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浙大学报英文版: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 心血管前沿

2023/6/16 10:54:56  阅读:51 发布者:

精选目录

01 计算模型指导临床房颤消融的进展现状

Current progress of computational modeling for guiding clinical 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

作者:Zhenghong WU  , Yunlong LIU , Lv TONG , Diandian DONG , Dongdong DENG , Ling XIA

摘要: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危害极大。虽然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房颤最常用的策略,但是药物治疗因其有限的疗效和潜在的副作用而面临挑战。导管消融术作为一种替代方案被广泛用于治疗房颤患者。然而,由于房颤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消融术后的复发率仍然很高,尤其是持续性房颤。因此,何种消融策略是最优的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模型具有可重复操作、低成本、低风险和灵活可控等优点,不仅可以在同一模型上预测不同消融策略的结果,还可以找到最佳的个性化消融靶点供临床参考。本综述总结了三维计算模型仿真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的进展,从早期的迷宫术或环肺静脉隔离术到基于特异性底物的个性化消融方式。最后,我们总结了目前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原文链接:https://jzusb.zjujournals.com/en/article/doi/10.1631/jzus.B2000727/

02 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冠状动脉疾病计算仿真的最新和潜在应用

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 state-of-the-art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作者:Yingyi GENG , Xintong WU , Haipeng LIU , Dingchang ZHENG   , Ling XIA

摘要: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异常是冠状动脉疾病(CAD)发生的重要原因。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是定量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指标,为冠状动脉疾病的早期预测、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重要参考。IMR在研究心外膜和微循环功能障碍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并与一些血流动力学参数(例如流速、远端冠脉压力和主动脉压力)密切相关,这些参数已广泛应用于CAD的计算研究。然而,目前IMR的正常范围与病理范围缺乏一致性。IMR与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尚未被准确量化,这限制了IMRCAD计算研究中的应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IMRCAD计算仿真方面的研究空白和应用潜力。在未来,将IMR与其他血流动力学结合应用在计算模拟中,有望提高CAD诊断水平以及为相关临床实验提供重要参考。

原文链接:https://jzusb.zjujournals.com/en/article/doi/10.1631/jzus.B2100425/

03 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通过小窝蛋白-1caveolin-1)依赖性途径减轻炎症,从而改善血管紧张素IIAngII)诱导的心脏纤维化

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ameliorates angiotensin II-induced cardiac fibrosis by alleviating inflammation via a caveolin-1-dependent pathway

作者:Kun ZHAO , Jing ZHANG , Tianhua XU , Chuanxi YANG , Liqing WENG , Tingting WU , Xiaoguang WU , Jiaming MIAO , Xiasheng GUO , Juan TU , Dong ZHANG , Bin ZHOU   , Wei SUN   , Xiangqing KONG

摘要:

目的: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是血管紧张素IIAngII)引起的左心室重构的主要病理表现。既往研究表明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能通过机械传导及其下游途径改善心肌梗死(MI)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和心肌纤维化。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LIPUS是否能改善AngII诱导的心肌肥厚和纤维化,并进一步阐明其潜在分子机制。

创新点:本研究首次发现LIPUS能通过机械敏感蛋白--小窝蛋白1caveolin-1)减轻AngII引起的炎症反应,从而在体内和体外改善AngII引起的心肌纤维化。本研究为LIPUS今后在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改善患者心肌纤维化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

方法:我们用AngII在体内和体外分别模拟心肌纤维化的动物和细胞模型。在体内,从术前1周到术后4周,每2天用LIPUS照射心前区20分钟;在体外,每隔6小时照射细胞20分钟,一共2次。然后,用超声心动图、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评价心肌肥大和纤维化水平。

结论:实验结果表明,LIPUS可通过降低AngII诱导的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改善体内左室重构和体外心肌纤维化。但其对体外心肌肥大的保护作用有限。在机械刺激下,LIPUS能上调caveolin-1的表达。而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体内体外利用吡唑吡嘧啶2pp2)预先抑制caveolin-1的活性后,LIPUS下调炎症反应和改善心肌纤维化的作用被明显逆转。以上结果表明,LIPUS可以通过caveolin-1依赖的途径减轻炎症,从而改善AngII诱导的心肌纤维化,并为这一新型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原文链接:https://jzusb.zjujournals.com/en/article/doi/10.1631/jzus.B2100130/

04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应用心尖-股动脉轨道技术治疗极度横位心主动脉瓣狭窄一例

Novel apical-to-femoral rail technique for horizontal aorta in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作者:Xianbao LIU  , Hanyi DAI , Lihan WANG , Jiaqi FAN , Jianan WANG

摘要:

目的: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治疗极度横位心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制定手术策略提供借鉴。

创新点:本研究的患者为老年女性,她被诊断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拟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果显示患者为主动脉瓣呈type 0型二叶式主动脉瓣,主动脉成角为84°,为极度横位心。术中我们通过建立心尖-股动脉轨道实现瓣膜同轴置入,术后病人无并发症发生。

方法:在左胸前外侧第五肋间切一小口,打开心包,经心尖引入圈套器,捕捉经右侧股动脉引入的超滑导丝并将其拉出体外,建立心尖-股动脉轨道。通过同时牵拉轨道的两端增加张力,调整输送系统的成角,实现球囊扩张及瓣膜同轴置入。

结论:使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时,心尖-股动脉轨道技术是应对极度横位心的有效治疗策略。

阅读全文

05 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肾功能改变研究

Kidney function change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or hypertension

作者:Jiaqi FAN  , Changjie YU , Kaida REN , Wanbing LIN , Stella NG , Zexin CHEN , Xinping LIN , Lihan WANG , Qifeng ZHU , Yuxin HE , Jubo JIANG , Xianbao LIU  , Jian'an WANG

摘要:

目的:探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肾功能的改变情况,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创新点:探索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这为部分患者术后肾功能变化提供临床管理依据。

方法:纳入242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患者,根据出院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基线eGFR变化百分比分为3组:肾功能恢复组、肾功能无变化组以及肾功能恶化组。比较3组之间的临床基线数据和预后数据,并探索对术后肾功能改变的影响因素。

结论:结果发现,肾功能无变化组有更低的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评分和更少的外周血管疾病合并症。肾功能改善组有更低的基线eGFR值、更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肾功能恶化组住院期间和30天随访的死亡率均更高。肾功能改变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术前STSLVEF、基线eGFR和预料外的体外循环发生率。在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患者中,有接近40%的患者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肾功能得到改善。而肾功能恶化预示着更坏的临床结局。

原文链接:https://jzusb.zjujournals.com/en/article/doi/10.1631/jzus.B2000431/

06 血清尿酸对合并糖尿病的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能力的评价: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Evaluation of the prognostic ability of serum uric acid for elderly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作者:Yang JIAO , Jihang WANG , Xia YANG , Mingzhi SHEN , Hao XUE , Jun GUO , Wei DONG , Yundai CHEN , Qing XI   , Zhenhong FU

摘要:

目的:评估血清尿酸水平在合并糖尿病的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能力。

创新点:首次探究血清尿酸水平对合并糖尿病的高龄ACS这一特定人群长期预后的预测能力。

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脏中心20061月至201212月收治的71880岁以上的ACS患者,采集入院时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基线血液生化指标。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进行分组并进行长期随访,记录患者的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MACE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远期临床预后的关系;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预测高龄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的血清尿酸诊断界值。

结论:血清尿酸基线水平是合并糖尿病的高龄ACS患者长期全因死亡和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

原文链接:https://jzusb.zjujournals.com/en/article/doi/10.1631/jzus.B2000637/

07 心力衰竭相关脑卒中的潜在生物学过程和关键靶点的生物学分析

Bioinformatic analysis for potential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key targets of heart failure-related stroke

作者:Chiyu LIU , Sixu CHEN , Haifeng ZHANG , Yangxin CHEN , Qingyuan GAO , Zhiteng CHEN , Zhaoyu LIU   , Jingfeng WANG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揭示心力衰竭(心衰)相关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为临床防治心衰相关脑卒中提供关键靶点。

创新点:本研究基于网络的研究策略,首次揭示了心衰相关脑卒中的潜在分子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基因。

方法:我们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databaseGEO)中分别获得心衰和脑卒中相关的芯片数据,并通过WGCNA鉴定各自的关键模块与关键基因。然后我们将二者的关键模块与关键基因取交集后,得到心衰相关脑卒中的关键基因,并利用ReactomeCytoscape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最后在多个数据集中对心衰相关脑卒中的关键基因进行验证。

结果:我们在心衰和脑卒中相关芯片数据中分别鉴定出两个关键模块,随后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两种疾病的关键模块中的基因均参与了蛋白质泛素化,Wnt信号通路和外泌体三个生物学过程。取交集后,我们共得到155个共同基因,他们可能参与了心衰相关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其中,OTULINNFIL3被识别为心衰相关脑卒中的关键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显示,OTULIN参与了蛋白质泛素化和Wnt信号通路,NFIL3参与了转录和翻译过程。最后,在多个心衰和脑卒中的芯片数据中均证实OTULINNFIL3表达显著上调。

结论:蛋白质泛素化,Wnt信号通路和外泌体等生物学过程在心衰相关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OTULINNFIL3通过调节这些通路因而可作为心衰相关脑卒中潜在的干预靶点。

原文链接:https://jzusb.zjujournals.com/en/article/doi/10.1631/jzus.B2000544/

08 女科技工作者心血管疾病及心理问题的患病率及风险因素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female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作者:Lijun ZHANG , Yanping BAO , Guo LI , Shuhui TAO , Meiyan LIU

摘要:

本研究致力于探究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及心理问题的患病率及风险因素。因此,我们于201971日至2021331日通过网上问卷形式收集相关机构科技工作者的调研信息,主要包括我国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医疗机构、技术专科学校、大学、公司等。调研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背景、月收入、睡眠时间、睡眠问题、吸烟、饮酒、工作压力、工作倦怠感、心血管症状、CVD、家族史、抑郁和焦虑症状。总共纳入14?530名科技工作者,包括7144名男性,7386名女性。我们发现,男科技工作者CVD患病率为34.9%,女科技工作者为16.6%35.1%的男性有抑郁症状,21.4%的女性有抑郁症状;28.7%的男性有焦虑症状,13.8%的女性有焦虑症状;22.0%的男性有CVD合并抑郁/焦虑症状,9.5%的女性有CVD合并抑郁/焦虑症状。本研究主要关注女科技工作者,发现青年女性(≤35岁)有较高的抑郁症状(24.9%)、焦虑症状(16.2%)、抑郁合并焦虑患病率(11.2%)。本研究还发现,除传统危险因素外,伴随难以调整的工作倦怠感、抑郁症状及焦虑症状的女科技工作者有更高的CVD风险;失眠、难以承受的工作压力、难以调整的工作倦怠感及CVD与女科技工作者抑郁、焦虑症状有关;失眠、难以承受的工作压力及难以调整的工作倦怠感与女科技工作者CVD合并抑郁/焦虑症状有关。女科技工作者的CVD与抑郁或焦虑有双向关系,且失眠、难以承受的工作压力与CVD合并抑郁/焦虑共病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女科技工作者患CVD和心理问题。

原文链接:https://jzusb.zjujournals.com/en/article/doi/10.1631/jzus.B2200162/

本文转自“浙大学报英文版”

转自:“解说科研项目”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