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视野丨四川美术学院:积极构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023/12/19 15:57:59  阅读:35 发布者: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平台和载体,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本期院长视野,《大学》将与读者分享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王凤英副教授的文章《四川美术学院:积极构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四川美术学院:

积极构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王凤英

王凤英,女,蒙古族,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文化史。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担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研室主任、重庆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重庆市委“青年讲师团”成员。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光明日报》《世界宗教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南昌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获2019年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和2023年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01

价值意蕴

2021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战略部署,是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举措。

02

问题导向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从整体性视野来把握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真实意蕴。从理论维度解决内容的重复和衔接等问题,从实践向度解决现实存在的主客观因素。

(一)解决理论遵循问题

从理论向度上看,要想解决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所面临的重复和衔接问题,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求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和理论遵循,构成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逻辑。

在融入过程中,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主阵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小学阶段,要结合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的特点,以常识化教育启迪情感认同;在中学阶段,要结合学生理性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以知识化教育提升思想认同;在大学阶段,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显著增强、认知视野显著扩大的特点,以哲理化教育阐释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解决实践路径问题

课程标准需要“一以贯之”:课程标准作为编写思政课教材的重要依据,是执行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根本遵循。现阶段,构建课程标准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各学段课程标准未能统一,缺乏明确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应建立一以贯之的思政课程标准,同时区分不同学段课程标准的相互独立和辩证统一,低学段是高学段的前提和基础,高学段是低学段的发展和提升,每一学段都具有自身独立的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和课程定位,各学段的课程标准需构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课程目标需要“螺旋上升”:思政课程总目标是由各学段和各年级课程目标组成的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直接影响着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方向。现阶段,各学段课程目标设置的标准尚未统一,未能实现各学段教学目标的衔接工作。应根据不同学段特点设置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同时,要加强不同学段目标之间的联结,体现不同学段目标的层次性和关联性,构建层次分明的思政课目标体系,以此实现各层级目标之间的螺旋上升。

教学内容需要“循序渐进”:思政课程内容设置是构建思政课一体化的根本。目前,思政课程内容设置依旧存在简单重复、螺旋式上升特点体现不明显、部分课程内容脱节的问题。因此,需要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人员长期形成的“壁垒”,同时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材编写,做好不同学段相似主题的教学衔接,从而使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更加系统连贯。

(三)解决发展载体问题

艺术院校能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中解决发展载体问题的关键是美育的介入。美育在实践中包含了求真、向善、怡情、尚美的伦理因素。美术类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打破课堂思维和课程思维,强化美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美术类课程思政不能仅仅止于课堂,还需要延伸到环境育人、实践育人、自然育人、生活育人、文化育人的各个环节,达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03

川美路径

(一)“理论+实践”是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灵魂

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灵魂,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首先,需要全面理解和把握“理论+实际”,既要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也须警惕经验主义、唯实践主义。其次,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理论,领会理论体系及其精神实质。最后,要善于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实际,只有“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科学理论,才能将其转化为青年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显微镜”和“望远镜”。

(二)“问题+对策”是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桥梁

针对思政课存在不能充分满足各学段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不够强等问题,要从国家层面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制度建构,完善教材体系层次递进;从地方层面主导思政课一体化的组织开展,统筹协调育人机制的落地实施;从学校层面促成思政课一体化的教研培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研究,充分体现专业自觉。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之间建立顺畅通道,形成理论与现实相互检验的闭环,思政课教学才能完成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善用“大思政课”的命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思政+美育”是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载体

“思政+美育”融合的创新模式,主要借助于艺术之美,提升思政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在加强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川美特色,围绕共同体的目标要求,从课程建设、理论研究、教师培训、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着力,注重突出重点、凝练特色、树立品牌,力争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模式和机制,全力打造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庆样本”。

未来川美在“大思政课”的道路上任重道远,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不同学段思政课进行课程联通、教材贯通、师资相通、教学融通、管理畅通,推动思政课不断向高质量发展。

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轫于1959年。学校先后独立设置马列教研室、德育教研室、社科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简称马院),履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职责。

20197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正式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属独立的二级学院,正处级部门。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隶属学校机关党委。下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6个教研室。

2021年,获批招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2022年,获批单独成立学校党委直属党支部。2023年,获批重庆市级重点马院。2023年,获批重庆市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样板党支部。

进入新时代以来,四川美术学院马院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扎根重庆,立足西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创作方针,矢志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马院始终坚持与时代、与历史、与社会同行,植根厚重文化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出人才、出作品”为特色,打造了“思政+艺术”特色思政教育品牌。近五年来,重庆市内17所高校、市外29所高校来校交流考察学习,部分高校借鉴了我校“思政+艺术”教改成果,为全市乃至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范本”。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