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媒介情境论:媒介即讯息与拟剧理论的结合

2023/6/12 11:33:50  阅读:47 发布者:

梅罗维茨大胆地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和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结合起来,他认为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情境定义,带来了新的情境变化,这一系统使得私人情境和公共场所的分界变得模糊,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角色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约书亚·梅洛维茨(Joshua Meyrowitz1953-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媒介技术学派代表人物,媒介情境论提出者,曾是波兹曼的博士生。代表作为《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1985)。

他结合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并沿袭了麦氏将媒介技术视作社会变化的动因的基本立场,提出了媒介情景论,指出电子媒介正是通过改变人们的交往场合的方式来影响人类传播的。

 

主要观点

1)情境

是一种信息系统,媒介的变化需要通过改变社会情境的形式促使人们的行为变化。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而电子媒介能够促进原来不同情境分离合并,导致新情境的产生。这样的情境概念,不仅指电子媒介产生的电子情境,还包括电子情境和传统情境融合而成的全新情境。

2)媒介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①男女气质的融合

传统认为男性和女性角色是由生物性质决定的,后来的研究证明传统上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更多是由社会化即不同的培养方式和角色期待所导致的。梅罗维茨认为,男性女性气质融合的最新趋势,是与电子媒介使用后男性与女性信息系统的融合有关。

印刷媒介具有细分化特征,男性和女性的阅读范围各不相同,印刷媒介专门为不同性别的群体提供不同的信息。电视出现后,男性女性观看同样的节目,男性和女性的气质出现了融合。如男性戴耳环、用护肤品、性格越来越温柔,女性吸烟、剪短发、穿牛仔裤等。随着两性气质的融合,一种全新的中性气质正在出现,可以在动漫和选秀节目中看到这一趋势。中性气质正式梅罗维茨所说的中间混合领域(即“中区”)的产物。

②成年与童年的界限模糊

梅罗维茨认为,电视使童年消失。童年并不是一直就有的概念,通过印刷媒介分隔,人们成功制造出“儿童时代”。电视的出现,使成人营造出的“童年情景”烟消云散。梅罗维茨认为没有所谓的儿童电视节目,儿童和成人看到的是同样的节目,他们通过电视,发现了成人的后台行为。儿童变得越来越成熟,童年逐渐消失。电子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具体的讯息,也在于提供大量“成人化”的场景结构。“童年”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伴随着工业化及印刷媒介的发展而来的“历史性”概念。

波兹曼还发现,电视不仅造成童年的消失,同时也令成年和童年的界限模糊不清,今天的成人在各个方面也越来越像任性天真的儿童。

③权威感的消失

电视的出现导致的权威感的消失。权威感来自于距离,伟大领袖的形象需要神秘感以及对公众印象的小心控制。电子媒介使领导人、英雄人物、明星等人的后台行为彻底地暴露在公众面前,公众对他们的生活了如指掌,他们正在失去对自己形象和表演的控制,权威的神秘感荡然无存。在特定的社会场景中存在着特定的社会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 电子媒介打破了传统的场景界限,产生了新的场景、新的规则和新的角色行为。

电视产生之前,大部分美国总统都能留下较好的名声;电视普及之后,几乎所有总统都是丑闻缠身。不是总统变得越来越坏,而是媒介技术使得他们的不为人知的一面越来越难以隐藏。解决方法便是选择“中区”的行为方式。

 

理论基础

媒介情境论的理论基础是麦克卢汉和戈夫曼的理论,是“将这两种理论流派合二为一的兴趣”所形成的。媒介情境论融合了媒介理论与情境理论精华,以媒介时空观为特征,提出电子媒介作为信息系统,创造了新的环境,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1)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的媒介时空观强调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必要性,认为媒介不仅是传递信息的渠道,还营造了一种环境。梅罗维茨同样强调以媒介技术为研究重点,着重思考媒介对人际交流的影响。他批判性地接受了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并指出麦克卢汉虽然阐述了电子媒介的应用带来的社会角色的普遍变化,却没有解释清楚电子媒介“怎样”以及“为什么”会引起这些变化。

2)戈夫曼

戈夫曼的“戏剧论”的角色理论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社会角色,当人们进入某种环境时,他们就得对这一社会环境及处于同一环境中的其他人有所了解。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要使自己的举止行为适合这一角色所代表的某一类型的人的角色规范,一般需要合适的社会环境与观众。戈夫曼认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任何个人的行为都可归为两大范畴:后台区域(后台行为)和前台区域(前台行为)。戈夫曼的理论为观察不同社会情境中的社会角色及其规则提供了有用的视角。

 

理论内容

在媒介情境论中,梅洛维茨认为情境是一种信息系统,媒介通过改变社会情境的形式促使人们的行为发生变化。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电子媒介能够促进原来不同的情境融合,导致新情境的产生。该理论有三个要点:

1)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

媒介信息系统同物质场所一样促成信息流通,由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甚至比物质场所更重要。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在于它重新组织了社会情境并削弱了物质场所对情境的重要性,使人们的行为不再受物质场地即哪些人在场的影响。

2)独特的行为需要独特的情境

不同情境的分离将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而不同情境的重叠或混淆会引起行为错乱。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情境是动态可变的,制约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形式的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决定和社会对媒介的运用情况。大众传媒的运用混淆了不同情境的界限,将只适于某些人观看的演出照搬给了整个社会。

3)新媒介的运用导致许多旧媒介的合并或分离,并导致新情境的形成,并要求人们采取新的行为来适应具体情境

电子媒介将来自不同经验世界的试听形象现实给不同的受众群,是不同阶层的受众群在更大程度上分享信息,促成许多公众话语领域的合并,并模糊了公众经历和私人经历的界限,梅罗维茨把这一现象称为“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他认为,由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正在引发人们社会角色形式的变化。

梅洛维茨以电视为例,指出媒介正是通过融合过去泾渭分明的不同情境,才导致了人们行为的变化,进而改变了社会的发展。例如,电视使得许多从前只能在特定场合内发生的行为以及有关这些场合的知识,逐渐从相对狭窄的人群变得广为认知。当下的明星真人秀对于明星私密的“后台”行为的展示,是明星本人即便是在私人领域也不得不表现出一些正式的“前台”场合才有的行为便是这一观点的例证。这一切正是通过空间的分隔来实现的,即通过“围墙”来完成不同的空间划分从而产生情境,每一种媒介都构成一种情境,使用者所处的每一种媒介情境都有相应的媒介使用行为。

 

理论评价

梅罗维茨吸取了很多学者的观点,统一在媒介情境论中,具有独创性。他以社会情境及其变迁作为切入点,具体考察媒介-情境-行为的互动过程,较好地处理了受众与媒介的关系,突出了受众在媒介-受众-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媒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他带有高度融合色彩的媒介情境论具有理论范式的前瞻性。如今看来,变迁中的媒介环境构建的社会互动关系日趋复杂、深刻。梅罗维茨基于电子媒介时代开启的“混合情境”所提出的社会情境的融合、社会角色的切换、社会行为的“暴露”等观点,都在当前“反传统”的媒介环境中获得了现实探讨空间。

但是“中区”“空间”“情境”等都不是永恒的,梅罗维茨忽略了时间变量,没有关注到地域的消失是以时间为代价的,也是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

 

网络时代的媒介“环境”

新媒体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创造了一个混合的新情境,对于促成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塑造都凸显了强大的影响力。在网络时代,受众观点的形成并非都来自本地经验和判断,外部观点同样非常重要。新媒介打破了地域限制、打破了旧的情境,将不同情境融合成“新情境”,人们在这一新情境中也会有一系列新的感知、新的行为和新的表现。

互联网极大地打破了时空限制,带来多个场景的并存和融合,使人们产生更多新的行为。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更加充分和戏剧性的展现。

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系统,在这个信息系统里复制了现实世界的大部分意识、思想、信息和关系,并且在不断运行创造。在虚拟世界——互联网里,公开行为和私下行为变得模糊,公共场所和私下场所变得随意,社会地点和物质地点的分离更加明显,人们可以更随意更轻松地进行线上线下切换,可以在各种场景之间任意穿梭。

再次,在互联网时代,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通的模式;场景的分界线表现为信息模式,场景的隔离是信息的隔离墙。新传播媒介的进步和广泛使用,可能重建大范围的场景,实现多种场景并存和随意切换,场景之间的切换所耗费的时间和阻力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容易被忽略不计,新的场景、行为也应运而生,互联网展示出它的整体涌现性,这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共同的结果。

最后,在互联网的整体模式之下,多个场景之间的互通、并存和相互作用就表现为地域的消失,这种消失既表现为对物理场景的打破,又表现为信息场景的无边和自由,电子媒介对行为的影响也就变得更加隐蔽和习以为常,传统物理场景的存在和存在意义就更容易被忽略。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