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的困境审视与思路转向
朱文辉 石建欣 冀蒙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摘 要:作业布置上的题海战术、作业形式上的整齐划一、作业内容中的知识本位、作业反馈时的功能缺失等困境的存在使得作业设计成为教学现代化进程中失落的一环。“双减”政策的精神实质是减量提质,并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典型作业,精选精练;分层设计,尊重差异;紧贴实践,增强兴趣;有效反馈,举一反三。布置单元作业,增强知识的内在关系;严格分层要求,实现学生能力的递进;设置项目式作业,培养学生联系现实的能力;及时反馈总结,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成为“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新的致思路径。
关键词:“双减”政策;作业布置;作业形式;作业内容;作业反馈
作者简介:朱文辉,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建欣,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24);冀蒙,女,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二级教师(吉林长春130021)。
基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教科书政策的回顾与展望”(编号:2020JYX073401ZB)。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朱文辉,石建欣,冀蒙.“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的困境审视与思路转向[J].教育学术月刊,2022,(12):74-80.
孔子在三千年前就强调了作业的重要性,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教学思想,表明了及时复习更有益于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但是,当前教学实践中涌现的繁重而低效的课后作业,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为缓解学生学业压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的主旨是减去繁重的课业内容、摈除盲目无效的作业形式,以保证内容的高质量、形式的创新化和主体的多样性。对于教学理论研究来说,如何通过设计更为有效、优质、多样的作业体系,来开拓作业设计这片之前鲜有人问津之地,就成为亟待破解的重要难题。
一、作业设计:教学现代化进程中失落的一环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其《教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布置作业作为五段教学法的最后一环,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自现代化的教学过程在我国确立以来,经过百余年的改革,五段教学法的前四个步骤在教学现代化改革进程中已然除旧更新、改弦易辙,并在教学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但作业设计却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羁绊,成为教学现代化进程中失落的一环。
(一)作业布置上的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布置超量的练习题,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轮番练习的替代性教学活动,其背后的逻辑是多做习题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许多教师认为一个字写10遍比写1遍好,一道题做5次比做1次好。”[1]题海战术的特点是“以题为纲、以题为本、以题为中心”,把学生淹没在题目的海洋中。在我国,几乎各个学段的学生都面临着难以承受的作业压力,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小学生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完成每日课后作业”[2]。
这种过度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作业布置方式,严重违背了教学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基于此,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应严格控制书面作业的总量,并对不同学段和年级完成作业的时间做出了具体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应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日书面作业的完成时间不宜超过60分钟。”[3]《通知》极大地缓解了传统作业布置上的题海战术,显著地抑制了作业量过大的问题。但是,由于作业布置上的积习一时难以改正,传统书面作业总量明显减少的同时,读、背、做小报等“新形态”的题海战术逐渐浮出水面。这些打着“素质教育”大旗的新形态作业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避免其再次陷入题海战术的旧循环,是特别值得我们警惕和防范的。
(二)作业形式上的整齐划一
作业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基本掌握情况,教师队伍的工作状况、教和学的匹配情况,具有判断、巩固和分析学情等功能。但是,传统作业由于过于注重布置与批改的高效率,以便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与练习中加强记忆、提高技能,因此始终坚守着整齐划一的原则,即作业形式上“统一的题量、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这种一刀切、单一化的作业形式不仅缺乏系统性、趣味性、层次性,不能满足学生差异化、多样性的发展需要,还容易“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造成优等生学习动力不足、学困生学业负担过重”[1]。自我效能感理论启示我们,过高抑或过低的自我效能感都会因为限制学生正常能力的充分发挥以使身心处于失衡状态而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对于那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学优生来说,整齐划一的作业形式缺乏思维上的挑战和学习兴趣上的激发,容易导致其自我效能过高,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偏差而不利于其发展进步。对于那些发展程度暂时落后的学困生而言,整齐划一的作业形式超越了其最近发展区和努力就能达到的临界值,因此通过艰苦的努力仍难以达成作业目标,这部分学生就会习惯性地产生自我怀疑,陷入低估自我能力与不断重复以往错误的循环之中。
一言以蔽之,整齐划一的作业形式脱离了具体情境,缺乏对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关注,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固化和机械化,动手操作能力变差、创新思维难以激发,严重影响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作业完成的时效性。
(三)作业内容中的知识本位
我国作业内容中的知识本位倾向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文献中的解释、教材中的脚注等皆有体现,《辞海》也将作业解释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知识活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5]。作业内容中的知识本位用科学世界替代生活世界,使作业成为一种脱离生活实际的复习模式与艰苦劳作。
在基础教育阶段,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其主要目的在于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因此,课前的知识预习与课后的知识巩固占据着作业内容的大半江山,而合作探究与动手操作等个性化的作业内容则微乎其微。作业内容中的知识本位使得学生将作业单纯理解为成绩提高的直接途径,而较少考虑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所习得的知识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此外,过度追求作业内容的知识本位容易导致学生只关注个体知识的习得与能力的提高,忽视了知识的共同建构与合作意识的培养,降低作业所能带来的知识品质的提升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四)作业反馈时的功能缺失
作业是课堂知识重现的基本途径,要维持课堂知识记忆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就需要做一定的重复性刺激,以实现新知识的预习和对旧知识的巩固。根据艾宾浩斯遗忘定律,复习的最佳时间段是完成作业后的1-24小时。在这个时间段,稍加复习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原有内容的72%以上就会很快被遗忘。并且,根据实践调查,小学生普遍喜欢的作业批改方式是“早上交上去,晚上发下来”,这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作业的反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因此,及时而恰当的反馈在作业设计中尤为重要。作业反馈的不及时或者反馈的不恰当,都将会造成与教学的脱节、与目标的偏离。因为作业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应落实在教师的批改与评价上,才能起到影响学生德行与知识全面发展的价值作用[6]。
传统作业往往以简单的分数形式或者简要、笼统的评语进行反馈后便匆忙进入下一个课时的学习,作业设计的整体过程都缺乏及时的反馈。反馈的不及时和不恰当导致很多作业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甚至诱发学生诸多不良的情绪反应。如在进行“同学互批”时,会受到嘲笑、“家长批改”时受到批评,这就严重歪曲和异化了作业反馈本应具备的功能。作业反馈功能的重建和回归,需要教师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反馈形式,并依据遗忘规律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反馈时间,以此激励学生主动改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作业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欢迎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查看作业设计专题,阅读更多关于作业设计的优质文章。
二、减量提质:双减政策对作业设计提出的新要求
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保证学生在课下拥有充足的自由时间,“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由此可见,“双减”减的是过重的内容负担、过长的完成时长、过多的无效知识与过杂的反馈方式,其核心是抵制单一且束缚思想的机械性作业,摒弃知识导向且阻碍发展的复写性作业,减少缺乏儿童切身体悟与操作的理论性作业等。但是,在“减”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在减少课后作业数量的前提下,对作业布置进行精心设计与安排,增加作业内容的丰富性、可操作性与可选择性,守好减量提质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典型作业,精选精练
为了扭转以分数为导向、以“题海战术”为特征的传统作业布置方式,坚持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规避和纠正违背教学规律的行为,《双减》对作业布置提出了新规划,要求“减少作业总量,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防止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过多”[7]。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三年级(含)以下的学生,每个学习日的作业量不宜超过20分钟;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通常每个学习日的作业量不宜超过40分钟。”[8]并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应是持续性、由低到高逐渐变化的,作业设计应具有“以点带面”“以题带类”等特点,以促进知识的长期有效迁移。
《双减》下的作业布置,也应该从学生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出发并加以正确引导,不断探索作业布置的典型形式并进行作业的精选精练。典型作业应该基于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它不再是进行大量的、毫无针对性的练习,而是有的放矢,紧扣教学目标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精心设计触类旁通的高质量作业。同时,杜绝低效的题海式作业布置方式还要依据突出重点的原则,通过优秀习题来实现“精选”和“精练”。“精选”指在设计作业时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习题,杜绝重复与无效的作业[9];“精练”指在布置作业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力求学生通过典型作业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精选精练的作业内容能够有效引导学生透过知识的表面来探寻背后蕴含的本质和素养。典型作业、精选精练的布置方式要求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与创造力,全面把握学生迥异的学习需求,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现学生存在的困惑之处,并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设计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的优质作业。
(二)分层设计,尊重差异
孔子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0]孔子的话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秉性和学习程度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学习的层次性与差异性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依循该心理和生理特征,作业的设计形式也应具有层次性,坚持从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重要依据,并符合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但是,传统作业在形式上坚持整齐划一的原则,由此导致了作业的系统性、趣味性和层次性不足。
《双减》要求应设计出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通过“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以合理调控作业结构,保证作业的质量”[7]。这就要求作业的设计形式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有坡度、有层次的分层设计原则。分层设计符合每个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关注点、最近发展区为基准点,具有鲜明的可理解性和挑战性。可理解性与挑战性与学生以往的学习水平休戚相关,设计过程应坚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得到”,通过创建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为每位学生搭建最适宜的发展平台,使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优发展。维果茨基曾指出“教育学不应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走在发展的最前沿并能引导发展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12]。分层设计是尊重个性差异的重要前提,教师在布置分层作业前应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保在相同的知识背景下设计出符合不同认知水平的作业,通过推进相对作业量与设计提高性习题相融合的方式,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预先告知学生完成作业后应达到的水平,使其具有自主选择权,通过适当减少作业量与设计基础性习题的方式,减轻学困生的课业负担。值得注意的是,分层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固化已有的知识水平,而是激发学生的认知挑战性与自我效能感,鼓励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此解决分层作业可能带来的学生分化的问题。
(三)紧贴实践,增强兴趣
“学习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积累书本上的文字信息,而是应重建学生的精神世界”[13]。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作业的意义也不应仅仅局限在“颈部以上所发生的学习”。《双减》指出,要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将创造性思维寓于实践之中,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此,在作业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关注真实情境的营造,并将生动有趣的环境信息、历史信息、时空信息等内嵌到作业内容之中。
紧贴实践的作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实践中的具体情境赋予抽象知识以灵动,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调动学生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与作业内容产生深刻共鸣。刘春生指出:“变化作业名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4]比如,将语文作业的“续写课文”命名为和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请看下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绪。教师还可以把作业内容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导作业的设计过程,允许学生通过贴画、涂色、写感想或说悄悄话等丰富的作业内容,以此实现作业内容的多样化和自主化。紧贴实践的作业把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视为其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通过提供学科知识的文化背景信息,形成富有弹性的知识表征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关键词获取网络知识,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并提炼主要内容,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广泛的知识、技能与深刻的学习体验。
(四)有效反馈,举一反三
良好的作业设计离不开有效的反馈,有效的反馈能够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通过讲评等形式将鼓励性、建设性评语及时呈现给学生,并对作业的优点与巧妙方法加以及时总结、对错误原因加以深入分析,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矫正与消除错误内容。“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切实履行好加强讲解、及时反馈、辅导答疑等职责,鼓励学生在校完成书面作业且不得自批自改[7]。
首先,有效的作业反馈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闪光点、抓住作业中与现有知识的联系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将正误信息与评语及时反馈给学生。评价的标准和结果的呈现须详略得当、梯度明晰,以达到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估的目的。现在一些学校所采取的所谓的较为新颖的作业批改方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反而导致反馈周期的延长。其次,有效的作业反馈要求教师在采用新颖的作业批改方式时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面批讲解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订正错误内容并积极反思,鼓励其去做相同类型的作业,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最后,有效的作业反馈应该合理安排诊断性作业,加强对学生“新知识掌握程度”与“能力运用情况”的检测。教师要秉持以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作业反馈理念,对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标准、能力水平给予清晰的界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合适的自我效能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个人“错题档案”,鼓励学生通过随时整理、归纳与总结,进行补救性和精准性学习。欢迎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并回复关键词作业设计,免费下载义务教育各学科作业设计指引与案例。
三、推陈出新: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新思路
作业设计是承教启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知识接受程度的重要方式,是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践问题的重要检验。完成作业是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探究的过程,需要学生保持充足的注意力、积极的作业动机、良好的时间管理与环境控制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减”是教学本质的回归和对教学规律的坚守,其目的是保障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关联性、系统性,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掌握与形成。为了满足“双减”提出的减量提质的新要求,我们在作业设计上要寻找新的致思路径。
(一)布置单元作业,增强知识的内在关系
单元作业是结合教材中单元编写的特点,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的职能出发综合设计的一类作业。根据不同知识之间联系的特点,我们将单元作业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作业、合作性的单元作业、实践性的单元作业。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作业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被普遍运用,它依据的是课程标准中蕴含的三维目标以及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因此有利于厘清知识结构、紧贴各年级的核心目标、形成层层递进的认知结构。合作性的单元作业主要应用于音乐、美术等学科中,它将课中练习变成课中与课后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夯实生活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实践性单元作业的应用比较广泛,它强调书本知识在真实世界的运作,有助于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融会贯通。
与作业布置上的题海战术相比,单元作业具有以下的比较优势。首先,单元作业凸显了单元教学的核心任务,强调作业布置与单元目标的高度关联性,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有效避免了作业内容的公式化。它打破了学科章节之间的界限,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系统性和整合性,使作业从“单科”走向“多学科”,从而有效促进作业实践的创新以及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次,单元作业在目标的设定上具有可检测性,能够诊断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增强学生对内部知识的整合能力,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在实践中灵活的迁移应用。单元作业从中观角度出发把握学习内容,围绕教学重难点布置前后联系密切的作业,能够增强不同阶段作业间的结构性和递进性,实现对单元教学整体目标、实施、评价、反馈的系统思考。最后,单元作业通过精练的用语与明确的要求使作业内容更易于理解,作业的内容、题型、完成方式等方面皆凸显新颖性与可操作性,符合《双减》中以人为本、遵循规律、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等原则,使学生能够饶有兴趣的参与其中。
(二)严格分层要求,实现学生能力的递进
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立场,分层作业打破了传统作业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压制,重新认识了作业的意义和价值。它以教师为引导,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通过分析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与自我认识的提高,引导学生量力而行,选择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当或略高的作业,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收获自信。
作业的分层设计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进行。首先,为了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目标,强调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可以以中等生的综合型作业为准绳,通过删除怪题、减少难题等方式来形成基础型作业,通过增加难度、扩展广度的方式来形成提高型作业。综合型、基础型和提高型的作业分层设计能够促使中等生在已有知识水平基础上实现较大进步、学困生能够坚守课程标准设定的最低教学底线、学优生自身知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这种多样化、具有阶梯性的设计能够使作业更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各个发展阶段的学生也均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其次,为了提高作业的完成效率和作业的整体质量,使学生有机会选择更喜欢、更擅长、更愿意完成的作业类型,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开放型作业供学生挑选。这样做不仅可以形成作业上的难度梯度,还能进行隐形分层以降低由此带来的标签效应。教师应依循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其擅长的智能维度,依此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作业类型,如写读后感、调查研究、制作手抄报等。最后,为了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业的分层设计应提供有利于深度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使作业内容与生活紧密连接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并依据不同的作业难度和作业形式来控制好作业总量。
(三)设置项目式作业,培养学生联系现实的能力
杜威曾说过“儿童生来是好动的,教学应让儿童多做试验从而在活动中接触各种情境以此获得有用的经验”[16]。作为以兴趣为出发点,根据教材不同板块的核心知识设计相应任务,驱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实践活动,项目式作业不仅关注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与方法、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成果的分享与交流等,因此有利于学生展现自身个性、充分发掘创新潜能、培养后续学习动力,消除学生对核心知识的“陌生感”进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项目式作业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向,充分考虑学习方式的变革,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符合不同年级段、不同项目主题的作业内容,将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养成落实到作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我们在设置项目式作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项目式作业聚焦于某一单元的知识点并从“大概念”出发将不同单元间相关联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作业内容基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与渗透性的特点。这样做有利于转变学生固化的、单一的作业方式,使整合性、系统性、渗透性成为新型作业的重要标识。其次,项目式作业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鉴别、提炼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素材,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与合作探究,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非良构性问题。这样的作业内容符合“双减”下学生与学科发展的需要,很好地实现了作业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最后,项目式作业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学术探究性,使学生通过作业可以学到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程序,形成有意识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关注知识的获取规律、体验知识蕴含的人类情感等能力,以紧贴《双减》对作业内容变革提出的新要求。
(四)及时反馈总结,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作业反馈是对学生前期学习情况的评价,同样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后续学习。因此,作业设计就不能只注重内容与方式等的变革,还应进行及时、恰当的反馈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后续教学。《双减》指出教师应不断创新作业的反馈形式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反馈方式上要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建立详细、梯度明晰、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并将反馈贯穿至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
在我们看来,有效的作业反馈应遵循发展性、全面性、明确性三个原则。发展性原则主张采用非正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定期反馈,并对学生作业进行持续的跟踪与关注。教师不仅要观察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是否改正,更要关注学生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学习态度与策略是否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增强其对阶段性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使学生从被动评价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全面性原则要求教师判断学生作业的标准应当是多元而全面的,既要明确学生在知识体系上存在的漏洞,又要分析学生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的不足,还要把握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存在的起伏。教师可以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对学生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反馈,并针对学困生与学优生分别采用不同的反馈形式,使反馈贯穿全过程。明确性原则主张在反馈时应给予学生详细的指点而不是仅仅附上简单、统一化的评语。鼓励做好统计分析与作业讲评工作,明确指出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阶段性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随着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的深入推进,我们还能够以大数据作为支撑并借助信息化的作业管理平台,分析学生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为学生提供具有巩固性与提升性的后续学习任务,实现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本文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2022,(12),74-80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