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每周一题(第8周):为什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2023/7/26 9:15:49  阅读:39 发布者:

【考博干货】马理论考博知识点整理(原创)

马工程系列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21年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思考题第6

Ø为什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化、发挥了《提纲》的基本思想,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哲学和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第一,阐明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论述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命题的最初表述,从而彻底划清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原则界限。与费尔巴哈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人为了能够生存,“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 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产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所发生的交往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第二,考察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分工。分工起初只是自然的分工,即性别的分工以及因体力和天赋差别而产生的分工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社会分工。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通过对分工范畴的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说明了生产活动与分工的相互关系。他们认为,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其他社会活动形式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并造成阶级之间的对立。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随着分工的发展,人类历史上先后出 现了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以及资产阶级所有制等私有制形式。

第三,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判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对社会分工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考察,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看到,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交往形式的改变,是通过分工和所有制的发展表现出来的。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主要指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及其一般的发展规律。对这一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出了明确的阐述: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交往形式,“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自主活动的桎梏,这些条件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各种交往形式的相互联系的序列,各种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

第四,分析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从而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他们指出,社会的交往形式,一方面,对生产而言是生产力借以运动的形式,另一方面,它在历史上的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及任何其他的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经济基础对观念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在阶级社会,每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他们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支配的,它们的性质取决于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五,表述了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的基本观点。由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运动规律的揭示、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了完整的关于社会形态的学说,指出社会有机体是各种关系和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社会形态虽都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但它们都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一般规律而运行。通过运用这种唯物史观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共产主义所有制。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实质,是基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更替。

第六,论证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唯物中观的基本原理科学地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客观必然性。他们指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以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客观条件。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从而决定世界历史中的形成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性,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世界历史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民族国家内外交往程度的不断提高,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日益加强,逐渐形成相互依赖的整体性联系而产生的。

综合以上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己所发现的唯物中观作出了如下表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他们认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这种历史观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基本形成。

注:根据马工程系列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版)整理,有删减,仅供参考,不作为答题标准答案。

转自:“马理论学术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