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亲近母语,构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课程

2022/12/30 17:43:01  阅读:84 发布者:

小学语文重实践,

构建课程强根基。

立足教材思重构,

文本解读添助力。

   今天,与我们进行阅读分享的是来自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小学长大校区的郭美娟老师,让我们一起共读《我在小学教语文》。

深夜静读  偶得摘录

深思外化  教学践行   

本次暑期,我阅读了李竹平老师的专著《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者从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出发,结合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母语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建构方法,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1.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摘录:

语感的核心语义是“感”,是一种直觉的言语能力。语感一方面表现为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能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自由自然地控制文字的能力。朱自清在《文艺写作经验谈》一文中说:“控制文字是一种愉悦,也是一种本领。”

语感培养,最早是夏丐尊提出来的,他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这样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到“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只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才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感悟:

情感体验、个性气质、思想观念,就很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有怎样的内在经历,就会有怎样的心灵视野。所以才会有“夏虫不可语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一个文本,解读一个人,就是一种相遇。遇见灵魂深处的自己,或者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周国平说:“一切有效的阅读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发现,是阅读者既有的内在经历的被唤醒和继续生长。”

阅读就是主体与文本的对话,如果情感首先无法相通,对话双方很难达成理解。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得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阅读不是要去解“字”,而是要去解“情”,只有在情感共鸣之下,才可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字句,也才可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

2.母语课程的建构

摘录:

母语课程的建构,一是要“为儿童全生活着想”,教师要有儿童立场,课程要服务于儿童成长的需要;二是要立足于相互联系的“全生活”,为儿童“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这与现今提倡的学科融合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三是“全部所习”,要有“统贯的精神”,避免“偏而不全”,也就是要为学生拥有在未来社会获得人生幸福并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服务。

感悟:

母语课程的建构十分注重“儿童立场”。儿童立场,就是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这个生活和世界,不仅要理解儿童过去及现在所经历的生活,而且要尽可能地朝向儿童未来可能会看到的世界。因此,母语课程的建构提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儿童“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现实的教学中,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感情,往往会创设情境,但如果这一情境远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母语课程的建构中,“境”和“遇”缺一不可,既要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做情境铺垫,也要关注儿童在此情此境中所发生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思维发展、人格成长。

2022年版课程标准不也是强调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吗?

3.母语课程建构的特征

摘录:

母语课程构建具有四个特征。第一,突破学科壁垒,以联系的眼光看待母语学习,让母语学习真正回归生活,融入生活,创造生活。第二,以“特设的境遇”确保儿童的言语成长获得丰富的生命特征。第三,凸显儿童立场,以儿童为中心构建课程生活,让课程生活始终为儿童的成长服务。第四,课程逻辑清晰,既不忘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又避免了狭隘的语文本位思想,让母语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母语课程开发有四种路径。第一,发掘经典文本的课程价值,构建“多维拓展式”的母语课程。第二,根据学生成长需要自主开发主题课程,确立一个主题,开展不同板块不同阶段的课程。第三,以现有教材为依托,进行母语课程的重构。传统教材的运用,若求其妙,则存乎一心,同样可以通过创造性的重组、重构,让师生共同拥有一段精彩的母语课程生活。重构可以在一个单元内部进行,也可以突破单元或教材编写的原有顺序展开。第四,科学构建故事课程。一种形式是故事听读课程,另一种形式是整本书共读课程。

感悟:

    母语建构的特征和路径给了我一些启发。现实中,我们面临的课标和教材虽然是统一的,但我们依然可以以教材的文本为依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重构母语课程。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解读教材的文本时,角度不同,看到的风景便不同,同时,学生也能以开放的路径、多维的视角去学习母语,加深对母语的认知和理解,也能对母语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此外,母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母语的学习不应当只局限于教材、书本,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成长和生活,联系多个学科的知识经验,设计跨学科的、多维拓展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并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

这,也是2022年版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

 李老师的这本书让我这名新手教师加深了对于语文教育的理解。未来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反思,衡量自己的教学是否关注了汉语作为母语所承载的重要价值。母语教育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理念,我也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

转自:吕海花小学语文工作坊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