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专业认证(评估)如何“全面开花”

2023/8/29 14:44:48  阅读:38 发布者:

为推进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川大学积极推进专业认证(评估)工作。参与认证(评估)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哪些变化?学校如何保障相关专业有条不紊地进行专业认证(评估)?原四川大学发展规划处(“双一流”建设与质量评估办公室)副处长孙克金曾向麦可思研究详细介绍了川大经验。

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参与各类专业认证和评估的时间较早,其土木工程专业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分别于20075月和200812月通过了专业认证(评估)。201410月,学校华西口腔医学专业通过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口腔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国际认证。201811月,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得最长认证期限8年。截至20225月,全校已通过专业认证(评估)的专业共计24个,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数17,位居全国第5

全面启动 分步推进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推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为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提升人才质量,四川大学决定全面启动专业认证和评估工作。

学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遵循“全面启动、分步推进、优先投入、成果受益”原则开展专业认证(评估)工作。以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凡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录或住建部专业评估目录上的专业均要求开展专业认证或评估,其他有条件的专业可逐步试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国内外评估机构开展的认证或评估。

在推进流程上,学校采取“分步走”战略。对于评选为国家级一流专业且在专业认证(评估)目录上的专业,争取在2025年前通过专业认证(评估)。对于省级一流专业,经过610年的对标建设,争取通过专业认证(评估)。新办专业则需要按照专业认证(评估)的标准进行建设,待时机成熟时尽快进行专业认证(评估)。

初次申请认证(评估)的专业,学校给予经费、指导等多重支持,获得申请受理的专业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硬件条件等方面均获得优先支持。同时,学校将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指标,在学院评优、相关经费划拨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并要求和鼓励学院对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负责人和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绩效奖励。

顶层设计 协调合作

专业认证(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统一认识,通力合作。为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合作,四川大学成立了学校专业认证及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以及各学院专业认证及评估工作小组,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制度。

发展规划处牵头学校专业认证(评估)工作,每年召开专业认证(评估)工作推进会,并组织党政办、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等相关部门和各学院各司其职参与其中,学习交流工作理念及要点,相互配合做实做细各项相关工作。

专家组则由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学校教学督导专家、校内外专业认证及评估专家、行业或企业专家等组成,负责指导学院开展专业认证(评估)培训,指导学院撰写并审核申请报告和自评报告,指导学院准备专业认证(评估)所需的支撑材料,同时为学校专业认证(评估)工作提供咨询和建议等。

在学院层面,各学院的党委书记、院长担任专业认证及评估工作小组组长,成员包括教学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系)主任等,负责组织本学院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展开专业认证(评估)的调研和学习,收集并整理专业认证(评估)申请报告、自评报告和相关支撑材料,以及安排与实施现场考查工作等。

产出导向 逆向思维

通过认证(评估)并非学校参与专业认证的主要目的,学校希望将专业认证(评估)作为本科教学以及学科发展的工作抓手,借助专业认证(评估)明确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推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等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推动产出导向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多方反馈与评价 人才培养需“人尽其用”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例,专业认证强调“产出导向”,需要学校从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成就出发,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凝练学生素质培养核心要素,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具体来看,四川大学多措并举以获取人才需求的“市场信息”。一方面走访行业、企业,组织行业专家、企业领导等召开座谈会,了解用人单位和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联合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开展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了解学生毕业时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将之与行企需求进行对比,找出差距,逐年改进。

工程领域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多方意见发现,部分毕业生从理论到实践迁移的能力较弱。学校及时将各方反馈结果传达到学院和专业。在制定和优化课程体系时,专业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提出的毕业要求为依据,参考反馈结果,有针对性地优化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升课程成效。

四川大学一直在进行课堂改革。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讨论、全过程非标准化考试”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这类课程从教学方式到考核形式都强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与专业认证的理念不谋而合,而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行企专家的反馈意见是课程改进的重要参考,这也是参与专业认证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因之一。

此外,专业认证提出学校应当关注学生毕业5年后的发展情况,以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毕业生长期监测机制,将毕业生应届和长期评价相结合,更好地反馈人才培养结果。同时,分析毕业生反馈数据得出的定性和定量结论,也可以应用于学校的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应当“融会贯通”

新理念难免带来新挑战,专业认证(评估)强调毕业生专业能力过硬,例如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提出了“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12项毕业要求,各专业从毕业要求出发,分析专业课程能够对标哪项或哪几项能力指标,并分析课程的支撑力度,从而建立全面且均衡支撑12项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从实际来看,专业必修课的比例难免较大,而四川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提倡“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的人才培养理念。这势必产生专业课与通识课数量博弈与平衡的情况。为此,提升通识教育质量是学校化解“矛盾”的一项做法。学校成立了通识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小组,打造了五大模块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课程融入了专业认证提出的专业能力需求,例如“天工开物:智造工程的技艺与文化”“从碳基到硅基:信息技术与文明再造”“命运共同体:全球化的挑战、机遇与未来”等专业特色鲜明的通识课程,将工程意识、工程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转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