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独特的教材解读,独特的课堂生态

2022/12/30 17:57:42  阅读:187 发布者:

编者按:20222月至8月,文昌读吧的语文老师研读了李竹平的《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该书从单文实践、单元解读、群课设计三个维度出发,通过作者的代表性课例,向一线教师呈现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范本。本期推出吴淑娟老师个人研学论文,她从三个角度切入解读、分析,做案例研究,为文本解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请看——

作者简介

吴淑娟,文昌小学语文教师。从教期间荣获:东山县英语教学案编写一等奖、校级期中考试卷评比一等奖、东山县语文作业设计比赛一等奖、东山县语文录像课评选比赛一等奖、东山县语文一师一优课评选比赛三等奖。

教育格言: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认真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独特的教材解读

独特的课堂生态

于永正老师说“ 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教材,走进教材,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可见,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必要条件,是语文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奠基石。

 教材是什么?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支架。什么是教材解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通过分析来理解。独特解读教材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摸准作者的情感基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独特的角度解读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适度、深度、广度和厚度,才能有更鲜活的生命和更新鲜的情感。

文本寻意,碰撞思维智慧的火花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正如《语文寻意》书中所阐述:教学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就是真正“读懂”文本本身,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文本教学价值的探究活动过程。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对“教什么”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清晰同一类型教学内容的编写体系及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才能将每一次教学活动中的“教什么”确定得更为科学精准,进而建构文本的学习“意义”,发现文本的课程“意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还应关注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培养学生遇到种种难题时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读《跳水》这一篇课文,笔者预想:文中猴子的“放肆”与水手的几次“笑”,使孩子的心情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会使学生把孩子最终冒险的原因简单归咎于猴子,从而产生理解的误区。如何避免这种失误?教学设计时,我先安排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讲述孩子遇险的经过,而后设计了两个问题:猴子为什么越来越放肆?孩子气极了,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猴子的放肆是因为水手们的取笑。当学生找出水手发笑的句子一遍遍朗读,自然发现是水手的嘲笑让猴子越加放肆,猴子的放肆让孩子越加生气,直到完全失去理智追上甲板,水手们的笑在孩子的遇险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学生在读读说说中理解了猴子、水手、孩子遇险三者的关系,为下文体会船长的智慧做足了准备。

“感悟爱意”这一环节,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我做了这样的设计“现在将这四十秒镜头慢放,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创编故事,将这四十秒钟内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清楚: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十秒钟过去了,__________;二十五秒钟过去了,________;三十秒钟过去了,___________;三十六秒,三十七秒,三十八秒,三十九秒,四十秒,孩子终于浮出了水面,_________。”如此引导学生体会等待的煎熬,为感受父爱埋下伏笔。接着出示原文被删减的最后一段“过了一会儿,水从孩子的嘴巴里、鼻子里淌了出来——男孩才开始缓过气来。船长见这番情景,突然大叫了一声结,好像有样东西哽住了他的喉咙似的,他大步走进了自己的船舱,他不愿让任何人看见他哭。”学生自热而然就能体会:越是危险时刻越难以想出办法,而船长冷静思考、科学分析,机智救下孩子,这不正是难能可贵的父爱?在领悟人物思维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这一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独特的课堂生态首先要有效落实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路径和言语体验,然后回到文本中寻找方法和途径,发现文本逻辑和学习逻辑的连接点,而这一切的实现都要基于教师对教材的独特解读。

还原背景,领略作者独具的匠心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一辈子都在备课。”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让我记忆尤深。深入、准确地解读教材,细读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需要。只有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毕竟作者那时那景的真情流露,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领悟出不同的情感。因此,解读文本一定要充分了解文本的文体、时代,尤其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这样才能更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带领学生走近文本的意蕴,走进作者的内心。

五年级下册《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把手指当做人来写,通过呈现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作用和性格突出团结的作用。初次教学设计时,笔者以表格形式列出五根手指的姿态、作用和性格,安排学生先单独完成再小组交流。转念一想,李竹平在《语文寻意》书中曾提到“我们本中的人物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活动的,这种特定的背景对于人物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是其活动和心理的基础。阅读一篇文章,必须要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另一种思路和内容选择。”“在解读文本时,要将其还原到诞生的原初情境中去,才能发掘其丰富的意涵。”这样设计的课堂固能达到教学目的,但课堂缺乏了灵性,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既然五根手指各不相同,且差距也比较大,为何不进行比较呢?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①比一比,谁最美:划出五根手指的姿态(相貌、体态),圈出关键词。②比一比,谁最强:用括号找出五根手指的作用。③比一比,最爱谁:划出五根手指像人一样的性格,圈出关键词。通过这一比,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在文本中找到关键词并进行排列。教师抓住关键词板书,趁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排比、比喻、拟人……学生很快找出了文中语言风趣幽默之所在。

课堂上学生对语言的风趣有了体会,但如何把这篇文章的主旨呈现出来呢?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意图?毕竟在教材解读时这样的呈现方式值得思考。于是笔者渗透这篇文章的背景:文章写于抗日战争开始不久的1938年,日军的炮火让丰子恺仓促间忍痛辞别故乡心爱的缘缘堂,从浙江石门湾出发,率亲族老幼十余人“水陆颠沛,一路迤逦,逃至桂林。”“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个码头。”再查到原文补充“用人群作比,我想把大拇指比方农人;我想把食指比方工人;我想把中指比方官吏;我想把无名指比方纨绔儿;把小指比方弱者。”当课堂上呈现了文本的再解读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个道理:五根手指不论美丑,无论强弱,都流淌着相同的血脉,这正如当日之中国,唯有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抵御外敌,才能赢得抗战的胜利。

2022年版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用心读教材,把教材理解透彻,多方查找资料,丰富资源,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这才能从文本中读懂作者,读出意义,体会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找支架。

找准关键,体会语言表达的魅力

2022年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提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中得以实现。”感受、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文本,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进而学会迁移运用。

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上,笔者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细节让你感动,哪些细节甚至使你落泪?学生纷纷提笔圈画批注,找出关键句“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那一次次的奋力,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由此体会毛主席痛失爱子的心情,此时教师再出示警卫员的回忆录“毛主席看到电报后,下意识地想抽烟。当他拿起一支烟放进嘴里时,却又找不到火柴盒。而火柴盒原本就放在桌子上,毛主席却始终看不见,他还在上衣口袋里到处翻找,可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通过寻找回忆录中最让我们心碎的动作,引导学生感知毛泽东的悲伤。有了情感铺垫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毛主席的心灵,体会一代伟人抉择的艰难,领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之后,笔者设计了小练笔:观察图中的他/她,以“他/_____”为题写一段话,提醒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让学生在感受、运用语言美中提升思维品质。

有效的课堂生态,不是静态教材的演绎,而是动态课程的生成;不是教学素材的堆砌,而是潜在智慧的开发;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正如李竹平先生所说“文本解读得越细腻,越深入,才能更好地建构文本的学习‘意义’,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多主体、多维度的对话。”独特的教材解读,能更快地发掘文本丰富的意涵,更深地领略其内在的情感,更好地创生独特而有韵味的语文课堂。

独特的语文课堂生态,就从独特的教材解读开始吧!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