和大学母体的常规拨款,还有来自各大基金会、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资与捐赠,以及智库在发展中通过发行出版物、售卖研究成果所获得的收入。除此之外,一些智库还凭借强大的实力获得其他国家政府的支持。多样的资金获取渠道既为智库提供了充足的研究经费,也避免了智库对某一资金的过度依赖,减少资助方对智库在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干预,保障了智库的独立性。

(四)高效的成果宣传途径

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十分重视成果的宣传和转化,通过多元途径对外展示自身研究成果。他们组织和举办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术论坛、会议和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学术人士、政界人员以及工商巨头、行业精英等参加并展开研讨交流,借助这样的形式和平台向外界传递智库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会议、论坛和讲座的举办对很多智库来说已经成为常态性工作。另外,出版学术著作、发表论文等传统的形式仍然是他们发布相关成果及政策建议的途径。

此外,传统媒体也是智库宣传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大多与媒体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双方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智库的研究成果、教育主张及政策建议等,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借助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如2019年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的约翰·杰里姆(John Jerrim)教授领导的关于英格兰教师工作时长的研究成果,在英国卫报、每日邮报、BBC等媒体上被报道和宣传。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为了与媒体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设立了“媒体奖学金计划”,以鼓励在线记者或广播记者等积极参与研究所的会议、论坛,进行访问学习和研究。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还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成果宣传途径。他们建设自己的官方网站、官方电视频道,并且各大智库都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注册了账号,对外推送有关的信息以方便大众浏览,并与公众展开对话交流。有的智库甚至与电子阅读商合作,借助电子阅读平台不定期向大众推送自己智库的书籍和刊物。

(五)广泛的交流合作网络

通过构建广泛的网络进行国际交流合作是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充分发挥其外交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智库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方式。国外各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积极主动地将自身融入不断变化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之中,他们与各地的研究院和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地方宣传团体、慈善基金会或商业公司等都有广泛而密切的合作。借助这种广泛的合作,一方面构建了有效的交流对话机制,增进了智库与各组织之间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帮助智库关注到其他国家在某领域的研究进展和趋势,既立足现实国情,又关照国际局势,从而提高研究项目、成果的国际化服务水平。如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历经多年发展,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该学院还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等10所世界知名高校的教育学院成立了“世界顶尖教育学院联盟”,并于2013年更名为“国际顶尖教育学院网络”,为学生交流、教师培训以及国际研究合作提供了平台;其内部发展教育研究中心还与欧洲全球教育网络合作建立全球教育与学习学术网络,既加强了全球教育联系,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展工作提供方便。可见,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的研究与国际服务的水平非常高,同时在国际社会上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03

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建设的启示

(一)强化发展战略,引领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战略为智库的发展提供了目标方向的指引,指出了智库未来发展应该遵循的规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自身的发展定位、发展愿景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一方面,智库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立足中国国情,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为中国的发展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国际发展需要,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智库在国际性问题领域的研究,提高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智库发展愿景和目标的实现需要靠研究人才来推进。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大多都是依托高校建立起来的,其智库成员几乎都来源于高校母体,但是随着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智库发展和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和方向愈来愈多,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高校自身虽然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但在满足智库发展和研究需要方面还有差距。为此,要组建多元的人才队伍为智库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首先,要赋予智库在用人方面的自主权,让智库有权根据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设置岗位、聘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专职研究员,借助“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内外的青年学者加入,不断优化人员结构,为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其次,还应该设置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在建设过程中,智库在某一项目或时间节点会需要一些特殊专业人才,当面临这种即时性工作时需要用到的兼职人员,便能够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及时加以补充。最后,要完善对研究人员的评价考核方式,丰富评价指标,如可以将参与高端国际会议讨论、主持重大会议等纳入考核,对传统的发表学术论文、著作、课题等考核指标进行补充,以此激发和提高研究人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拓展经费来源,保障智库正常运行

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充足的资金是智库正常运营的重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较之于国外智库在资金方面的一大不足之处就是资金筹集渠道的单一化,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项目资金的支持,这不仅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也对智库自身的独立发展带来影响。因此,丰富资金的获取渠道,拓宽资金的来源以保障其正常运行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必须解决的问题。

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在拓展资金来源方面成绩较为突出,我国可以借鉴其经验,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智库的教育科研活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科研、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提供意见咨询、理论和实践指导等方式与企业建立联系,吸引企业投入资金,并实现多方面的合作。同时,智库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争取与国际上的重要捐赠机构、基金会以及杰出个人建立合作关系,丰富资金来源,促进资金来源的国际化。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团体等社会组织主动为智库提供资金扶持。最后,充足的资金为智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只有用好资金才能够发挥资金的作用,需要重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因此,要逐渐改变智库资金长期以来的行政化管理和使用方式,要设立专职部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的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简化资金在科研使用上不必要的烦琐流程,提高资金用于科研活动的比重,最大限度地盘活资金的使用率。

(三)搭建合作平台,推进智库互动交流

智库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之间虽有来往,但实际上的合作较少。因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的发展,需要建立合作平台,促进资源信息共享,打破智库间的独行状态。可以借助学科优势、研究项目等建立工作室或研究中心,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借此把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智库联结起来,推动他们在数据资源、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交流,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跨项目的多向协同合作,提高成果产出的质量,增强智库的实力。

智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既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当前,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国外许多知名智库提高影响力的常态化举措。在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下,“智库外交将成为我国参与全球交流与合作的‘第二轨道’”,如果还继续停留在论文集或学术会议上,将难以帮助我国智库从深层次文化或经济的角度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研究机构开展沟通交流。因此,必须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意识,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做好“引进来”的工作,积极探索、深化和丰富国际合作交流的方式方法,拓展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与国外智库对话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合作质量,打造体系完整、特色鲜明和层次丰富的交流合作机制。

(四)发挥学术优势,打造高校智库品牌

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较之于其他智库来说,在学术积淀、基础理论研究、学科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前已有智库数量庞大,新生智库又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要保持竞争力,提高自己的国内国际地位,必须提高智库的创新力,开辟有特色的研究领域,打造特色品牌智库。

首先,智库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于应用性研究,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实用性。要引导智库人才“由注重学术理论研究为主向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转变”。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虽然与其他智库一样要进行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发展,但也为制定教育政策、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其次,要想成为知名的教育智库,仅拥有广泛的资源、闪亮的名头是不够的,拿出有影响力和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才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要提高研究的前瞻性,聚焦前沿领域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智库要整合自身的各种资源,拿出扎实有效的成果,为政府决策以及解决国内国际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不断提高智库的形象,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坚持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最大限度保证自己所提出的建议和策略的正确性、科学性,避免由此带来的不好影响。最后,智库在注重研究的前瞻性的基础上,还应该坚持“点”与“面”结合,既要有丰富的研究领域,也要有自己的重点研究方向,并针对“点”进行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以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五)丰富宣传形式,畅通成果传播渠道

能否将研究成果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和传播,关系到智库的影响力水平。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主要是通过发行出版物这种传统的形式,将研究的成果和智库专家的观点整理成著作、文献等与社会大众分享。这种成果宣传形式的确重要,但因为其受众群体的有限性也会影响智库的建设和发展。基于此,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还要进一步探索和丰富宣传形式,拓展成果宣传渠道,扩大智库影响力。

目前,举办论坛与会议也是智库常见的宣传形式。论坛、会议的举办不仅只是为智库间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智库成果也可以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国际学术会议、圆桌会议等各类特色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也要学习国外传播智库成果的方式,重视发挥媒体的作用。要与主流媒体建立常态化联系,通过媒体就研究的重点问题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及时传达智库的声音,发表科学合理的见解,以此发挥智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以及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另外,各种各样的网络社交平台也应该为智库所使用,让各年龄段、各行各业的社会大众都能从自身所熟悉的途径和渠道去认识和了解智库。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方面出发也可以考虑由政府出面建立专门的成果推广机制和机构平台,形成一条从成果的产出到推广的完整链条。通过多元化的传播和推广途径推动智库及其研究成果走到大众眼前,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综合协同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高素质的人才是智库建设和发展的后备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靠人才来推动。首先,要明白智库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根据现实需求,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扎实学识、独立科研能力、合作精神、终身学习精神和能力等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是智库的培养目标。其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培养目标制订有针对性的高效培养策略,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培养体系,并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如前文提到的哈佛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对学生的培育除了常见的课程教学外,还采用研究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对于已经参与智库工作的在职研究人员也要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帮助他们通过参加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最后,要重视人才的跨校、跨国合作培养。加强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通过专项计划的形式互派教师、学生等进入对方学校学习,对人才进行联合培养。智库本身也可以根据项目研究安排专家、学生进行国际性实地考察、调研。通过上述方式为智库培养优秀研究员、教师、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打造优质人才储备库,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