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帮助学生减少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转换的错误?| 教材上册答疑(13)

2022/12/30 17:04:27  阅读:115 发布者:

同样的“配方”,不同的“味道”!~( ̄▽ ̄)

每周五小编将陆续为大家带来关于“新世纪小学数学常见问题答疑系列”的相关内容,该内容主要记录并解答了老师们在使用新世纪小学数学上册教材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常见问题。

不论您是老师,还是家长,希望它都可以让你对教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哟~

01

一上︱一上教材35页,6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06也算一种方法吗?

       

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先借助学具摆一摆,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与 6相关的加减法的经验。学生在摆学具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 0 6 的这种方法,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的确存在,合乎情理。

此外,0 和其他的数一样也是自然数,教师应该理解 0 作为自然数的重要意义。0作为自然数,所有自然数就可以完整地完成刻画“有限集合元素多少”的任务。把 0 加入到传统的自然数集合,新的自然数集合{012,…,n,…}依然保持原自然数集合{1,2,…,n,…}拥有的所有的“顺序”性质。特别对加法运算来说,有了 0 这个“特殊”的数,加法运算变得更加完整。

但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分的过程自然而然的一种想法,不必要过于强调两个盘子的问题,教材情景是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的组成。

02

三上︱学生在学习24时记时法由于生活经验所限,经常会出现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转换的错误,教学时如何帮助学生减少错误?

       

24 时制是一种现代社会常用的记时方法,随着各种媒体的介绍,学生接触 24 时记时法的机会也是相当多的。但有一些学生把24时记时转换为12时记时法时,则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有的将 16:00 转换成下午 6:00 而不是下午 4:00。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可以从几个方面思考:

一是帮助学生理解 24 时记时法。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钟表为演示工具,经过直观的演示过程,让学生知道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走一圈是 12 时,走两圈是 24 时。也就是说 24时记时法是在 12 时记时法的基础上的发展。

在钟表上进行转换。在一个钟面上,可以根据对应的原则,将 13 时至 24 时的时刻标在钟表的外圈,让学生比较清晰地看到 13 时与 1 时的对应,14 时与 2 时的对应。然后师生可以直接看着钟表进行互相的转换。经过一定量的直观转换,可以请学生概括互相转换的方法,并能在直观钟面上进行验证。

二是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互相转换(如节目预告的电视屏幕),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每天是在什么时间开始播放的;结合电视节目播放顺序,把播放时间的两种表示一一对应地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在没有直观钟表的情况下,发现两种记时制的转换关系。然后安排一些独立解答的“想一想”“填一填”形成的两种记时的互相转换问题。对有些还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引导他们运用画钟面的方法进行互相的转换。

03

四上︱大数的读法,中间的0如何读?如100008000这个数读作一亿零八千还是一亿八千?

       

关于大数的读法,我们通常先从低位起进行分级,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地往下读,每级末尾的 0 不读,其他数位上有 1 0 或连续的几个 0,都读 1 0100008000 读作一亿零八千。特别说明的是教材没有用文字的形式呈现规定性的读法和写法,其一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读法,其二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只要便于交流就可以了。

04

五上︱分数教学中要不要讲“单位 1”?

       

在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单位 1”的明确说法,解决分数乘法问题主要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如教材第 65 页“用附页 3 中图 1 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1

理解单位 1 的方法很多,可以画线段图、实物图、“分数墙”等(如图 2 和图 3)。

2

3

首先,找“单位 1”以及对“单位 1”的理解是重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单位“1”的学习采取什么方式。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能够找到单位“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单位 1。如果学生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没有必要机械地记忆单位“1”的概念,刻意地去寻找“单位 1 是已知,还是未知”。

我们认为,不应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规范的语言,更不要把对“单位 1”的记忆作为考查的题目。这种不当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如果学生一定要能过利用“单位 1 是已知还是未知”来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很容易造成生搬硬套,依靠记忆、套用题型来解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05

六上︱在观察物体的活动中,关于立体图形的拼搭,教材有哪些约定?

       

本册教材第 P32 页“搭积木比赛”一课的第 2 个问题(如图 1):

1

解决这个问题,或许会有学生提出,只需要 4 个小方块就可以了,是否正确呢?

实际上,在平面图形的拼接和立体图形的拼搭中,我们有一个约定:平面图形的拼接需要“一边重合”,立体图形的拼搭需要“一个面重合”。如果学生提出的拼搭方法,只有顶点重合或者棱重合,可以作为拓展的方法,但不作为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的基本要求,这样的约定,也是为降低学习的难度。

因此,如果有学生想到可以仅顶点重合或棱重合的方法拼搭,则问题串 2 中的答案可以拓展到最少只需要 4 个小立方体。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予以鼓励,肯定学生的想法在数学上是正确的,但在此处,为了降低难度,我们有上面的约定。

转自:“新世纪小学数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