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有方|浅议因“材”施教的小策略——以“认识角”教学为例

2022/12/30 17:02:49  阅读:106 发布者:

课前慎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材素材的选取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下面以“认识角“一课为例,谈谈教师如何立足学生原认知,挖掘素材内涵,促进深度理解的。

本文选自「《新世纪小学数学》」,作者「蔡丽圆」

Part 1

选材得当,回归数学本源

孙晓天教授曾经说过:“生活中抽象角的原型在哪里?角除了设计上的美学元素之外,更多的是在体现支撑作用和表示坡度、陡度的场合出现。”因此,认识角,不仅要从直观的层面去寻找角,还要从作用的层面去发现角。

于是,我精选素材,设计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初识角的操作活动。

师:老师这里有两张扑克,谁能让这两张扑克立在桌面上不倒?你会怎样搭?

学生的热情之火瞬间被点燃,很快给出了两种搭法,教师拍照上传(图 1)。

1:我喜欢第二种搭法。

师:为什么你会选择第二种搭法?

2:因为第一种两张扑克离得太开了,会塌,第二种离得比较近。

3:第一个同学搭的扑克太倾斜了,容易塌,第二个同学摆的比较不斜,不容易塌。(生3还要求上台,他张开虎口比在两张扑克之间继续发言)这两张扑克摆的距离比较远,这两张扑克摆的距离比较近,第一个容易倒,第二个不容易倒。

听!孩子们原生态的表达虽稚嫩却又准确,教师适时表扬并在他虎口所指的位置画上弧线,解释两张扑克之间的部分叫“张口”。

搭扑克游戏能够以最朴素的形式,激起学生对数学本源性的思考。可见,选择素材沟通生活常识与数学知识的联系,还应关注知识的本质特征,以二者为标准撷取素材,就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Part 2

一材多用,感知本质特征

老子有云:“少则得,多则惑”。素材的选用也应尽其所能。搭扑克活动中,学生体悟到角的张口有大、小的特点,这可以深度开发、二次利用。

师:观察图,这两张扑克搭出了一个角。你能找出未吗?

4(自信满怀,指着两张扑克对接的地方):这就是角。

师(将原

隐去,屏幕上只剩下指过的那个点):角是这儿吗?

5:这是点,不是角。

师:那到底哪里是角?怎么说才对?

.....

一番讨论之后,学生明白了那一点是角的顶点,必须再指出两条边才能组成角。经过这样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感受特别深刻。

师(呈现图2两个角,继续追问):这两个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6:这两个角的张口不一样大。

师:看来观察一个角,不能只看顶点和边,还得看张口!那角是什么呢?

7:角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的,角还有张口,有的角张口大,有的角张口小。

的确,正因为角的张口有大有小,所以角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感知也变得丰富起来。

Part 3

材文兼备,提升数学价值

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更应重视文化的渗透和思维的启迪,真正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方法、感悟价值、提升素养的精神天地。

“搭扑克游戏”不仅渗透了生活中搭梯子的原型,凸显了角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说出“倾斜”“距离”这样与数学家的想法如此贴近的语言。在课后总结时,教师提供给学生阅读素材:

1.二千多年前,几何之父欧几里德定义:平面角是在一平面内但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条相交线相互的倾斜度;

2.史宁中教授在他的书中提出:角的大小与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有关。

阅读后,与学生交流收获时,教师再次呈现课件中“搭扑克”的画面,结合两张扑克之间的距离,来触动学生的情和知。

当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想法竟与数学家不谋而合,在感到骄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任何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生成,都经历了多数数学家多年的观察、分析、猜测、实验、判断、辨析、调整、优化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文化的渗透和启迪也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探索的种子。是的,教师要善于从数学史中去寻找教学智慧, 这是一条可以产生深度理解的好路径。

转自:“新世纪小学数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