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彭新林:法林漫步 高铭暄 陈光中联袂推荐

2023/7/20 8:55:25  阅读:41 发布者:

法林漫步

彭新林

ISBN978-7-100-22268-6

商务印书馆20236月出版

推荐语

《法林漫步》是一部有思想深度、法治力度、民生温度、实践厚度的法律随笔集,语言质朴,文风清新,意蕴丰富,字里行间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

 ——高铭暄(人民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法林漫步》以深刻敏锐的视角、见微知著的眼光、轻松细腻的笔触,既评点法治事件、解读热点案件、传递法治声音,又回望青葱岁月、追忆似水流年、袒露心路历程,让人在娓娓道来中感受到新时代法治的脉动和作者赤子之心的跳动。

——陈光中(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法林漫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生代法律学人成长的精神苦旅和心路历程,将真挚的情感隐于洗练的文字背后,将对法治的感悟寓于平静的叙事之中,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何增科(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廉政学会会长)

《法林漫步》始终贯穿着对法治的温情表达,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道义交融,不仅是一部富有时代气息、充满人文情怀的法律随笔集,更是观察中国法治实践的一个窗口。

——李晓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知名主持人)

  内容简介  

本书紧扣法治主题,融法治时评、法治建言、法治书札、法治经历、法学师生、法治访谈和生活经验于一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朴实清新的文风、凝练细腻的笔触,对新时期国家和社会的相关法治热点问题、事件、案件进行解读评说,对作者法律人生历程中真实的人和事娓娓道来,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思想性、实务性和可读性,也能在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法律学人成长的精神苦旅和心路历程。 本书既可作为了解、感受晚近以来我国法治特别是刑事法治发展脉动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广大公民普法学习、提高法治修养的实用读本。

 作者简介   

彭新林,198311月生,湖南湘乡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中共中央编译局政治学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犯罪学中心访问学者,美国约翰杰刑事司法学院访问学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说法》主讲专家嘉宾、内参舆情中心特约合作专家,海德智库主任专家,《廉政瞭望》智库专家。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文章140余篇,出版专著7部。曾获第八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彭年杰出青年教师奖”;20181月入选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20204月推选为中国法学会研究会青年人才。

自序

春秋迭易,流年似水,日子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蓦然回首,我已近不惑之年,忆往昔是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看今朝则是逐渐平静的波澜。站在人生分水岭,回望来时的路,特别是十五载京华求索路,几多回忆、几许感慨涌上心头,深感青春一去不复返,风华不过是一指流沙,时光苍老了容颜,有些事还未完成,有些事未来得及做,有些事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些事无法改变只能成为遗憾或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总以为岁月漫长、来日方长,猛然间才发现时间越过越快,常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感。

过去的十五年,是我来京求学、工作的十五年,也是我从青年向中年过渡的十五年,这十五年既平凡又不平凡。说平凡,是因为与绝大多数人一样,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没有璀璨耀眼的光环,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人生;说不平凡,是因为作为时代洪流中的一粒细沙,尽管一路风雨兼程、历尽千帆,经历了生活的阵痛与不安,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也从未因挫折而气馁,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依然在人生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如今已不再年轻,到了人生中一个不上不下、不进则退的时候,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惟愿自己能不忘初心、不染风尘、不坠青云。基于这样的初衷,将过往十五年间具有代表性的随笔类作品整理成书,将自己带回到曾经的峥嵘岁月,唤起那些近乎遗忘但依然生动、饱含情感的记忆,铭记人生中那些美好的瞬间和值得纪念的点滴,并给现在的自己以力量,既致敬青春,也期许未来,然后重整行装再出发、继续扬帆远航,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便有了《法林漫步》一书的创作。

本书取名《法林漫步》,旨在表达在法学之林悠闲信步、上下求索之意,所收录的文稿形式灵活,体裁风格不拘一格,既有叙事、抒情、议论,也有时评、建言、访谈,正契合漫步之意境。书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大部分文稿则借助于时评短论、著作序跋、散文杂文、访谈对话等方式,散见于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人民政协报》《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民主与法制时报》等重要新闻媒体、报刊的报道和发表的文章之中。本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社会,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思想性和可读性,大体反映了我在京十五年间对法治领域相关热点话题、案事件等的所思所想以及对法律人生的感悟体会,既是本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也能从中管窥到晚近我国法治实践发展的一斑,倘若能对黏合度高、代入感强的法律学人特别是法科学子有所启示,或者引发一定情感共鸣,则于愿足矣。

本书以法治为主线,融时评短论、咨政建言、著作序跋、法治情怀、杏坛情缘、访谈对话和生活经验于一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法苑新语”,主要收录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的若干代表性法治时评,这些时评篇幅不长,短则一千余字,长则二三千字,但都直面热点、导向鲜明、针砭时弊,有较强的现实性、时效性和政治性。第二部分“咨政建言”,主要收录我在相关重要座谈会、智库要报上的建言献策或者公开发表的部分政策性、对策性文稿,冀盼通过这些建言起到以文辅政、服务大局的作用,为相关改革、政策出台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第三部分“书里书外”,主要收录我的代表性著作的序跋和公开发表的若干重要书评,这类文稿大都说明了相关作品的创作意旨、主要内容、编次体例等情况,也包括对作品的评论及对相关主题的研讨阐发,是了解作品内容、价值和作者人生经历的捷径,读来或别有韵味,正所谓“读书先读序跋”。第四部分“京华检影”,主要收录我在检察院学习、工作、挂职时的一些所思所想、所行所悟,但愿对初入职场的机关干部特别是青年检察干警成长有所裨益,须知“侯门一入深似海”,“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第五部分“杏坛情缘”,主要收录我担任高校教师以来撰写的忆师念友、寄语青年学子和国外访学的散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栽培,我非常幸运,一路走来得到了诸多德高学富的老师的指点,特别是从研究生到博士生再到两站博士后,均有幸忝列名师门下,虽然自己才疏学浅,但不敢懈怠,常怀感恩之心,深恐有负师长期望,本部分收录的关于师者风范的相关文稿,就是以另一种方式向老师致敬。随着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我愈益深刻认识到,老师唯有爱洒杏坛、用心育人、真情付出,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才能万千桃李笑春风,因此本部分也收录了几篇我在不同场合对毕业生、青年学子的致辞寄语,希望能引导青年学生拥有一颗有趣的灵魂。第六部分“答记者问”,主要收录晚近几年我就法治热点案事件回答记者提问或者专访的部分报道稿,这些热点案事件,不仅在当时备受社会关注,而且也深深地烙上了我国法治发展的印记,颇值得回味和深思。

有道是“书如其人”,作品是作者风格气质、心理状态的综合呈现,是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掩卷沉思,《法林漫步》之漫步不也正是对本人心中向往的随意、淡然、从容生活状态的折射吗。人到中年,在自己的时光里,浅浅笑、轻轻爱、慢慢走,善待自己、收敛心性、知足常乐、顺其自然,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斯言诚哉!这些年来,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我常一个人开车到京郊山水相间的清幽之地,徜徉在碧水蓝天下,望远山迷蒙、峰峦叠翠,观湖水清澈、波光潋滟,享和风暖阳、岁月静好,仿佛置于人间仙境,忘却城市喧嚣和生活烦恼,生活原来如此美好,我们原来如此容易满足。内心淡定和从容,就会暂缓脚步去慢慢欣赏人生旅途中的风景,生命就会更加丰盈。北宋文豪苏轼曾在《观潮》一诗中写道:“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据说这是苏轼人生中最后一首诗,浓缩了他一生的智慧和感悟,是他在繁华落尽后看到的生命脉络。该诗首尾两句相同,但意涵和心境已截然不同。庐山浩渺的烟雨、钱塘江壮观的潮汐是多少文人雅士心中魂牵梦萦的风景,如果无缘见过,一定会抱憾终身,此所谓“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此时的庐山烟雨浙江潮,与其说是心中的风景,毋宁说是人生中的目标、执念,我们被其牵引、摄控,以为只要实现了这一心愿,人生就圆满了。但是当有一天我们终于到达了这里,发现庐山烟雨浙江潮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过去的目标、执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反倒有怅然若失之感,此所谓“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烟雨的飘忽聚散,江潮的潮起潮落,有如人生的悲欢离合,风景还是那个风景,人生还是那个人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生活要有目标、执念,但并不是为目标、执念而生活。那说到底,人这一辈子活着最大的意义在哪呢?也许当我们想要认真生活的那一刻,生命的火花就已被点燃;当我们迈出为实现理想信念的那一步开始,沿途的风景或许就是最大的意义。

最后,在本书付梓之际,我要特别感谢向读者推荐本书的高铭暄先生、陈光中先生、何增科教授和李晓东老师。高铭暄先生、陈光中先生是我国法学界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一代宗师,是公认的学界泰斗,虽然我与两位先生在年龄上相隔半个多世纪,但何其有幸,这些年我时常在两位先生身边亲炙谆谆教诲、感受大师风范,两位先生成为我亦师亦友的忘年交,他们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对我的为学、做事、为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何增科教授是睿智渊博的著名政治学家,也是我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从事政治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的导师,对我多有提携和照顾,这次又欣然为本书题写推荐语,让本书增色不少。李晓东老师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知名主持人,我们在央视《今日说法》等节目中多次愉快合作,他沉稳平和的主持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谢他的热情推荐。本书的及时问世,也得益于商务印书馆编辑老师严谨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

法苑新语

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在法治实践中培育法治信仰

奏响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收容教育制度存废考验法治的成色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法治获得感

浅谈企业家刑事风险如何防控

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才是正道

筑牢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司法防线

勿因贪“小便宜”犯大错

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高空抛物现象

扫黑除恶的时代意义和法治内涵

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发展

织密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法网

理性看待刑事责任年龄下限个别下调

遏制刑讯逼供的域外经验及其启示

依法准确适用特殊防卫制度

咨政建言

关于深化新时期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的建议

关于公安机关落实“两个规定”的建议

建立科学合理的司法责任追究制度

关于防治“失意者”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建议

立足现实构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

多措并举有效治理招生录取领域高校领导干部腐败

我国反腐败境外追赃的难点及对策

完善我国腐败犯罪刑法立法的建议

关于强化互联网企业反腐败的建议

农村拆迁征地领域腐败案件的特点、成因与对策

书里书外

不断拓展刑法各论研究的新境域—— 《刑法各论前沿问题探索》序言

深刻认识我国反腐败新常态—— 《贪污贿赂的罪与罚》代序

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发展历程—— 《反腐败新视界》前言

全方位推进社会转型期腐败犯罪的法律治理—— 《腐败犯罪法律治理对策研究》前言

三十而立 次第花开—— 《腐败犯罪案件程序问题要论》后记

前科消灭研究的心路历程—— 《中国特色前科消灭制度构建研究》后记

美国刑事司法正义的多维面向——从亚伦•德肖维茨著《合理的怀疑》一书

说开去

伴随理性 走进“洞穴”——读彼得•萨伯著《洞穴奇案》的启示

京华检影

奋发有为,争做优秀的青年检察干警

奉献无悔青春,为检察事业砥砺奋斗

珍惜机会,在挂职锻炼中成长

感谢、感激、感恩——难忘的挂职岁月

梅州的明天更加美好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合适成年人在场问题省思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关于刑事证人保护的几个问题——对话《新世纪检察》

杏坛情缘

师者风范 法治情怀——记法学教育家陈光中教授

躬身科研结硕果 笃行不怠醉夕阳

斯人已去 风范犹存——悼念李希慧教授

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温暖记忆

不断铸就刑科院学术事业的新辉煌

青葱岁月的座右铭

驭梦前行,勇做新时代弄潮儿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牛津访学漫谈

放飞梦想的殿堂——记麻省理工学院

答记者问

反腐败法治建设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盯紧“微权力”铲除“微腐败”

份裁判文书中的高校腐败:手段日趋隐蔽、复杂

受贿行贿一起查,制度如何建立?

受贿30万元判三年,法学专家解读刑()

实施后法院“试水”

用严密制度让潜逃贪官无处藏身

刑事执行检察纠防冤假错案具有职能优势——谈检察机关开展刑罚执行监督工作

“以权赎身”问题出在哪儿?

“饭圈”黑粉为何要依法打击

《人民的名义》五大办案细节合法吗?

拐卖儿童案要追究买方家庭的责任吗?——谈电影《失孤》原型故事中的法律问题

工商局干部醉驾致人死亡为何被判免刑罚?

猥亵女童案,“你”是第一次吗?

遭遇性侵后,你能做的不只是在网上曝光

法律专家解读“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

“两会,我想说,莫让前科记录毁人一生”——看法学专家怎样呼应网友留言

附录

彭新林:与闪烁星空下的不朽灵魂对话

转自:“法学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