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How to Write a Lot:如何克服学术写作拖延症

2023/6/25 8:58:08  阅读:49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刀熊说说 ,作者刀熊

How to Write a Lot: A Practical Guide to Productive Academic Writing》(中文译《文思泉涌:如何克服学术写作拖延症》)是心理学教授保罗-席尔瓦关于学术写作方法的畅销作品,它用真诚、实用、有趣的语言风格向有志于产出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学者分享了自己管理写作时间和效率的诸多工具,如果你也遇见过写作拖延症,这本书能让你重新找到写作的动力和热情。

以下挑选书中的精华观点及内容进行分享。

1. 永远不要等有了 “ 时间” 再去写论文

席尔瓦教授认为写作活动的“规律性”安排十分重要,你不应该去“找时间”写作,而必须”安排时间“写作,你用来学术写作的时间应该就像你到点必须去上课、必须去开会一样,成为你日程安排里不可动摇、雷打不动的安排,只有这样,学者才能保护自己的写作时间,保证长期的、持续的输出。

席尔瓦教授说:

引自《How to Write a Lot

席尔瓦教授每天早上8-10点雷打不动地写作, 但他同时强调,所谓规律性,未必是天天写,而是要把写作时间安排进你每周的日程表。比如,每周二和周四的下午写作三小时,或 每个周六全天写作等。

保证像赴约一样地规律性写作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1:减少焦虑感,保证写作时间。如席尔瓦教授所说:“我从不担忧没时间写这本书: 我知道我会明早 8 点准时开始动笔。” 焦虑少了,人的拖延也会减少。

好处2:不需要每一次动笔前都花很长时间去回忆上一次的写作思路,而是可以立刻进入继续写作的状态。这一观点在另一本学术畅销书《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Twelve Weeks》 中亦有介绍,我们会在下一周直播中具体讲解该书。

2. 永远不要等有了 “灵感” 再去写作

“有灵感”、“有状态”了再开始写作是我们很多人迟迟不动笔的原因,而席尔瓦教授用研究数据告诉我们:灵感并不是写作的先提条件,而写作却是灵感的先提条件!

一项对美国教授的研究把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了三组,让第一组只能在有紧急需求的情况下(比如有具体的截止日期要求)才可以写作,没有这种紧急的外界需求就不要动笔;让第二组在50个已经安排好的写作时段去写作,但是他们在这些时间里只需要在感觉到“有灵感”的时候去写作,否则不要动笔;让第三组在50个已经安排好的写作时段去写作,但是跟第二组的区别是,研究者要求他们在这些固定时段里无论想不想、有没有灵感都必须写作,否则就要罚款。

换言之,第一组像是deadline前的我们,第三组是被迫进行写作的学者。

实验结果是出人意料的:第三组(被强制要求在固定时间写作的老师)每天的写作产出是第二组(只在感到有灵感才写作)的3.5倍,是第一组(在紧急需要下才写作)的16倍!

更有趣的是,这个研究还发现,强迫人们去写作居然会让人更有可能产生有创意的想法。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不要等“想写了”才“开始写”,而要通过“开始写”去创造出“有灵感”的感觉。

在做下来动笔之前,你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是想写的。

保罗-席尔瓦说:

什么样的人会对写开题报告感到热情高涨呢?谁会早上醒来,就对写作 “具体日标”和〝协议/合约安排”感到欢欣鼓舞呢? 写课题中请报告就好像报税,而且你还没法请个会计来帮你做。如果你对阅读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提供的科研基金申请指南有着难以抑制的热情,那么你根本不需要这本书。

如果你和其他人一样,那么要完成课题申请报告,你需要的不仅仅是“灵感”。

作为学者,我们不是在进行文学创作…我们写的是专业性的、学术性的文章…它要求我们把有用的信息归纳齐整,然后传递给读者。我们的写作很重要,因为它是实用的、清哳的和启发思考的。

成功的专业写作者,无论他们是小说、诗歌还是戏剧,他们的高产都有赖于规律地写作(通常是坚持每天写作)

3. 如何制定属于自己的写作目标

席尔瓦教授认为制定对自己有效的写作目标几乎和坐下来写作一样重要,因为它能保证我们的写作规律性和写作状态。书中提到以下用于制定目标的规则:

制定的写作目标一定要具体。比如写5页,或写完一个章节,或写200字,或写3个小时等,而不应该是“多写点”、“努力写”、“写个大概”等非常模糊的愿望;

制定的写作目标一定要可操作;

切忌不切实际,比如“一小时要写10页”、“3天内把100页的论文写完”等;

制定的写作目标要同时考虑写作项目的主次 (如,毕业论文、合作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修改后重递的手稿……);

制定目标后要要配合跟踪自己的写作进展和给与自己及时的奖励来维系其作用。

如何通过记录和跟踪写作进度来督促自己写作呢?作者建议我们每次写作都将当天的写作时长、写作的项目、字数、是否完成了目标等信息记录在一个excel 表中,长期用于跟踪自己的写作规律和进展。

下面是作者的写作进度跟踪表:

引自《How to Write a Lot

有了这样的数据,你还可以对自己的写作状态做一些数据分析,从而找到一些规律,如下图:

引自《How to Write a Lot

4. 通过及时奖励激励持续写作

学术工作是很难得到即时奖励的工作,你今天写的论文可能两年后才发表出来,那种喜悦感和成就感来得太迟,其实会导致我们缺乏激励来源。因此,作为学者我们更应该学会主动地奖励自己。

书中提出学者应该主动递给自己制造奖励,小到买一杯爱喝的咖啡、吃一顿一直舍不得吃的美食、看一场电影、买一件一直想要的礼物,大到设计一趟出门旅行……你可以把奖励的级别与完成任务的级别联系起来,平时记录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完成任务后经常奖励自己,保证写作动力。

另外,作者提醒说,在一个大任务完成后奖励自己一周不写作,这可不是一种好的奖励,它会让你的大脑认为写作是一种惩罚,不写作是一种奖励。

作者认为,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永远按规律写作,只要日程安排了,就应该准时准点坐在那里写起来。

5. 如何面对“文思枯竭”(writer's block)?

我们可能都有觉得自己写论文写不下去的时候,在英文中这种状态被称为是writer's block“。

然而席尔瓦教授认为,学术写作者是不可能文思枯竭的,因为我们的工作并不是文艺创作,而是有章可循、更类似于工匠手艺活的工作。

席尔瓦说:

千万不要把自己和那些在艺术系教创作的朋友混为一谈。你又不是在创作一个长篇故事,或是在写一个直指内心深处某个神秘角落的深刻隐喻。你对方差的精妙分析不会让读者们感动落泪,倒是有可能枯燥得让人掉眼泪。人们也不会影印你的参考文献目录并发给朋友们,期待能够给他们带去灵感与启迪。小说家和诗人是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面家和肖像面家;学术写作者则是手握大型喷漆器重新粉刷地下室的油漆工。

言下之意,该刷油漆你就去刷,drama free,干就完了。

总结:How to Write a Lot?

这次重读这本书,充分感到了作者身上的“硬汉”精神——不管刮风下雨、生病还是健康,我自岿然不动按时写作,不写完不吃饭不洗脸,不写完不见人不娱乐。虽然我自忖做不到,却也是心向往之。

黑猫白猫能抓耗子就是好猫。有同学问如何从被deadline追着跑的状态转化为这种主动安排固定写作时间的状态?我认为其实两种状态都有用——我们也经常说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既然你deadline之前效率高,那不妨多给自己设一些deadline吧。

长期来看,我们当然不能只依靠deadline,要不人要拼死了,不能持续发展,没法做未来宽广的学术接班人。

我们终究还是要吃好喝好过好,健康平静地把一篇篇论文写好,并且活得久、心里美,这便是我现在最大的目标。

而找到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deadline与固定写作、拼搏与安逸,大概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转自:“量化研究方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