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西政新任校长林维|如何开始你的法学生涯

2023/9/26 14:38:27  阅读:82 发布者:

林维同志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2023925日上午,全校干部大会在毓才楼一楼学术报告厅召开。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尹国喜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屈锐主持会议,市委组织部、市教委有关同志,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樊伟及班子其他成员出席会议。大会宣布市委有关决定,付子堂同志提名为市人大常委、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人选,不再担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职务;林维同志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燕同志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付子堂表示,坚决拥护市委决定,坚决服从市委安排,坚决完成好组织交给的新任务。他用两组关键词表达感言。一是“感怀与感恩”:感怀以黎国智教授为代表的恩师们,感谢学校历任班子成员和广大师生、校友团结奋进、自强不息,西政“第三次创业”的成效有目共睹,永远感恩西政!二是“祝贺与祝福”:对林维校长表示衷心祝贺和热烈欢迎,祝福学校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发奋图强下实现新跨越、铸就新辉煌!自己将继续以西政精神自励、以西政之士为荣,在新的重要岗位上为推动重庆法治建设、助推西政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林维表示,感谢市委市政府的信任,感谢西政全体师生的接纳和支持,向付子堂同志的辛勤付出表示敬意。这次任职是组织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可,更是沉甸甸的期望和嘱托。从今天开始,自己就是西政人,西政就是自己的家。未来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和依靠学校班子成员、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认真履行好校长职责,聚焦“双一流”建设,认真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持之以恒筑牢思想根基;紧密团结协作,加大力度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理念,坚持不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事业,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努力书写出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壮美华章,谱写西政发展的新篇章。

樊伟表示,坚决拥护市委的决定,衷心感谢付子堂同志的贡献,热烈欢迎林维同志到学校工作。他回顾了付子堂同志在校学习工作的30多年历程以及与自己共事的7年岁月,向其为学校发展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将全力支持林维同志的工作,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迭代升级,努力交出“强国建设、西政作为”的高分答卷。

尹国喜在讲话中指出,这次学校校长的调整,是市委根据工作需要和班子建设实际、落实推进干部交流有关政策规定,经过综合分析、反复比选、慎重研究作出的决定,体现了市委对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他对付子堂同志为党的教育事业和西南政法大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付子堂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先后在西南政法大学工作32年,20098月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党和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学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势头。

尹国喜指出,林维同志政治意识强,专业素养好,是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办学治校经验比较丰富,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双一流”建设;年富力强,担当实干,有激情有干劲。尹国喜对学校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二要狠抓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着力打造学科“高峰”“高原”,努力在“双一流”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三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和活力十足的教师队伍,集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四要持之以恒从严管党治校,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作风建设,确保学校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学校中层副职以上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工会、教代会代表,正高职称教师代表,国家级人才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学生代表等参加会议。

如何开始你的法学生涯

林维,浙江舟山人,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第八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

长期期从事刑法学、犯罪学、少年司法等领域研究,出版《间接正犯研究》、《妨害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罪的认定与处理》、《刑法解释的权力分析》等专著,主编《金融犯罪的理论与实务》、《共犯论研究》、《最高法院如何控制死刑》、《刑事司法大数据蓝皮书》、《青少年犯罪学》、《公务犯罪研究综述》等著作,主译《英国刑法》、《刑事证据》等合著40余部;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等期刊共发表论文百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二十余篇,并在海外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重大科技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国务院学位办、共青团中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以及卫生部、市场监管总局、中直机关、中华全国律协等委托课题十余项。并在赫尔辛基大学、早稻田大学、格但斯克大学、东京大学等海外大学以及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等发表学术报告。

先后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全国百千万优秀人才工程(国家级)、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等;先后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共青团中央青年岗位能手、团中央直属机关新世纪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少年杰出成就奖、首都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北京市司法局百名优秀刑辩律师、中国社科院优秀对策信息奖、司法部法学教材和研究成果优秀奖等奖励。

✲来源:本文转载自「社科大互联网法学」,系林维教授在“社科大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小课堂之一·如何开始你的法学生涯”的讲座稿,略有删节

/

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概括都需要精密的思维·····但学法律的人又不能沉浸于这种精细的这种状态,要跳出这种状态,站在一个更高的社会学的角度、站在一个哲学的角度、经济学的角度去交叉的、融合的、复合的去思考法律问题。

我特别希望同学们能够提早进入状态:

一年级的你们一定要通过大量的阅读,主动的去培养自己对法律的热爱和兴趣;

二年级是最重要的一个学期,意味着是你学习的转折点,是一个大学本科学习的转折点;

三年级是你的专业的转折点,因为你要进行考研或就业的选择等等;

等到四年级毕业那一年或者毕业的那一刹那,就代表了你的职业的转折点;

当然,还不敢说是人生的转折点!

也许你人生的转折点就最初的是来源于学习的转折点、专业的转折点以及职业的转折点。

法律特别有意思!

我们都说文学需要想象,实际上法学更需要想象。

我有时候讲一个法条、一个案例,要举10个、20个例子,这些例子又可以区分成不同的类型,可以不停的细分。

你的视野有多开阔,你的思维有多精密,你对这个行为的分类就有多么仔细。

你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概括都需要精密的思维,因此法律是特别需要想象力的。

但学法律的人又不能沉浸于这种精细的这种状态,要跳出这种状态,站在一个更高的社会学的角度、站在一个哲学的角度、经济学的角度去交叉的、融合的、复合的去思考法律问题。

这是我们要做的。

你们要能够潜伏到地下,才能够上到空中。

01.

关于阅读

大学期间应该大量的阅读,我希望大家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大一阶段首先接触的是宪法和法理,你们可能是习惯于用电子数据库阅读论文,我建议你们选出一个助教,由他去找任课老师,让老师为你们挑出几篇适合你们阅读的、高质量的论文,再由助教将论文发给大家阅读。

由于时间关系,这些论文老师不一定会讲,但你们可以自己去阅读。

我建议你们每星期至少读三至五篇相关内容的专业论文。

我以前给硕士生上课的时候,要求他们每周读五篇论文并且做读书笔记,在上课的时候让他们复述所读论文的大概内容。

你们专业的阅读要从第一学期开始,尽量定期去图书馆看最新的期刊,纸质的核心期刊大概有16本。

看期刊要尽量去看最新的期刊,新的期刊能够了解到法学界最新的思想,了解法学界最近都在研究什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

看纸质期刊至少要保证每个月浏览一次,至少去浏览一下它的目录。

找到你正在学的专业,比如说宪法学和法理学,这些学科相关论文就可以阅读了。

现在这些文章你们还不一定能读懂,如果一篇文章你都能读懂的话意义也不是很大。

你要去看的那些看不太懂的论文,当然完全不懂的论文去阅读也没有意义。

你们每天、每星期、每个月,都一定要有专门阅读的时间。

除了自己专业的专著,你们还一定要去读核心刊物中的文章,你就能知道法学家现在都在关心什么。

也可以熟悉现在这个行业里有哪些学者,知道这些学者在想什么,他们在思考什么问题。需要知道他们思考的方式,他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学习是要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首先要大量的专业阅读,如果你的知识储备不够,即使提出了问题,这个问题也可能没有价值,学法律一定是在专业学习之后,再去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后要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当中,要学会论证、学会谋篇布局、学会凝练你的观点、论证你的观点,甚至到最后要将个观点形成一个规则。

我建议一定要去看更多的西方法哲学的书,批判的去看。

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推荐波斯纳的书,苏力教授翻译的;还有一套“外国法律文库”是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作者都是英美法的西方法哲学顶尖的学者,比如德沃金的“法律帝国”;另外可以再读一下哈特的分析法哲学。

当然,也可以去先去有关西方法哲学的入门的书。

读这些书会有些困难,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有些书读完了,最后发现没记住其中的内容。

没关系,阅读会潜移默化的对你产生影响。

法典可能变化,但是理念、学习和思考的方式不会变,这可能给你们带来特别大的启发,这就是潜意识。

除了阅读专业教材,还要阅读法典。

分析法典过程中,一个法学家、一个学法律的人、做法律实务的人,对法典不熟悉,一定是致命的。

阅读法典,并不是要求你背下来多少法条,而是为了你可以熟悉法条,从而构建思考体系。

02.

关于阅读

进行专业的写作,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但大量的、广泛的文献阅读是前提。

我不太提议大家去写一些不太容易把控的题目,尽量的找小一些的、没有人写过的题材。

这类的题材同学们会有一个疑惑:

没有资料

我认为这是最好的,你写这个题材的第一篇论文,以后别人一定会引用。

进行专业的写作,一定是要“小题大做”,从一个很小的问题着手,去探讨它背后的内涵,把它写的越来越精细。

我不太提倡在大家还没有具备一个特别好的知识基础之前,去做宏观的研究。

我有一个习惯,我的包里面一定会随身带一本刑法典。

我在中青院教学时,会要求学生必须带上教材与案例参考书,教学过程想到任何问题可以及时记录与翻阅。

03.

关于思考

学法律的人一定要学会冷静思考,学会区分不同范畴、不同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与道德

遇到一个问题首先要分析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如果是法律问题,还要再区分是具体哪个法律领域,还是复合的交叉的领域;有的既是刑法的问题又是民法的问题。

实然与应然的问题  

实际情况是怎么样、情况应该是怎么样、我们的目标是怎么样、我们现实是怎么样。一定要学会区分,因为这里面直接涉及到很多责任的分配,权利义务关系的设定等等。

立法论与解释论  

对于法条相关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是立法论还是解释论的问题:立法论意味着现在的法条覆盖不了一些问题,要改变这个法则,要进行立法修改;解释论意思是认为通过解释就能覆盖法条上存在的问题。

实体与程序问题

遇见问题也要思考问题出在哪了,是实体问题还是程序问题。

当然这两者之间也会出现某种互动,并且也会相互影响。

在学科上是实体法和程序法分的很清晰。但是到司法实践中,程序问题、证据问题、事实问题是需要自己理清的。

学科上的这样区分是有一定的弊端的,现在我们想进行一体化的培养,叫刑事一体化。

刑事一体化是不区分我们导师组中诉讼法、实体法的老师,甚至未来还要包括监狱学、包括犯罪学都在一起进行学习、研究。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要即懂诉讼法也要懂实体法。

其他范畴

我还可以列出很多对立的这个范畴,例如主体和客体、主观说和客观说、事实与真相、证明的事实与待确认的事实等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这样的思考的方式,进行价值的判断,进行事实的发现,规范的整理。

直到你两年级、三年级或者大学本科毕业以后,你就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思考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职业的特点或者专业的特色在你们身上就表现得非常明显。

04.

关于案例研究方法

第一步

等到我们进入专业的学习以后,阅读案例与案例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说中国没有判例,我们是在另外一个意义上使用判例这个词,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判决对其他案件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我们要做的是判例解释的研究。

判例的研究不是说案例分析,判解的研究是我们是从案例出发,发现案例中的问题。

我们还要研究一些疑难案件,因为这些疑难案件是一些界分性的案件,我们称为试金石案件。只有这种试金石案件,才能区分出不同理论之间的这个区别。

第二步

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把它上升为规则。制定出一个规则来解决同样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要类型化的解决,或者批量的解决。

不仅仅要把个案解决了,更要发现其中的规律性。

第三步

我们要找到一个规则,对这一类问题进行类型化的处理。

第四步

你要在规则当中发现例外。

我刚才讲的好几对这个关系,我想再增加一个关系,叫做一般与例外。

法学所讨论的都是规则问题,规则问题是一个一般性的问题,一般性问题一定会面临着层出不穷的例外的情形。

这个例外怎么处理?

把它给抛到规则以外,还是解释在规则以内,还是另立一条新的规则?

一定要有这样的一般和例外的这样意识。

在司法实践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表面上看起和这一类问题很相似,可是用现有的规则,解决不了,这就是规则中的例外。

那就需要对这个规则进行修改。

我们要知道这个规则它所能够容纳的和不能容纳的地方,这是我们周而复始修正规则,从而使这个规则不断的精细。

我们立法一定是越来越细,法条一定是越来越厚,我们立法能力一定也在不算提高,我们所处理的问题也都是越来越深。

05.

关于学习外语

应该至少学好一门外语,能够作为研究语言。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你们,仅仅了解本国法律是远远不够的。

各国法律的共性价值可能要比国别之间的差异性观念要更多。实际上,越了解别国的法律,越能够更好地理解、改善自己的法律体系和具体规范。

如果能够在大一开始就慢慢养成阅读外语专业文献的习惯,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尤其考虑到我们大量地缺乏国际法人才,这是和我们想要实现的强国大国地位完全不相匹配的。

只有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纯熟地运用国际法规则,我们才能够真正融入全球化的社会。

越是改革开放,越需要大量懂国际法的人才,而外语是基础。

因此也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参加国际模拟法庭比赛,积极参与政法学院的国际化项目,积极申请到国际组织机构中去实习。

来源:“刑法界”微信公众平台。

转自:“法学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